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6例临床观察
2017-01-04杨艳
杨 艳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中医院, 江苏 淮安 223200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6例临床观察
杨 艳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中医院, 江苏 淮安 22320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湿热瘀阻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2例慢性乙型肝炎(湿热瘀阻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茵陈蒿汤加味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优于对照组6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湿热瘀阻型)患者加用茵陈蒿汤加味治疗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茵陈蒿汤;中西医结合;慢性乙型肝炎;湿热瘀阻型
慢性乙型肝炎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病[1]。一旦发病,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截至目前,临床尚未出现治疗该病的特效方法,为了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笔者以我院收治的72例慢性乙型肝炎(湿热瘀阻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6例采用西医联合茵陈蒿汤加味治疗,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3月到2015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2例慢性乙型肝炎(湿热瘀阻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28~65岁,平均年龄(41.8±3.5)岁;病程20~80个月,平均病程(68.5±5.3)个月;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7例;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42.0±3.8)岁;病程22~80个月,平均病程(69.1±5.5)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患者均符合以下标准:①符合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学分会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中相关诊断标准[2];②1991年中国中医药学会肝病分会修订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辨证标准,中医辨证为肝胆湿热型[3],确诊为湿热瘀阻型;③患者了解研究治疗内容,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①患者合并患有丙、丁、戊型肝炎;②患者合并艾滋病;③妊娠期女性;④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病;⑤严重肾功能异常等器质性肝病;⑥患者合并意识障碍无法配合研究。
1.3 方法 入院时,告知患者卧床静养,严格戒烟戒酒,均衡饮食。在此基础上,予以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口服拉夫米定(生产厂家:安徽贝克联合制药有效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20084618,规格:100mg/片),每日1次,每次1片。熊去氧胆酸(生产厂家:苏州天率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20093351,规格:250mg/粒),每日3次,每次1粒。静滴复方甘草酸苷注射叶(生产厂家: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20083799,规格:20mL/支),每日1次,每次1支。还原型谷胱甘肽(生产厂家: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19991067,规格:0.6g/支),1.2g/次,每日1次。
在此基础上,予以观察组茵陈蒿汤加味治疗,茵陈蒿汤组方:茵陈蒿30g,赤芍20g,茯苓15g,白茅根15g,白术15g,山栀子12g,柴胡12g,枳壳12g,大黄9g,甘草6g。依据患者具体症状进行药材加减:①出现大便溏稀者加薏仁30g,苍术12g;②纳差者加麦芽15g,神曲10g;③胁痛者加延胡索12g。取上述中药一剂,用水煎煮,每次取药汁200mL,早晚服用,每日1剂。
两组均以6周为1个治疗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比较两组症状积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病毒性肝炎常见症状分级量化表,对胁肋疼痛,舌苔黄腻,乏力,尿、目发黄,纳差症状进行评分。②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1.4 疗效评价 根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6]将临床疗效分为三个等级。临床治愈:持续病毒学应答且HBsAg阴转或伴有抗-HBs阳转、ALT正常、肝组织学病变轻微或无病变;临床有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HBV-DNA转阴,ALT血清水平、胆红素有所改善;临床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或ALT>2xULN。总有效率=(治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两组症候积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症候积分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症候积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症候积分比较 (分,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4%,优于对照组6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乙肝是一种全球性疾病。据统计,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而至的疾病[6]。慢性乙型肝炎具有高发性、病程长、治愈难度大、复发率高等临床特点[7]。患者的常见症状包括乏力、纳差、黄疸、胁痛等,得不到合理治疗,会对患者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严重者将危及患者生命。
慢性乙型肝炎在中医学范畴为“黄疸”、“湿阻”等范畴,中医学认为该病的病机在于患者感受湿热疫毒,毒邪蕴于脾胃肝胆,长期延治不解,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8]。慢性乙型肝炎病位在于肝胆,病机为本虚标实,治则应以祛湿化瘀、清热解毒为主。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给予其具有抗病毒、抗炎保肝、抗肝纤维化以及免疫调节等作用的常用西药治疗,西药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总体治疗效果不佳。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茵陈蒿汤加味治疗,茵陈蒿汤是我国医药学中著名的古方之一,药方出自《伤寒论》[9]。方剂由茵陈蒿、栀子、大黄等药材组成,是清热利湿、解毒退黄的良方,方中重用茵陈蒿,其味苦、性微寒,是“退黄第一药”,可起到良好的清热利湿的作用;方中采用山栀子以清泻三焦;大黄以通腑泻热、通利二便、逐瘀泄热;白茅根以清热解毒、利胆退黄;共用白术、柴胡、枳壳理气通络、行痰消积;此外,方中赤芍可活血凉血,通络化瘀;茯苓可健脾利湿,甘草为使药,可调和诸药。纵观全方,共凑清热解毒、祛湿化瘀功效。经过现代药理学证实,柴胡、白茅根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肝脏微循环、促进细胞再生的作用[10]。茯苓的有效成分为茯苓三萜,具有良好的抗肝纤维化的功能,能够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大黄、栀子、白茅根能够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和复制,可有效减轻肝内炎性细胞浸润。茵陈蒿汤提取物能够起到良好的保肝作用,并能显著减轻CCI4造成的肝小叶内灶性坏死,方可促进胆红素代谢排除,改善患者细胞合成功能,还能够促进载脂蛋白合成,从而减轻氧化过激、脂质过氧化反应[11]。
本次依据患者的具体症候加减用药,对证施药,以提高治疗方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治疗后,两组症候积分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症候积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茵陈蒿汤加味能够有效缓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4%,优于对照组6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常规疗法基础上采用茵陈蒿汤加味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湿热瘀阻型)患者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慢性乙型肝炎(湿热瘀阻型)患者加用茵陈蒿汤加味治疗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杨宗国,陈晓蓉,陆云飞,等.消黄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湿热痕阻型)轻度黄疽的临床疗效[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2,5(10):771-774.
[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 临床肝胆病杂志,2011,27(1):1-16.
[3]中国中医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病毒性肝炎中医辩证标准(试行)[S].中医杂志,1992.33(5):39.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43-151.
[5]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J].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2015,7(3):1-18.
[6]齐艳艳,张盛杰,陈建杰.健脾化湿祛痕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残留黄疽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3,9(5):262-264.
[7]徐晓梅,程晓云.清肝活血退黄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伴黄疽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1(4):478-479.
[8]张志沛.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重度黄疽66例疗效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9(11):1746-1747.
[9]索南卓玛.藏医泻下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引起的急性黄疽1例[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14,9(11): 11.
[10]冈戴敏,肖阁敏,李杨涓.回春退黄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黄疽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9(21):75-76.
[11]张伟刚.消黄汤加减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观察[J].山东中医杂志,2010,2(6):44-48.
(编辑:陶希睿)
投稿须知
1、本刊可对来稿进行文字修改、删减,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则提请作者考虑。
2、本刊对院士、国家自科、博士生文章等高质量稿件优先处理,投稿时请在文章中注明。
3、本刊目前实行网上投、审稿,不接收纸质文稿。
2016-09-20
杨艳(1982-),女,汉族,本科,主管中药师,研究方向为临床用药、中药配伍。E-mail:314408178@qq.com
R
A
1007-8517(2016)23-01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