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团选修课的创客教育模式研究

2017-01-03赖丽花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16年11期
关键词:创客教育

赖丽花

摘 要:高校创客教育被视为培养新时期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研究高校创客教育的发展现状,并立足于高职院校社团选修课,构建了基于社团选修课的创客教育模式,创建学生创新实践的平台,优化创客课程的设置与实施,通过“创新—实践—分享”的创新能力培养路径,以社团选修课《文化创意衍生品的设计与实践》课程为例,探索创客教育的实践框架,从创客环境、创客课程、创客学习、创客教学计划等方面协同推进高校创客教育实践的发展,该模式能为高校创客类课程开发和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社团选修课;创客教育;文化创意衍生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1-0010-05

一、我国创客教育的发展现状

“创客”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是指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1]创客注重在实践中学习新东西,强调创意思维、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的结合,而创客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教育。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认为广义上的创客教育应是一种以培养大众创客精神为导向的教育形式;狭义上的创客教育,则是一种以培养学习者,特别是青少年学习者的创客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模式。

创客运动从2010年引入中国开始,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微信、微店等移动消费方式的发展和便利性提高,也促进学生走向创客学习,从社会层面推动着创客教育的发展。经过几年的发展,创客教育已经从最初的1.0小众初探阶段,发展到3.0全民创客阶段。为推动我国创客活动健康发展,2015年国务院制定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在我国很多学校已经建立起创客中心,并开展创客课程教育。2015年中国青少年创客教育联盟成立,且全国首届青少年创客教育论坛在温州市实验中学召开。2015年5月“上海创客教育联盟”成立,联盟由上海校外教育机构、高校、企业等14家单位共同组成,联合体以创客教育为抓手,为青少年搭建开放式平台,为成员单位搭建交流和合作的平台,以创客教育培养师资为己任。[2]广东团省委、省学联按《关于加快推进高校共青团创新创业工作的通知》(团粤联发〔2015〕25号)有关要求,在广东高校开展“青创空间”孵化中心示范点创建工作,华南农业大学创客空间、中山大学青年创新创业孵化中心等30个单位被选定为广东省大学生“青创空间”孵化中心示范点创建单位。[3]在深圳已有不少大学开始引导学生进行创客活动,2011年深圳发起第一个创客空间“柴火创客空间”。2014年11月中国科学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组件的中科创客学院正式挂牌,成为我国第一个由国立科研机构成立的创客学院。[4]2016年5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成功举办第二届深职院创客街,并在第十二届文博会期间,展示了深职创客项目;在国际创客周期间,学校以微观装配实验室为主体的创客创业园正式列入深圳创客版图。2015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印发了《促进创客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 年)》(深府函〔2015〕165号),提出大力培育创客文化,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活力,完善创客发展生态链,打造成交流广泛、活动集聚、资源丰富、成果众多、创业活跃的国际创客中心的计划,计划到2017年底,全市创客空间数量达到200个。[5]

全球各地大学校园教学实践重心正在发生转移,各个学科的学生正在通过制作和制造的方式进行学习,而不再是课程内容的单纯消费者。[6]创客教育本质上不是培养发明家,而是要在教育活动中融入创客的精神和内涵,将学生培养成为有创客精神的人,要把有创造力的活动融入课程中,提升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热情,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7]创客教育只有以课程为载体,才能在学校发芽。创客课程的实施更多的要借助校本课程的形式。[8]

二、高职院校学生社团选修课程的概况

学生社团指部分大学生在共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自愿组合在一起,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和理想,经学校一定程序而组成的以大学生为主要参与者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校园业余团体。[9]高校学生社团主要分为理论学习型、学术科技型、兴趣爱好型、社会公益型四类,其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涉及人的道德情感、知识素质、能力水平等多方面,学生唯有通过学习体验、操作实践、总结内化才能有效促进自身成人成才。[10]大学生社团建设是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的“助推器”,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活动已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实验区及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社团活动课程化建设是高校社团发展的趋势。社团课程是在“社团活动课程化”理念推动下形成的课程类型。[11]而社团选修课程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规范的方式建设起来的,以社团为组织,以活动为载体,在具体实施中坚持与选课走班相结合,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活动性、实践性课程。[12]社团课程是学校生态型课程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3]在学校,社团课程往往以不同的社团组织为依托,以丰富的社团活动内容作为课程内容,以活动作为课程的主要形式。这种课程不同于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而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其核心不是知识的传播,而是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实践体验。[11]我国高校开展的社团活动课程化建设是完善育人体系、提升社团活动育人质量而进行的改革和创新。[14]

社团选修课程不是特立独行的课程,作为深化新课程改革实践的重要载体,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优化,有机地融合在学校整体课程体系之中,服从于学校的整体办学目标,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与社会责任感。[12]在我国创客类课程是跨学科、智能化、综合性的实践类课程,当前的国家课程设置中,创客类课程还停留在综合实践活动层面,在课程实施上还在探索阶段。社团选修课是以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社团学生为主体,与创客、创客组织、创客课程的基因有着天然相似。社团选修课程在课程性质上是必修课程的补充,是选修与活动课程的体现,兼有校本课程的属性。因此,要在高校开展创客教育,实施创客类课程,通过社团选修课程的形式更具有现实意义。

三、社团选修课开展创客教育分析

1.进一步丰富社团选修课的理论和实践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及塑造其健全的人格,在开展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实施创客教育,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基于社团选修课程开展创客教育实践,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社团系统性指导不足、结构松散不稳定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社团成员个人的成长,激发个人潜能的发挥。在创客教育的指导下,社团活动的文化特色得到进一步发展,有助于进一步丰富社团选修课的理论和实践,有利于形成全过程、全方位、全领域的育人体系。基于社团选修课程开展创客教育实践,是大学校园社团文化建设和创客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促进高职院校创客教育的实践发展

大学生社团课程是引入学分制和课程的理念对社团活动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将一切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知识增进、能力提高、素质养成的社团活动,都看做“课程”。[15]社团选修课通常以社团组织作为参与主体,以丰富多样的社团实践活动作为课程内容,以活动和创造实践作为课程的主要开展方式,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课程,其核心是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实践创造,与创客课程的特点和主旨不谋而合。高职院校学生社团选修课是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良好平台,是高校进行“创客教育”的有效载体,强调学生的全域发展,关注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能有效改进人才培养支持机制,促进高职院校创客教育的实践发展。

3.探索创客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的路径

高校大学生社团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的补充,越来越多承担了育人的任务,突显它特有的课程性,基于社团选修课开展创客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主体参与、自我管理、自我建构,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创客组织构建的理想平台,基于社团选修课开展创客教育使社团课程的价值被深度挖掘和充分利用,成为创客思想和创意的孵化器,有助于构筑创客文化。创客从创意走向实践,再走向创业,需要创客生态圈各方面的支持,涉及技术创新、团队组织、项目服务、资源支持、市场开拓、产品推介等方面,一般大学生因缺乏市场实践和论证,在面对这些问题时会非常吃力,因此在社团选修课程开展创客指导和创客教育,有助于创客生态的构筑,帮助大学生应对创业初期的挑战。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正积极探索专业人才培养、创客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的路径。

四、基于社团选修课的创客教育模式

创客教育的终极使命是人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即培育以创客精神为本质的众创文化。本研究立足于高职院校社团选修课,构建了基于社团选修课的创客教育模式,并以社团选修课《文化创意衍生品的设计与实践》课程为例开展创客教育。图1为基于社团选修课的创客教育模式图。

1.构筑高校创客空间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平台

创客空间(Makerspace,也称为Hackerspace)发源于2006年创办的创客坊(Maker Fair),早期的创客坊是提供读者交流读书心得、分享知识成果的空间,今天的创客空间更具有开放性和自由性,是游离在传统教育之外的学习实践活动场所。[16]国内学者刘小芳[17]认为目前创客空间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①社区人士创办的创客空间;②图书馆创建的创客空间;③由学校某一部门牵头创办的创客空间。在前两类创客空间中,创客们可以互相交流很容易碰撞出好的创意,甚至设计出一些原型产品,但由于缺乏设备和资源,从原型到产品的过程面临困难,因此需要第三类创客空间的支持。构筑高校创客空间能为学生提供从创意到实践的平台,为创客提供从创意源头到成品制作的保障。学院型创客空间是一个微型创客生态系统,是创客活动开展的载体,一般由高校实训中心或创客工作室构成,具备满足工业设计要求的设备配置和智力团队,能为创客提供专业化、系统化的创业支持服务。

本研究中文化创意衍生产品创意空间是立足于文化衍生品数字工程,配合文化创业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而成立的学院型创客空间,是深圳市数字创意公告技术服务平台的子功能单元,配备了3D打印系统、3D高清扫描系统、A2彩色印染机、数码雕刻机、智能缝纫机等设备,为创客教育开展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

2.创客课程的设置与实施

《文化创意衍生品的设计与实践》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创意与动画学院开设的社团选修课,是对文化创意衍生产品创客教育课程的初探,学生主体为学院创意手工社成员。课程教师不再单纯是知识教授者,也是创客的导师,是从社团指导教师中遴选出来的,而参与创客教学实践的社团学生成为文化创意衍生产品设计与制作的创客。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日益发展的背景下,教师应当整合创客教育和数字内容技术,为学生创造过程提供建设性指导,而不是教授学生按照既定模式去做,应当引导学生自主体验、自主创新和自主探索,共同构筑创客文化生态环境。创客教育在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角色、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上与传统教育存在不同,创客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主张创客主体参与、主动探索和自我建构,强调个性化、游戏化、定制化、柔性化的教学和学习。对创客的评价采用全过程的评价方式,不单纯从结果和作品进行评价,而是更关注学生的体验过程以及思维、态度、情感和能力的进步。

3.构建“创新—实践—分享”的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框架

创客教育是建立在多种成熟教育理念基础上,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基于“创新—实践—分享”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框架的教育模式,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式创新教育。“创新—实践—分享”实践框架强调的是创客教育本质、创客教育的实践以及创客的分享模式。创客身上有一种永无止境追求创新的精神,创新和培养众创文化是创客教育的本质特征。学生创造实践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实践是学习的实现。学生通过设计和制作产品学习知识、原理和方法,通过线上和线下开放式平台分享学习过程和学习经验,并从中体验创新和实践带来的快乐和满足,分享、学习与交流是创客们的乐趣。通过“创新—实践—分享”的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框架,进一步调节和促进创客教育的实践过程,有利于实现人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目标。

五、创客教育实践框架——以社团选修课《文化创意衍生品的设计与实践》为例

1.创客课程概况

《文化创意衍生品设计与实践》是在数字创意与动画学院开设的社团选修课程,学生由热爱手工制作的创意手工社社团成员组成。课程32学时/学期,教学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发挥动手实践能力。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文化的内容及内涵,并通过设计与制作布艺、绸带、绕线、超轻粘土、羊毛毡、滴胶、模型等文化创意衍生产品,掌握创意的表达方法。课程以文化衍生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为主导,提倡创新创造和乐于分享的创客精神,鼓励学生打破旧思维走创新之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2.创客的学习过程与评价

基于社团选修课开展的创客课程不以培养单纯的领会和知道较低层次的思维活动为目的,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评价、分析、应用的高级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课程开展主要运用创客教学法,鼓励学生在探索、发明和创造中主动学习、协作学习。课程对创客导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客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比社团活动更为规范和系统,除了要将创作力的活动深度融入课程中,还要在教育活动中融入创客的精神和内涵,通过课程的趣味性、综合性、创新活动等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乐趣。

创客教育实践框架需要从创客环境、创客课程、创客学习、创客文化、创客教师队伍建设、创客教育组织、创客教育计划等多方面协同推进。以课程“绕线工艺”项目学习为例,绕线工艺作品是一个有着古欧五千年历史的手工,它完全不用焊接,只靠一双手和一根根金属丝的缠绕就制作出精美的饰品,制作的过程千变万化且细腻精致,富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学生首先要对传统线艺文化有深入的认识。第二,学生通过对传统图案的理解,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题材进行绕线工艺作品创意设计,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探索金属纤维技术并不断设计符合中国文化传统题材形态的编制构造,一方面是对绕线艺术进行再生与发展研究,另一方面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学生有丰富多样的学习工具支持,可以通过手工社微信公众平台、网络社区论坛、手工客APP、作品展等途径探究学习,也可以通过网络发布自己制作作品的心得或教程,碰到困难可以通过网络社区论坛获取手工艺人的帮助,在一个开放、互助的创客环境中,深刻体验文化创意衍生产品的设计与制作的全过程。第三,创客教育评价应更加动态化,关注过程,关注多元。对学生的评价不采用定性的评价方式,而是通过经验分享和作品展的形式共享创客学习的快乐。

六、总结

高校创客教育被视为新时期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基于社团选修课开展创客教育是切实可行的,有助于丰富社团选修课的实践和理论,促进高职院校创客教育发展实践,以及推动创客文化和创客生态建设发展。通过构筑高校创客空间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平台,并通过构建“创新—实践—分享”的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框架从创客环境、创客课程、创客学习等方面促进创客教育的实践。基于社团选修课的创客教育模式,能为高校创客类课程开发和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创客[EB/OL].http://baike.baidu.com/subview/371405/11140298.htm.

[2]刘时玉.上海创客教育联盟成立,首批成员单位14家[DB/OL].http://www.shedunews.com/zixun/shanghai/zonghe/2015/05/24/1714870.html.

[3]创业集结号.华农创客空间入选共青团孵化中心示范点名单[EB/OL]. http://www.aiweibang.com/yuedu/31464328.html.

[4]科技日报.全球创客的“好莱坞”——深圳搭建国际创客“聚积高地”[DB/OL]. http://www.gzstrs.org/info/190.

[5]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促进创客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 年)的通知.深府函〔2015〕165号[EB/OL].http://www.szsti.gov.cn/info/policy/sz/105.

[6]Educause. Announcing the NMC Horizon Report: 2015 Higher Education Edition[DB/OL]. http://www.educause.edu/eli/events/eli-annual-meeting/2015/horizon-report-2015.

[7]刘金鹏.创客教育类拓展性课程体系建设[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6(2):67-69.

[8]蒋莘,谢作如.中小学的创客课程扫描[J].当代教育家,2015(6):48-49.

[9]黄涛.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潜在课程功能研究——以西南大学学生社团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09.1.

[10]彭巧胤,张科.高校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6):179-181.

[11]孟祥瑞.课程知识观转型视野下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探析[J].艺术科技,2013(2):233.

[12]方军.社团选修课程:让学生在选择中发展[J].教学与管理,2013(1):39-40.

[13]杨青建.高校外语社团活动课程化路径探索[J].宜春学院学报,2010(6):77-79.

[14]曹娟.高校大学生社团课程化建设问题与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3(s2):30-31.

[15]张科.大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建设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7):68-69.

[16]Dale Dougherty.The Maker Movement[J].Innovation.2012(3):11-14.

[17]刘小芳.高职院校图书馆创客空间建设研究[J].情报探索,2014(11):132-134.

(编辑:王天鹏)

猜你喜欢

创客教育
基层中小学开展创客教育实践研究
电子商务专业创客教育研究
创客类系统实训的自适应结构化模型
“互联网+”环境下的创客教育研究
农村学校创客教育发展之路
创客教育中教师创新实践教学的应对和改进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