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年级小学数学习惯的培养浅析

2017-01-03于海星

未来英才 2016年20期

于海星

摘要:习惯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人受益终生。特别是一年级学生,有许多大大小小的习惯要着重从头培养,一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使学生建立起稳定有效的学习模式,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为学生学习成长的主动性,适应终身学习和实现全面发展打下基础,更影响到其能力和性格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习惯;培养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于小学低年级阶段,儿童可塑性较强,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特别是一年级学生,有许多大大小小的习惯要着重从头培养,一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使学生建立起稳定有效的学习模式,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为学生学习成长的主动性,适应终身学习和实现全面发展打下基础,更影响到其能力和性格的发展。低年级应该培养学生的哪些学习习惯?又该怎样培养呢?结合低年级数学教学实践与新课程实施的心得,浅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一、培养学生“听”的习惯

在众多优良的学习习惯中,认真倾听是一个重要方面,它也是与人交往中体现一个人良好修养的一个标志。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话,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地有意义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数学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本身就枯燥、乏味,再加上一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保持的时间很短,表现欲很强,总认为别人都是错的,自己是对的,所以出现了不爱听,假听,不会听等一些情况。怎么样引导学生倾听呢?我的做法有这些:

1、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在北师大教材中,引入许多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如“淘气”“笑笑”“智慧老人”和“机灵狗”,还提供了许多故事情节,如“小兔请客”、“青蛙吃害虫”、“采松果”、“拔萝卜”等。上课时,我借助这些素材,或以故事导入新课,或让学生看图讲故事,再根据故事情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故事贯穿教学始终,学生的注意力便自然而然地集中于教学中。

2、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一年级小学生好动,注意力保持时间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我经常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开展“找朋友”、“摘苹果”、“小动物找家”等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说”的习惯

在教学中加强说的训练,养成良好的发言习惯。教师不但能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而且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地进行教学,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发展。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说的习惯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十分有益。

1、大胆地说。班级里,有一些胆大敢说的孩子,但也不乏胆小怕言的学生。对于那些踊跃发言的学生,我都给予及时的表扬:某某同学回答问题时声音真响亮,某某同学说的太棒了,某某同学的声音真好听等等。对于那些不善于发言,怕发言的学生我总是给予期待的眼神,鼓励的目光,并加以适当的点拔、适时的引导。比如,当胆大的同学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后,我会把复述、模仿的机会让给胆小怕言的同学,并给予鼓励:“你也说的真不错。”以此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再如,当有的学生回答错了,我会随机应变:“你虽然回答得不完全正确,但老师觉得你能大胆发言这就是进步,老师相信你下一次一定能回答正确。”只要他们能开口,哪怕声音再小说得再离谱,我也会以鼓励的口吻对待,让他感到自己也能说。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老师的表扬、鼓励,他都会觉得非常开心无比自豪,以此来增加他们大胆说的勇气和信心。

2、完整地说。数学语言具有逻辑严谨、精练准确的特点。一年级学生,知识面窄,语言贫乏,尤其是数学语言更难以正确表达,他们往往能够想到、做到,但不一定能正确表达出来,根据这一特点,我总是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寄于一定的数学情境之中,帮助他们把话说清楚,说完整。

3、经常地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学生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教师要满腔热情的鼓励学生发问,对不懂就问的学生要大加表扬。学生只有经过反复思考,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根据一二年级学生不会提问的特点,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引导学生逐字逐句看情景图,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主动设疑,由学生来解答。通过经常训练,学生就会从无疑到有疑,从不会提问题到会提问题。对于胆小、自卑不敢发问的学生,更要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还要启发学生在阅读课本、听课或学习的过程中,把不懂得地方随时画出来、记下来,疑难问题要放在当堂解决。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

三、培养学生“写”的习惯

作业是学生每天接触的最基本的独立的学习活动,也是反馈教师教学情况、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形式。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细心作业习惯,能帮助学生形成细致有条理的学习态度。在开学的第一节数学课上老师应该要求具体明确,作业要求学生做到认真、正确、及时、完整。书写潦草,格式混乱,粗心马虎,都是错题的原因,教师对这样的作业要及时反馈、认真纠错。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就要从一年级抓起,包括学生的作业格式、书写规范、自觉检查等习惯。

四、培养学生“想”的习惯

想即思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离开了思考就谈不上学习数学。所以,要教会学生上课时边听、边看、边想、边记的习惯,做到眼、耳、口、手、脑并用,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学生的思维应和老师的思维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学生都能意会。学生学会思考,就要思考得有条理、有根据,不能想当然或胡乱猜疑。学生只有通过静心地思考,才能把知识脉络梳理清晰,真正掌握它,理解内化成自己的东西。第二、还要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他们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猜想、联想、推理、试验、观察、讨论等活动,经常问一问“你还有其它的方法吗?”,“这道题你是怎么样想的?”等。第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和联系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用同一个知识点解决或用同一种思维方式解决的题目或者知识点相反、思维方式相反的题目,教师都要引导学生把它们联系起来,加以比较,以加深对题目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用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孩子的心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我相信让低年级的学生播下良好学习习惯的种子,他们将会收获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