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费金融公司将迎大扩容

2017-01-03

商周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金融公司消费银行

在消费金融市场份额的争夺战中,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虽然拥有客户源、风控、资金成本等多个优势,但在场景化服务方面却不及电商平台类消费金融公司。

近日,央行及银监会发布《关于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要求培育发展消费金融组织体系、加快推进消费信贷管理模式和产品创新、加大对新消费重点领域金融支持、改善优化消费金融发展环境。值得注意的是,《意见》提出推进消费金融公司设立常态化,鼓励消费金融公司针对细分市场提供特色服务。业内人士认为,这或许将加速新一轮消费金融牌照的发放速度。

新公司如雨后春笋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全年,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比前年大幅提高15.4个百分点。这其中,消费信贷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本次发布的《意见》第一条就提出,推进消费金融公司设立常态化,意味着我国消费金融公司的队伍将迅速扩容,同时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

我国消费金融公司试点自2009年开始在北京、天津、上海和成都四地进行,分别成立了中银、北银、捷信和锦程等4家消费金融公司。去年6月1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发展消费金融。会议决定,放开市场准入,将原在16个城市开展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大至全国。审批权下放到省级部门,鼓励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国内外银行业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成熟一家、批准一家。自此,新成立的消费金融公司如雨后春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有逾20家消费金融公司宣布成立。

消费金融公司各具特色

随着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诉求的日趋精细化,消费金融公司也在寻求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产品。“消费金融公司将来也会推出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我们对此也非常期待。”捷信中国首席执行官伊戈尔·普柴洛夫斯基表示,“首先是要做好产品定位,推出简单并且易于客户理解的产品。此外,要着力为客户提供一系列简单、便利的服务流程,而不是花太多时间专注于复杂的应用,这是我们现在正在努力的方向。”

从已经开业的消费金融公司来看,各家公司因股东背景不同,其业务定位也有差异。对于像中银消费、捷信金融等“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产品的场景化定位非常清晰。如中银消费的商户专享贷产品就细分为语言培训类贷款、职业技能类贷款、装修专享贷、租房专享贷等。捷信金融在成立之初就首创驻店模式,即不设立固定物理网点,通过在合作的消费点派驻办公人员或者设立柜台,围绕POS终端,为目标客户提供消费贷款服务。

尽管消费金融公司利用互联网手段可以面对全国客户开展业务,但是部分新成立的消费金融公司在所难免地会有地域性特征或场景的局限性。如去年6月份成立的马上消费金融,其官网介绍的产品只有三个,一个是“马上金融”APP,是个移动端消费金融工具;一个是“马上分期”,这是基于用户在特定消费场景使用的一款信贷分期产品,还有一个是“麻辣贷”,产品定位为“重庆人的消费神器”,地域特征明显。

此外,湖北消费金融、晋商消费金融、杭银消费金融等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而海尔消费金融和苏宁消费金融则是具有明显的特定消费场景特征。值得一提的是,海尔消费金融目前已经不再局限于海尔自身的消费场景,而是推出车位贷、健康贷、旅行贷、教育贷等品种丰富的贷款产品。

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有优势

“去年8月份,光大银行董事会审议通过了设立消费金融公司的议案,目前申请文件已经上报到监管部门,正处于监管审批阶段。”3月31日,光大银行董事会秘书蔡允革在该行业绩发布会上透露了该行设立消费金融公司的最新进展。

事实上,商业银行—直是消费金融领域的主要参与者。自2009年7月银监会公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后,目前全国已成立的20家多消费金融公司中,有银行背景的是主流。如中银、北银、锦程、招联、兴业、中邮、湖北等消费金融公司大股东均为银行。

业内人士表示,消费金融业务潜力巨大,是我国发展零售信贷业务的风口,但同时,如何与既有银行业务实现差异化发展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资金实力强,持续的资本补充是消费金融公司业务做大做强的前提。长江证券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看好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报告认为,银行股东是消费金融公司负债端资金的主要来源,比如成都银行2013年、2014年提供给锦程的资金分别占到负债余额的67%、30%。此外,风险识别以及定价能力是消费金融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正是银行的强项。

不过,某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在消费金融市场份额的争夺战中,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虽然拥有客户源、风控、资金成本等多个优势,但在场景化服务方面却不及电商平台类消费金融公司。这也是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需要尽快不上的短板。

业内期待降低准入门槛

“《意见》主要是针对银行机构,银行在消费金融领域发力不够,主要的金融产品—直都是‘老三样:房贷、车贷、信用卡,而对于老百姓小规模的新消费需求却没有跟上。”4月5日,广州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方颂对记者直言。

方颂认为,实际上,拥有多家分行的大型银行机构几十年积累的数据一点也不比这些电商公司少,由于缺乏大数据观念,没有对这些数据进行充分挖掘和使用,大大浪费了这些沉淀的资源。

统计数据表明,截至目前,我国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城市从2009年的4个至今已扩展到16个。然而作为新生力量代表的阿里、京东等公司却并不是消费金融领域的“正规军”。

方颂直言,目前,消费金融牌照高门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求主发起人必须是金融机构,且股份不少于30%,这对于阿里、京东这些电商出身的平台来说非常不公平。

“实际上,目前消费金融领域没有谁能比大型电商企业更具资格和优势,限制它们对行业来说也是损失,我觉得这个规定没有必要。”

其次是限制牌照的数量,目前每个城市只能先申请一家企业进行试点。“个人认为,监管部门只放开数量限制,行业才能快速发展。”方颂认为。

马上金融品牌总监宋铮对记者表示,“个人预估肯定会有新的牌照诞生,但批筹到正式开业一般至少也有半年时间。当然不排除以后会加快脚步,但门槛还是比较高的。”

捷信母公司PPF集团中国区总裁卢米尔·马龙也称,目前中国的消费金融尚处于初级阶段,发展空间大,速度快,很多企业进入到这个行业中,对客户来讲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一方面,产品的创新会比以前更多,另一方面,消费者也可以从中得到更多的好处。

“我们的客户往往没有信用记录或是信用记录比较少。能够看到的是这些新加入消费金融行业的企业,他们有可能对风控风险的理解或准备不足,而风控对行业的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卢米尔·马龙强调。

消费金融三大模式

美利金融CEO刘雁南认为,目前,国内消费金融模式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类是以小额现金贷款为主,授信额度低,但不限制借款客户的消费行为;第二类是结合消费场景,以实际购买商品产生借款行为;第三类是与消费金融资产合作,也就是说资产由第三方主导。

“就现有情况来看,国内的消费金融市场仍在起步发展阶段,类似这样的产品并不会给市场带来明显冲击。”刘雁南称,‘但是,当前还处于野蛮圈地的状态,真正的市场覆盖还远没有达到市场需求的状态,所以未来的发展空间还很大。”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截至目前,消费金融市场已经初步形成银行类、电商类、P2P类以及线上线下结合的持牌类四大力量并驾齐驱的局面。

其中,银行系是最早涉足消费金融的力量之一。2009年政策闸门初开,中国银行、北京银行最早成立消费金融公司。随后兴业、邮储、招行也纷纷入局。

而以天猫、京东、苏宁三大电商平台为代表的电商系是消费金融市场另一股强大的力量。与此同时,以马上金融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为特征的消费金融公司亦陆续出现。

刘雁南表示,互联网巨头公司经过这几年的布局,已经加深了他们在互联网金融基础架构层(支付、大数据、云计算)、中间层(征信、增信)、应用层(理财、众筹、保险等)各个方面的触及。

“在中间层,有了大数据、云计算这些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持,所拥有的数据可能比传统金融的征信数据更有效。”刘雁南如是说,“应用层则不同。尽管已经非常拥挤,但是,应用层的外延最为广泛,各类产品的呈现形式更多样化。”

刘雁南认为,随着政策的鼓励与支持,消费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会更为明显,尤其是在之前消费金融难以触及到的二三线甚至四线以及农村地区。

猜你喜欢

金融公司消费银行
国内消费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我国消费金融公司法律制度的现状与缺陷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存梦银行”破产记
新消费ABC
银行激进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