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学萍:追寻语文的诗意
2017-01-03蒙秀溪
蒙秀溪
一根粗黑且长的辫子,一副和蔼可亲的笑容,一身随性却不随意的着装,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惬意。这位“文艺范儿”的女教师被人亲切地称为“长辫子老师”,也是我们采访的“主角”——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郭学萍,一位追寻语文诗意的特级教师。
阅读是写作的“素材库”
郭学萍曾不止一次地被人问到:“你觉得如何才能让学生爱上写作?怎样才能快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生如何才能写出有新意的作文?”她的回答是:“教学生写作文,就像炖鸡汤,讲究原材料、火候以及炖汤时的心态与功夫,文火慢煴,最后才能汤清而味浓。学生写作首先要解决原材料的问题,然后学习相应的‘技,最后才能渐臻‘法的境界。”
在写作教学中,不少教师常常忽视“写什么”的问题,重技巧和操作,所言多是如何套用模式、如何安排例子、如何添加各种能获高分的“佐料”等。对此,郭学萍指出,写作是一种倾诉,或倾诉情感,或倾诉观点,以表达欲望为基础,所以学生心中要有“料”,知道要倾诉什么、表达什么,这样才能写出像样的作文来。
那么,学生如何获取“原料”?途径是阅读。在郭学萍看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是作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
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郭学萍首先把自己变成一只“书虫”。她爱读书,无论是儿童读物,还是文学名著、理论专著,她都读,每天至少安排30分钟的阅读时间。她还带领学生一起阅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阅读活动、组建各式各样的阅读兴趣小组等方式,把阅读的热情一点点“传染”给学生。她还大力倡导课外阅读,多次在国内各大图书馆做课外阅读专题讲座,与教师、家长分享怎样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如何保持孩子阅读兴趣、怎样进行亲子阅读等经验,并因此获得了“阅读改变中国·年度点灯人”称号。
教学中,郭学萍致力于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只要有机会,她就会把课堂搬进大自然,和学生一起翻捡小石块,一起观察蚂蚁搬家,一起拍摄花开的过程……她还鼓励学生写日记,将每一天的观察和感受,用文字一一记下。
“只有进行广泛而深入的阅读,学生才会获得丰富的素材,才能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从而从心底里生出写作的热情。”郭学萍说。
让作文充满创意
多年前,郭学萍曾收到一位困惑的母亲发来的电子邮件,信后附了一篇孩子的作文《秋天》:“秋姑娘穿着五颜六色的礼服来了。秋风是个马虎的理发师,它把梧桐树的‘头发先染上了黄色,不好看,又将它的‘头发卷了起来,还是不行,最后,只好给梧桐树剪了一个‘光头。秋天也是个伟大的设计师,它让苹果树提着‘小灯笼,葡萄架拿着大串大串的‘冰糖葫芦……”
这是一篇被否定的作文,理由是没有按照既定的模式写。这封信对郭学萍的触动很大。“这是一篇多么美的作品呀!有趣独到的比喻、活泼可爱的语言,小女孩用她的视角观察秋天,写出了内心真实的感受,充满了童真童趣。老师为什么会否定这样的作文呢?”郭学萍质疑道,“很多时候,我们习惯用成人的思维去审视儿童的世界,甚至意图去规范和纠正,这就会抹杀学生的灵性、僵化学生的思维。这样教出来的学生,能写出一篇有美感的文章很难,更别说进行别的创作了。”
郭学萍认为,作文教学尤其是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不应过于关注技法,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她说:“技法往往是枯燥、死板的,过于强调容易挫伤学生的写作欲望,久而久之,学生就成了按照一定程序填格子的机器,而不是进行文学创作的人。”
郭学萍一直致力于创意写作研究。“创意写作”是通过广泛的阅读、精心的示范、灵活的实践,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表达欲望和思维活力,从而实现超越常识、超越常道、超越常规、超越常态的教学境界。在实践中,她提倡“三放”:一要放松,即不要把作文教学想得太深奥,而是以轻松的游戏、灵活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乐趣;二要放低,教师要放低身段,以儿童的视角分析和设计教学;三要放开,教师不应以固定的模式限制学生的思维,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写作自由和创意空间。
“‘长辫子老师的作文课太有趣了,我以前不喜欢写作文,觉得作文很难写。但自从‘长辫子老师教我们后,我就爱上了写作。我现在每天都要写点东西,或是一篇日记,或是一首小诗。我觉得很有趣,很快乐。”郭学萍所教的学生张盛杰一边说,一边给记者看他的新作:“雾就像一个大篮子,把学校给装了进去/我摸摸垂丝海棠的枝头/咦,昨晚没有下雨,怎么枝头是湿的呢/我想这大概这是大雾留下的脚印吧!”真是一首好诗!
语文教学需要诗意
郭学萍说:“语文的诗意是一种大道至简的概括,是一种回归本真的追求,是一种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缺少诗意的语文,便缺少一份灵动,缺少让学生由衷喜欢语文的因子。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精神体验。这就是我所理解的语文的诗意。”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实现这种诗意?她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
郭学萍从童谣教学开始了“诗意语文”之旅。她进行了《指导小学生进行绿色童谣创作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组织学生搜集童谣,编辑成册,然后反复吟诵、歌唱;开设童谣创作课,介绍各种童谣的特点,引导学生自编童谣;利用语文大阅读课、班队活动课等时间,让学生表演童谣、描绘童谣,带领学生走进五彩缤纷的童谣世界。
儿童诗教学是郭学萍“诗意语文”的重要探索。她组建了“香樟树下”诗会,通过开辟班级诗栏、组织诗歌诵读擂台赛、制作儿童诗手抄报、建立“香樟树下”儿童诗博客等一系列措施,让学生感受儿童诗特有的淳朴魅力,鼓励学生创作儿童诗,营造一种诗意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中,郭学萍通过追寻简单本色的语文课堂来体现诗意。如在《爱如茉莉》一课教学中,她先以优美的文字解释“爱”——“爱,是一个温暖的字,如三月的春风,能融化寒冷的冰雪”“爱,是一个深情的字,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蕴涵着心与心彼此的感动”,让学生轻读、大声地读、深情地读,一步步调动学生的情感。然后通过片段分析,深化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引导学生体悟父母的爱情是如此浓烈却又淡香如茉莉。整节课没有教师的过度讲解,只是通过反复的诵读和灵活的对话,让学生进入字里行间,感受那一份真挚的情感。
二十五年来,郭学萍在语文教学上做了许多尝试和研究,始终不忘初心,正如她写的那首小诗:我一直在想/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什么模样/她的心中应该装满炽热的理想/就像装满星星的糖罐/就像装满彩石的海滩/她会用爱与诗歌的力量/把孩子们带到梦想可以抵达的地方……
(责编 周伟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