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江春月代代愁

2017-01-03黄筱童

未来英才 2016年20期
关键词:思妇春江春江花月夜

黄筱童

??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归的离别相思之苦。《春江花月夜》素有“孤篇盖全唐”之美誉。《春江花月夜》之所以脍炙人口,在于它的意境美,而意境美又由由景物美、哲理美和情感美三要素构成。正如闻一多所评:“这里是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一、何处春江无月明

诗歌开篇就紧扣诗题,酣畅淋漓地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壮丽而美妙的画面。

前两句写月照春江之景。春江涨潮,水势浩大,似乎与海连成一片,月共潮生,开篇就描述出一种气势磅礴的意境,而此时,远望地平线,一轮明月从江潮中涌出,月伴潮生,开阔壮美。“滟滟随波壬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表现月色优美,月光照耀下的春江,波光粼,月色清冷,与波光相映,又随江潮荡漾开去,无一例处,又强调月光照射的广度,似乎能让人们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从“江流宛转绕芳甸”到“汀上白沙看不见”,描写月照花林之景,芳甸,指开满花草的原野,江流宛转,途经花草盛开的地方,如闻其香;“月照花林皆似霰”,又如见其色,“霰”指雪珠,写出明月朗照下的花林,晶莹剔透,高雅净洁。“空里流霜不觉飞”,秋霜从天降落,“流霜”的“流”以动写静,却感觉不到秋霜的飞动,原因在于皎白的月色一泻千里,月色如霜。从月下花林写到空中月色,再到汀上白沙,月光与汀上白沙融为一体,难以分清月光还是白沙。景色优美,似乎又有一层清冷在其中。

美景耐人回味,而月又是美景生发的源头。全诗以“月”为中心,由月亮初生到明月高悬,再到斜月西沉,正如诗中所说“何处春江无月明”。月光与江水、花丛、白沙,共同创造出晶澄静幽的审美境界。

二、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月与人,谁是最初的遇见者?天与人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诗人对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体出出了对宇宙对人生关照。张若虚之后,宋代苏轼振聋发聩的发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他延续了这种思考与关怀,体出了强烈的时空意识。

月之永恒,往往与短暂如朝露的人生形成鲜明的对比。古人望月,势必感慨人之渺小,从而带来无穷的感伤。本诗中也提到“江月年年望相似”,体现了月之亘古不变。那么作为个体的人,在大自然面前却是何其短暂与渺小。当面临自然与人生的问题时,情不自禁会带有感伤的色彩。然而本诗别开生面,另拓意境。

“人生代代无穷已”,将生命由对个体的观照,推向了一个历史的维度,推向了整个人类的高度,人生短暂却代代相传,正如《愚公移山》中所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宇宙永恒,但当人类以整体形象出现在月亮面前时,足够与之抗衡,与其进行平等对话。个体的衰亡并非生命的终级,有如月亮阴晴圆缺的变化,“而卒莫消长”,都是新生与永恒,而非终点。李泽厚《美的历程》说到:它是走向成熟期的青少年时代对人生、宇宙的初醒觉的“自我意识”:对广大世界、自然美景和自身存在的深切感受和珍视,对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无可奈何的感伤、惆怅和留恋"。有如“少年不识愁滋味”淡淡的哀愁,却又活泼美好,所以本诗的情绪“哀而不伤”,是青春、热情的盛唐之音在诗人心中的律动与回响。

三、一种相思两处离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一轮明月,两处相思。那轮明月既是游子思妇离愁的客观见证人,又是一个多情的抚慰者,时而执著的安抚惆怅迷惘的思妇,时而又去照看漂泊孤苦的游子。

夜已深,思妇无眠,仍坐在妆镜台前,思念在外的游子。月过无痕,却在闺楼上徘徊,似乎放心不下孤独的思妇,不忍离开,怕她更寂寞。“徘徊”采用拟人的修辞,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态,写出了月的多情。月亮的活动地点,由远及近,由思妇的闺楼,到妆镜台,到玉户帘,再到捣衣砧上,完全随着思妇的行踪而改变,与思妇形影不离。月亮是执拗的,“卷”与“拂”两个动作,是思妇对月光的恼怒,她触景生情,去驱逐多情的月光,然而,月光不离不弃,“不去”和“还来”更表现出了月光执拗的呵护。思妇与游子共望一轮明月,却无法相见,只有借淡淡的月光,捎去她对游子深深的思念。碣石潇湘,天涯海角,路途遥远,刚刚明月高悬,来到游子身边,月已西斜,有如游子那颗伤感的思念之心。如果说对思妇的写,侧重地点描写,突出其处处思念,而对游子的介绍突出时间的流逝,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昨夜闲潭梦落花”,花又凋零,春已过半,江水流动,逝者如斯,纵使时光流逝,游子心仍寂寥,有家难归。月亮似乎读懂了他的心,只能静静落下,偏西而斜,沉于海雾,月亮似乎消失,却又出现,摇曳在江树枝头,也摇曳在众多离人的心上,更摇曳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间。

《春江花月夜》,正如人们所评:“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北大教授袁行霈则说它“从月生写到月落,把客观的实境与诗中人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惝恍,气氛很朦胧……亦虚亦实,忽此忽彼,跳动的,断续的,有时简直让人把握不住写的究竟是什么,可是又觉得有深邃的丰富的东西蕴涵在里面,等待我们去挖掘,体味”。

猜你喜欢

思妇春江春江花月夜
最特别的树
长相思·一重山
春江水暖鸭先知
《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的“ 思妇诗”比较研究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从言语层面浅析诗歌郑愁予《错误》的美
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江花月夜
CFD Simulation of Flow and Mass Transfer in Structured PackingDistillation Colum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