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红梢斑螟对马尾松种子园的危害及生物学特性*

2017-01-04周舜徐晓丽陈波徐芳玲

西部林业科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种子园枝梢马尾松

周舜,徐晓丽,陈波,徐芳玲

(1.贵州大学 林学院,贵州 贵阳550025;2.遵义市林业局,贵州 遵义563000)

微红梢斑螟对马尾松种子园的危害及生物学特性*

周舜1,徐晓丽1,陈波2,徐芳玲1

(1.贵州大学 林学院,贵州 贵阳550025;2.遵义市林业局,贵州 遵义563000)

微红梢斑螟是马尾松的主要蛀梢害虫之一。2013-2015年对贵州省黔南自治州马尾松20年树龄的种子园的微红梢斑螟进行全面踏查、定点观测和室内饲养,观察记录该虫的生活习性、危害方式及在马尾松不同树冠高度层的危害程度。结果表明,贵州黔南地区微红梢斑螟在马尾松种子园1年发生3代,主要以幼虫危害马尾松1年生主梢或侧梢的梢头,被害枝梢常表现为近90°弯曲或螺旋状弯曲,弯曲处有流脂,导致马尾松的主梢、侧枝枯死及树冠畸形,严重影响马尾松生长及成材。

微红梢斑螟;马尾松;生物学;黔南地区

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rubellaHampson)属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梢斑螟属(Dioryctria),在我国从云南到东北均有分布[1],是思茅松(Pinuskesiyavar.langbianensis)[2~3]、马尾松(P.massonianaLamb.)[4]及其他松树重要的枝梢钻蛀类害虫。该害虫在南京地区1年发生2~3代[4],在云南普洱1年发生3代[5]。但是,目前还没有学者对我国贵州马尾松林中微红梢斑螟危害特征、生活史习性及危害程度进行系统研究。

马尾松是我国西南部山区的主要造林树种,2013~2015年对贵州省黔南自治州马尾松林害虫调查过程中,发现蛀梢类害虫主要为微红梢斑螟,主要危害马尾松当年新抽松梢,严重影响马尾松的生长,降低了木材质量及结实产量。为了较为全面系统地掌握贵州黔南地区马尾松林微红梢斑螟的危害情况,以定点观察、室内饲养的方法,对其生物学、生态学习性进行了研究,以期为马尾松种子园微红梢斑螟的综合防治和治理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研究地位于贵州省都匀市马鞍山林场马尾松国家林木良种基地(107.61°E,26.18°N),属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最低气温-6.9℃,年均降雨量1 423mm。年均相对湿度为79%,全年日照时数1 145.5h。园区地势为低山丘陵,海拔860~950m,地势开阔,坡度较为平缓,土壤质地为黄壤,pH值为4.26,肥力中等[6]。该基地建于1992年,建设规模为109.4hm2,主要营建马尾松1.5代、2代种子园,平均树龄为20a,平均树高10~15m,胸径为25~35cm,平均株行距为8m。

1.2 研究方法

1.2.1 林间被害率调查

采用对角线取样法共取5块标准地,标准地规格为16m×16m。每一标准地内,随机抽取6株样树,按树冠高度平均分成上、中、下 3个部分调查被害梢的数量,仅统计当年被害松梢,每株样树的上、中、下 3个部分分别计数30个枝梢,每个样方共计数540个枝梢,按下式进行统计[7],有虫株率(%)=(有虫株数/实际调查株数)×100;枝梢受害率(%)=(出现被害状样枝梢数/样枝梢总数)×100;取数据的平均值,枝梢害虫危害程度按表1进行分级[8]。

表1 枝梢害虫危害程度分级

1.2.2 微红梢斑螟的危害特点观察

剪取马尾松2年生新鲜枝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或盆植2年生马尾松幼苗作为微红梢斑螟的饲养寄主,将卵或初孵幼虫置入距枝条顶端10~15cm处,每隔24h观察幼虫蛀食幼嫩枝条的情况。幼虫蛀入髓心后,每3天定期用刀片纵切枝条剖面,观察其幼虫的虫态、蛀食坑道等情况,进入蛹期后,将马尾松枝条移至养虫笼中,观察成虫习性。

1.2.3 微红梢斑螟生活史观察

通过定期从林间采集受害枝条解剖观察以及统计林间虫情测报灯的成虫诱集情况,并结合室内饲养生长历期观察,记录微红梢斑螟各虫态的发生历期。

室内生物学观察虫源来自该种子园野外采集。将有虫枝条置于RXZ-436D型人工气候箱(宁波江南仪器厂)遮光培养,详细记录成虫的羽化时间,并将当日羽化的成虫取出配对饲养,观察其生活习性并收集卵。

饲养微红梢斑螟培养基配方见表2[9]。培养基的高度为4cm,将卵或初孵幼虫置入凝固培养基表面,每个培养基中仅放置1头微红梢斑螟,每日观察幼虫蛀食培养基及活动的情况。进入蛹期后,将培养基移至养虫笼中,观察成虫习性。

表2 微红梢斑螟人工饲料配方

注:表中各成分用量是400mL培养基的量。维生素混合液:烟酰胺200mg、酸钙20mg、核黄素50mg、硫胺素60mg、吡哆醇24mg、叶酸12.8mg、VB120.2mg和ddH2O 100mL。

2 结果与分析

2.1 林间被害率调查

2.1.1 不同世代微红梢斑螟对马尾松松梢的为害情况

根据野外调查,该种子园内马尾松受害株率为100%,单株平均枝梢受害率可达30%,个别单株枝梢最高受害率达60%以上。微红梢斑螟以第1代幼虫危害为主,集中在4-6月,其中5月份发生数量最多(图1)。第1代微红梢斑螟主要危害马尾松当年新抽枝梢,此时也为马尾松生长受微红梢斑螟影响的最主要阶段。6月以后,随着马尾松新抽松梢的木质化程度加深,以及微红梢斑螟逐步进入其生活史的第2代周期,其整体被害率呈现下降的趋势。7月份以后为第2、3代幼虫危害时期,这两代幼虫危害部分生长状况较差的新梢或是前代被害枝梢。

图1 不同年份微红梢斑螟危害情况统计(mean±SE)

2.1.2 微红梢斑螟对马尾松不同高度松梢的为害情况

由图2可知,单株平均松梢受害率为17.22%,其上部微红梢斑螟为害梢率平均为10.32%,中部被害梢率平均为8.56%,下部为9.17%。从各部分被害梢率的平均值排序,被害程度为:树冠上层>下层>中层。4月至7月为微红梢斑螟的危害高峰时期,其树冠下层的松梢被害率>中层被害率>上层被害率。此时危害马尾松松梢的为第1代微红梢斑螟,也为微红梢斑螟危害马尾松的主要时期。7月以后为第2代和第3代微红梢斑螟混合发生的时期,由于树冠上部枝梢相对数量小于中下部的枝梢数量,因此树冠上部枝梢的被害量相对高于中下部树冠,此时其树冠上层的松梢被害率>中层被害率>下层被害率。

图2 微红梢斑螟对马尾松不同高度松梢的为害

2.2 微红梢斑螟危害特点

根据2013-2015年调查结果,种子园内马尾松每年春季发生1次新梢抽生过程(表3),新梢抽生时间集中为2月中旬[10]。

表3 微红梢斑螟发生危害与马尾松物候(都匀市,2013-2015年)

11月至翌年3月上旬温度较低,平均温度为8.5℃,第3代(越冬代)微红梢斑螟幼虫主要在树冠下层被害枯枝内越冬,少数在当年的已枯落残余的雄花花穗中以老熟幼虫虫态越冬,亦有少数在被害球果内越冬。3月上旬后温度开始回升,越冬态幼虫开始活动并化蛹,此时并未发现转移危害的现象。3月下旬至4月上旬,马尾松的生长进入授粉期,此时开始有部分幼虫羽化,4月中下旬至5月越冬幼虫大量羽化,所有越冬代幼虫在5月下旬全部完成羽化过程。

4月上旬至7月上旬,第1代微红梢斑螟幼虫开始危害马尾松新抽枝梢,为主要危害世代,主要发生期为4月中旬至5月下旬。都匀市在此时期逐渐进入雨季,具有降雨充沛、气温高的特点,适宜的气候为马尾松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微红梢斑螟成虫散产卵于马尾松新抽枝梢,发生在此时期的幼虫大量危害嫩梢,卵孵化成幼虫后咬破嫩皮进入髓心部分,由枝梢下部向上取食危害,其幼虫在松梢之间的转移危害较少。

7月到9月,第2代微红梢斑螟幼虫继续危害新梢或是前代被害剩余枝梢,被害当年生剩余枝梢往往为枝梢上部被蛀空,而下部未被蛀食。由于部分剩余枯梢往往不能满足幼虫的取食及幼虫长大后的生存空间,微红梢斑螟幼虫出现转移危害现象。

9月以后,第2代成虫产卵于当年被害后的枝梢内或是已枯落的雄花花絮中,卵孵化为幼虫(第3代)后,继续蛀食剩余新梢,但无转移现象出现,在被害枝梢内越冬直至翌年3月。

2.3 微红梢斑螟生物学特性

结合林间调查及室内人工饲养,微红梢斑螟在贵州都匀市马尾松种子园内1年发生3代。

第1代为4月上中旬至7月下旬;第2代为6月上旬至9月中旬,9月以后未发现微红梢斑螟的成虫活动迹象(表4)。第2代成虫产卵孵化后进入越冬状态,翌年3月初幼虫开始活动至5月上旬;由于各次代的持续时间不同,以及各代卵孵化、幼虫生长、化蛹所用时间不尽相同,因此呈现世代不整齐现象,3月至9月下旬林间均有微红梢斑螟的成虫活动。

微红梢斑螟多以不同龄期幼虫在被害的马尾松枝梢内越冬,且越冬态不明显,越冬幼虫仍可继续发育至老熟幼虫,翌年3月下旬羽化。其室内培养观察在室内温度28~30℃、相对湿度80%~90%的条件下,卵的历期为5~8天,平均6天;幼虫期30~45天,平均37天;蛹期12~16天,平均14天。产卵后的雌虫寿命为4~7天,平均5天;雄虫3~6天,平均4天。

表4 微红梢斑螟的生活史(都匀市,2013-2015年)

注:-卵,+活动幼虫,(+)越冬幼虫,■蛹,●成虫,上为上旬,下为下旬,中为中旬。

3 结论与讨论

马尾松种子园在2013-2015年春季进行了园区化学防治,防治周期为2周/次,药剂以菊酯类为主,且2014年秋季进行了园区重度修枝管理,因此2015年的受害株率调查数据较2014年同比呈下降趋势。

马尾松种子园中微红梢斑螟1年发生3代,各世代重叠,生活史不整齐。微红梢斑螟幼虫主要为害马尾松当年新抽嫩梢,枝梢受害后常表现为近90°弯曲或螺旋状弯曲,弯曲处有流汁,导致主梢枯死及树冠畸形,严重影响马尾松生长及成材。

第1代微红梢斑螟是全年发生最严重、对马尾松生长危害最大、损失最重的一代,发生在马尾松的花粉期以后,其发生规律与马尾松的松梢抽生季节、新梢长度、木质化程度密不可分。幼虫的生长、危害与当地环境因子紧密相关,表现出了较高的选择性和同步适应性。成虫具有趋光性,可采取灯诱捕杀的方法进行防治。幼虫为钻蛀性害虫,营隐蔽生活,且具有多代生活在同一被害枝内的习性,利用这一习性,可进行定期摘除被害枝的物理防治方法,以有效防治微红梢斑螟的发生和危害。

[][]

[1]李箐.微红梢斑螟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J].林业实用技术,2003,9(1):29-30.

[2]胡光辉,刘云彩,王忠祥,等.思茅松人工林主要害虫及其控制技术[J].西部林业科学,2007,36(4):34-40.

[3]刘志斌,童清,胡光辉.思茅松梢斑螟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12,41(4):103-107.

[4]嵇保中,刘曙雯,王国兴,等.南京地区微红梢斑螟对松林的危害调查[J].林业科技开发,2008,22(6):54-56.

[5]童清,孔祥波.思茅松微红梢斑螟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研究[J].昆虫知识,2010,47(2):331-334.

[6]《黔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综合农业区划》编写组.黔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综合农业区划[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1-9.

[7]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耿海东,赵铁良,张旭东,等.LY/T1681-2006,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8]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周茂建,李淳,聂谦,等.LY/T2011-2012,林业主要有害生物调查总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9]况美华.两种松梢蛾生物学特性和关键防治技术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0.

[10]徐柏森,黄众,吴均章.南京地区马尾松物候学变化和球花发端期的亚显微结构[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6(6):93-95.

The Damage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DioryctriarubellaHampson inPinusmassonianaSeed Orchard

ZHOU Shun1,XU Xiao-li1,CHEN Bo2,XU Fang-ling1

(1.Forestry College of 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 Guizhou 550025,P.R.China;2.Forestry Bureau of Zunyi,Zunyi Guizhou 563000,P.R.China)

DioryctriarubellaHampson is an important shoot-borers for masson pine(PinusmassonianaLamb.).Its life habit and damage to masson pine under different heights of tree crown were observed and recorded through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stationed observation and indoor feeding from 2013-2015 in a masson pine seed orchard located in Southern Guizhou.The results showed thatDioryctriarubellaHampson had 3 generations every year in masson pine seed orchard.The damage of the larvae insect mainly occurred on annual main shoots or side shoots.The damaged shoot tips always showed a bend or spiral bend with 90°.There were resin flows in bending place,and that leads to exsciccation and crown deformity of main shoots or side shoots.

DioryctriarubellaHampson;Pinus massoniana; biology;southern Guizhou

10.16473/j.cnki.xblykx1972.2016.06.017

2015-10-16

贵州省科技厅重大科技专项子项目(黔科合重大专项字[2012]6011号),贵州省林业科研项目(黔林科合[2014]13

周舜(1989-),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森林昆虫学研究。E-mail:bravezhoushun@126.com

简介:徐芳玲(1977-),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森林昆虫学及昆虫分类学研究。E-mail:fc.flxu@163.com

S 763;S 791.248

A

1672-8246(2016)06-0095-05

号),贵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研农2015005)。

猜你喜欢

种子园枝梢马尾松
马尾松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杉木双系和三系杂交种子园近交衰退的比较研究
He knows he has wings
树的哲学
落叶松种子园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浅谈山西省林木种子园建设思路
马尾松栽培技术及抚育管理
乡夏晨曲
马尾松松针挥发油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庆元林场打造国内首个枫香无性系种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