走近乡村教师
——坚守
2017-01-04策划王一鸣组稿徐永晨
♡策划:王一鸣 组稿:徐永晨
走近乡村教师
——坚守
♡策划:王一鸣 组稿:徐永晨
中国的根基在农村,农村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有一个教师群体,扎根乡村教育,从而在乡村留下了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让我们走近乡村教师,去了解他们的生活,体会他们的酸甜苦辣,倾听他们“坚守”的理由!
乡村教师,真不容易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水江中学 李飞鹏
我是赣西北偏远山区的一名中学教师,至今已工作6年。在这6年当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为乡村教师的艰辛与不易。
生活单调、外出学习机会少。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离城区有近70公里的路程),加上当地经济条件落后和工作繁忙,平时,我们学校的教师除了在校园里打打球之外根本没有其他娱乐。到了周末,留守校园的几个教师(主要是外地的青年老师)就更加孤独和无聊了。
再说说外出学习,这么多年来,我只参加过两次公费培训活动,这两次活动都在市内举办且都是短期的。所以,有时得知城市学校的教师跨市、跨省甚至跨国去参加教研活动时,真是羡慕嫉妒。
工作压力大、课时任务重。我所在的学校有将近900个学生,而教师仅有40多位。为了缓解教师不足的压力,学校只能采取缩减行政班的措施。以七年级为例,从2013年开始变5个班为4个班,每个班的学生数额将近80人。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学校不招聘新教师呢?2010年,学校总共招聘了13位新教师(我也是同一批),现在只剩下4位还在这里继续工作。不仅是新教师,很多老教师也想方设法往城里跑。2010年以后,除通过“三支一扶”招聘的两名新老师外,学校就再也没有进新人了。现在,普通教师每周平均课时数为13节,再算上早晚自习的话,估计得高达20多节。同时,由于缺少音乐、美术、英语专业教师,很多教师不得不跨专业授课。当班主任的教师任务就更重了,除了教课之外,还要带操、查午休、查寝……一天下来身心俱疲。年轻教师一般都要当班主任,比如我,已经连续当了6年班主任。
然而,我们面对的困境远远不止这些,还有众所周知的乡村教师待遇差、地位低的问题。幸运的是,国家出台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我期待,有了新政的支持,我们这些乡村教师未来的路会顺畅和开阔起来。
守望
福建省德化县浔中中心学校 叶枚举
静静地守望一份情感,慢慢地化解淡淡的忧伤;静静地守望一段时光,默默地把幸福刻在心上。
1996年,我告别了繁华的都市,走进了边远、贫困的山区学校,但我没有为此郁郁寡欢,仍然觉得每一天都是崭新的、充实的。那时,我们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学校里,学校就是我们第二个家。白天,我们与孩子们一起畅游知识的海洋、歌唱心中的赞歌、燃烧释放的激情,校园里的每个角落都洋溢着孩子们的欢歌笑语。周末,我和同事一起相约爬山、野游、小聚,一起下河捉鱼摸虾,别有一番情趣……乡村教师的白天生活是热闹的。
相比白天,乡村的夜晚就有些难熬了。每当夜幕降临时,热闹的校园清净下来,没有朗朗的读书声,没有震耳欲聋的欢呼声,没有爽朗的嘻笑声……只有虫鸣鸟叫的声音和远处几盏昏暗的灯光。幸运的是,我们的校长是本地人,他担心我们住不惯学校,晚上经常会来学校和我们一起品茶论道,畅想未来。我们也会坐在灯下批改作业、备课、读自己喜爱的书;一起相约走进学生家中感受乡村生活的质朴;一起搞个小型联欢会,自娱自乐……乡村教师的夜晚也是惬意的。
最难忘的还是那群质朴的乡民。每次我们从城里回到乡下,他们都会远远地跑来“抢”下我们手里的“大包小包”,陪我们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不断地提醒着我们注意脚下的山石。哪家做了好吃的,定会让孩子带到学校给我们尝尝;哪家要是杀猪宰羊,定会邀我们去解解馋;哪家的孩子犯错误了,家长肯定会带着孩子到学校向我们道歉……教师节一到,村民们还会到学校帮忙布置,把我们奉为座上宾,和我们一起庆祝,那场面比春节还要热闹。村民们的热情、质朴让我们感动,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教书呢?
乡村教师的生活虽然是清贫的,但每一个日子都是快乐的,足以让我们铭记一生。活着,就要活出自己的价值;活着,就要体现自己的价值。我们的坚守,照亮了孩子们的求学之路,也照亮了每一个人的心灵之路。
路遥曾经说过:“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能成就某种事业。”在漫漫教育人生的旅途中,我将在“始”和“终”之间不断追寻,不断提升……令人欣喜的是,《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实施,吹响了全国30万乡村教师的集结号,点亮了我们前行的明灯,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坚守,出于责任
省农垦总局宝泉岭管理局新华农场学校 李嵩颖
我曾梦想成为一名威风凛凛的女警察,让一切不法分子闻风丧胆;我曾梦想成为一名叱咤风云的律师,让所有犯罪分子无处遁形;我也曾梦想成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营销员,用微笑服务赢得顾客的心。然而高考的失利,使我只能回到家乡,当一名乡村语文教师。
刚毕业的前两年,赶上经济不景气,拖欠工资情况极为严重,一年只开半年的工资,我屡次想过离开家乡,去大城市闯一闯,可是又觉得那样违背了“父母在,不远游”的初衷,因此一直没有走出去。这期间,身为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的父母对我的影响非常大,他们常常告诫我:要当一名好老师!
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凭着自己做事不服输的性格,加上家庭氛围的熏陶,我努力使自己成为了一名学生满意、家长认可、学校放心的教师,我做到了。
从教25年,我当了18年班主任。在当班主任期间,我没有请过一次假,即使发烧到39度也仍然坚持工作,有人戏谑地说我的身体是铁打的,可我知道,只是因为我舍不得放下学生去休息,因为我能感觉到肩上的责任。
还记得那年冬天,我班的小勇同学病了,感冒发烧,他是住宿的学生,家长不在身边,我领他去医院打了针,又把他领到家里,给他做饭吃,可当他离开我家后,第二天,我们全家人都感冒了。婆婆气得直埋怨我,说我只知道关心别人家的孩子,把自己孩子都弄感冒了。我虽然心痛,但不后悔。类似这样的事情,我相信在我们这些乡村教师都曾经经历过。
在面对艰苦的环境时,我也曾有诸多不如意;在面对繁重的工作时,我也曾有彷徨退缩,可当我看到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时,我深知,坚守在这块土地上是我毕生的追求!
36 个春秋,聆听每一个音符
四川省阆中市朱镇乡中心学校 李国茂
37年前高中一毕业,父亲就“胡搅蛮缠”地逼我回家当民办教师。
一个山村,半山腰里,破旧的三间草屋孤零零地躺在那里:石课桌石凳子,牛肋巴窗户,干打垒的墙体……一切都是冷冰冰的。
开学了,第一天,父亲早早地催我:“去迎接孩子们吧!”我背着铺盖卷,带着一周的伙食,提着沉甸甸的一箱子书,极不情愿地挪向学校。
孩子们嘻嘻哈哈地从四面八方飞来,穿鞋子的,打赤脚的,吊着鼻涕的,披头散发的,围着那棵见证山村沧桑岁月、皮肤龟裂的佝偻着背的老榆树跑来跑去。
我拿起了把手磨得溜光的钉锤,迈向那挂在榆树上的锈迹斑斑的老钟,锤子敲在凹进去的地方,钟声嘶哑却浑厚。
拿着一个暑假挨家挨户动员来的新生名单,我开始点名了。
“李想!”半天没有应答。直到一个孩子怯生生地站起来:“我叫二狗,刚才忘了。”全班孩子就二狗二狗地叫喊着。
“程功!”
“老师,就是那个娃娃,他小名叫黑巴尔,大名可能还记不得。”
外面,围了很多家长,挤眉弄眼、指指点点、窃窃私语……
“老师,您是帮您爸代几天课的吗?”
“老师,不会过一段时间就撂下我们的娃娃跑了吧?”
“我就看你这个娃娃有恒心!”
…………
“我是大山的儿子,我要带着孩子们一起飞,相信我!”我冒冒失失地信口开河。说完之后,我一下子蒙了,我曾经的理想,我曾经的抱负呢?
晚上,伴着煤油灯淡淡的微光,盯着学生名单,“代课”“敷衍”“跑”这些个词敲击着我的魂灵。躺在冰冷的床上,我蜷着身子,“布被秋宵梦觉”“归卧故山秋”。
每天,孩子们照样嬉戏着,绕着老榆树奔跑着。
一天,越越来到我的面前,从怀里掏出一枚鸡蛋:“老师,这是妈妈一早起来煮的,是我早上从窝里捡的!”他把鸡蛋塞到我手里,深深地鞠了一躬,跑开了。握着这枚还有体温的鸡蛋,我这个七尺男儿的心悄然融化了。
校长来了,他是我们乡的教育前辈,坚守在乡村几十年。“小李啊,山路难走还得走啊!我们的孩子需要你,家乡需要你,谢谢你了!”校长语重心长地跟我说。临别时,他从挎包里掏出一本包着泛黄书皮的书,递到我的手里。望着走在曲曲折折的山路上满头银发的校长,我有些哽咽。
夕阳西下,翻开校长送我的书,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要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的门,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孩子。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才不会把您当成一个偶然闯入他们那个童话大门的人,当成一个守卫这个世界的看守人,一个对这个世界里面发生的一切都无所谓的看守人。”
一天,我起了个大早,大山还藏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远处几点火光在通向学校的曲折山路上跳动,我躲进寝室,想看个究竟。
“哎,这娃娃不容易啊!一个人守在这荒郊野外!”
“我们前几天守了几个晚上,怕李老师害怕!”
“就怕他又跑了啊!”
听着三个朴实的老农的交谈,我的眼眶湿润了,他们放下手里的东西,悄悄地离开了。
“父老乡亲,您需要给孩子们一点希望,我就做点亮希望的那盏灯!”我握紧拳头,像发誓一样对自己说。
我那不安分的心渐渐关闭了门户,冲刺高考的书箱子被尘封了。
我带着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里激情畅游,追寻着山那边的精彩。
“孩子们,家乡美不美呀?”我问。
“爸爸说,好好读书,跳出这个鬼地方!”
“妈妈说,待在这里,连媳妇都娶不上!”
孩子们七嘴八舌的。
“好好读书吧,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那我们出去就不回来了!”
我的心像被什么戳了一下:都飞走了,山村不就变荒村了!
“孩子们,我们这里现在确实很穷,今天读好书,是为了明天过好日子。但家乡是我们的根啊!”
春天,在山的脊梁上奔跑,让风筝高高飞起,极目远望山的那一边,我问:“孩子们,家乡美不美?”
“美!”
夏天,在山间小溪捉鱼,捞泥鳅,品尝着劳动的愉悦和欢畅,我问:“孩子们,家乡好不好?”
“好!”
秋天,跟孩子们一起欣赏着大山五彩斑斓的色彩,采摘野果,享受着大山的馈赠,我问:“你们爱不爱家乡?”
“爱!”
冬天,我们手捧着晶莹的雪花,痴迷地追赶春天的脚步。
夜晚,我独自一人守着油灯,在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叶圣陶的智慧里寻寻觅觅。
寒来暑往,一晃就是37载,走过了从油灯到电灯的岁月,我在这儿一守就是13 500多天。
而今,漫步山间,看着我曾经的孩子们办的养猪场、种兔场、肉牛场,山村有了带着技术回流的致富带头人;葡萄园、珍贵苗木园、梨园,那是带着资金飞回来的山村孩子的成就。
山村美了,山村渐渐富了。两鬓斑白的我欣慰地去迎接又一批“野”孩子,去聆听每一个自然的音符。
我将继续快乐而幸福地坚守着!
坚守,源于梦想
泰来县四里五中心学校 单春梅
时间过得真快,从教33年,当了33年的班主任,我植根乡村,与水上(地名)教学点相生相伴,互为见证。
庄稼熟了一茬又一茬,孩子送走了一批又一批,教师调走了一个又一个,唯有我一直在这里坚守着。我也想过调走,可我舍不得这里的孩子,更舍不下这份浓浓的乡情。很多家长说:“只要单老师不调走,我家孩子就不转学。”孩子们常常跟我说:“单老师,你要是走了,我们可就成了没妈的孩子了!”
我最开始教的是五年级14人和一年级10人的混合班,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考试等教学环节工作量非常大,尤其上课这一环节,更是劳神费力。开始,我采用两个教室同时上课的办法,在两个教室之间来回跑,既耽误了教学时间,又影响了教学效果。后来,我又将两个班级合在一个教室上课,可是年级之间相互干扰,效果也不好。后来我决定,上语文课时分教室上,上辅导课时在同一个教室里上。俗话说:“实践出真知。”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我总结出了以排除“干扰”为前提的适合学情的“动静同步”教学模式,即学生“动”则分,“静”则合,同动同静。凡是互相干扰的课,就分教室上,例如数学课碰上语文课的朗读;凡是两个班级不互相干扰的,就在同一个教室合班上课。课堂教学中的动静同步、合理搭配、交替进行、灵活运用,特别是“静”,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探索,使得课堂高效。另外,我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如一个班学生看远程教育光盘,另一个班级进行正常授课。因为需要同时照顾两个班,我学会了“精讲多练,少讲多学”,培养了一批批学习好、责任心强、乐于帮助别人的得力小助手,来帮助我完成辅导等课堂教学任务。有效的方法、科学的操作,使得学生自主、课堂高效,我所带的班级,每年统考都是中心学校第一名。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全科教师推行“包班制”模式是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而我早已经是“全科教师”了。由于水上(地名)教学点教师人数非常少,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还主动教孩子们思品、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科目。为了练好这“十八般”武艺,我可没少下苦功夫:按图索骥,学习体育的“一招一式”;拜美术教师为师,学习“勾勒涂描”;向网络学习“南腔北调”……难怪很多中学教师都夸我培养的学生素质好,学生在作文中都自豪地写着:“我最爱的人是单老师,更准确地说,是‘单妈妈’,她可是我最佩服的‘全才’老师!”
在这些专业发展的梦想实现后,我还有更大的梦想:梦想着来教学点任教的教师能多一些,并且能扎根。我现在最担心的是自己身体,最害怕生病,若是我不能上班,根本没有多余的教师可以代课,学生只能停课!
质朴的召唤
山东省荣成市特殊教育学校 杨雪梅
“老师,我们想你了……”许多次梦回之际,总会有声声真纯的呼唤萦绕耳畔,拉回我一段久远、淳朴的记忆。曾经温暖了我的孩子们,曾滋养了我的那片乡村土地,可否安好?
为均衡教育发展,缓解农村学校师资短缺的压力,教师轮流着下乡支教。抱着咬咬牙、一年很短暂的念头,颇有些抵触的我便开始了自己第一次乡村行。
好在那些身上时常沾了泥巴的孩子虽顽劣,但只要稍稍俯下身来施以智慧,他们骨子里特有的质朴、纯真便很快展现,这也稍稍安抚了我因种种不便、不适而倍感烦躁的心。
为参加省里的培训,我要临时离开一周。临行前,匆忙中我只丢下一句简短的话:“我希望我不在的日子里一切如常,也相信你们不会令我失望……”
学习结束,顾不上喘口气,我便早早赶回。教室里整整齐齐,和往日并无差别,班上三十几个孩子,大部分都在座位上读书或者做习题。看到我走进教室,小家伙们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既惊又喜的表情漾在每张脸上。见我的目光在教室里不断的逡巡,几个机灵的孩子抢先便开了口:“杨老师,很快就要举行春季运动会了,那几个同学去操场上锻炼了!”“老师,我们把咱班的毛巾都用香皂洗过了,还有你放在教室里的套袖。”一抹欣慰浮现嘴角:“谢谢孩子们,老师觉得你们可真是长大了!”听到我的肯定,他们瞬间围上来拉着我的手,扯着我的衣角:“老师,你怎么出去那么久呢?”“老师,我们都可想你了……”阵阵急促的脚步声从走廊传来:“你们知道吗?杨老师今天回来,快……”看到我正站在教室里,调皮的小东西吐了吐舌头,退回到门口特别郑重地喊了声“报告”,顾盼的神情中透露着难掩的兴奋,这一刻,我欣喜地发现,自己已经走进了这群乡村娃的心里。
午饭时,学生们排队去就餐,终于熬完了整个上午的我疲惫地瘫坐在凳子上。一个平时特别内向的孩子走到门口突然回转身来,跑到我眼前低声嗫嚅着:“老师,您,您怎么还不去吃饭啊?”单纯的眼神中透着浓浓的关心与探寻,然后摊开黑乎乎的小手,将一块已经握得发软了的糖放在我的面前,“这是我表哥结婚的喜糖,我给您留的!”待我回过神来,小小的身影早已飞一般离去。蒙蒙雾气瞬间润湿了我的双眼。一直都觉得回城之路那么远,这个上午,幸福却离我这么近,近得触手可及;孩子那扯住我衣角、握紧糖果的脏兮兮的小手也那么暖,瞬间便在我困倦的心头燃起了一片炽热。
时光就是个顽皮的小孩,它总是在你刚刚触摸到时又会悄然溜走,当一年的时光如流水一般一去不返时,我才发现,有一种乡土情结已在我心底扎下了坚实的根,生发出了别样的希望之芽。
“孩子,我想你们了,想念你们顽皮的微笑,想念你们那扯住我的小手,想念那方纯朴真实赋予我的坚持与感动……”梦回之际,我用低低的呢喃回应着那声声召唤,并期待着与那方洒播了满满希望的热土再次相逢!
编后语:为了让大家了解乡村教师坚守农村教育的种种理由,我们编撰了这期稿件。其实,坚守,并不只是为了爱,还有梦想、责任、担当,同时也会享受到职业的幸福感。下一期,我们将分享乡村教师的幸福,和他们心中满满的教育期待。
编辑/王一鸣
E-mail:5121314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