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政治情境教学法运用探究

2017-01-03谷晓丽

未来英才 2016年20期
关键词:积极性教学法情境

谷晓丽

摘要:新课程强调的是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学习方法与学习效益的全面变革,政治作为高中一门极其重要的学科,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场所。本文针对高中政治情境教学法运用进行详细探究。

关键词:高中政治;情境教学法

政治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促进作用。学好政治对当今时代想着正确方向发展也具有现实的意义。因此,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一定要认识到政治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摆正政治学科的位置,通过多种措施的采取,激发学生政治学习的兴趣,提高政治学习的效果。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就是改变过于重视书本知识,将课程教学与现实生产生活密切结合起来,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运用,以帮助学生获取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将政治学科教学与现实生产生活结合起来,置于更为宽广的学习空间,这正是学科的内在规律性要求。改变以往枯燥的知识讲解,将抽象深奥的理论知识寓于形象浅显的现实生活之中,为学生创设丰富而直观的教学情境,这样更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更加利于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由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

如在学习“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从学生所熟悉的衣服、食品、生活用品等入手,熟悉的生活事物更能拉近学生与学科的距离,进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然后让学生就这些国外品牌的引入来谈谈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这样就不再是空洞而机械的讲解,而是让学生从普通的生活现象入手,展开深入的思考与积极的思维,在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中让其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有着积极与消极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来思考,我们要如何对待国外品牌?如何来支持与发展我们的民族品牌?这样的教学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入手,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现象来展开深入地思考,这样更能引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思考的积极性,实现学生的快乐学习;同时又可以让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引申出规律性认知。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此知识点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为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机械地照搬教材,而应当深入地钻研教材,走出封闭的教材视野,将教学的眼光引向宽广的生活空间,改变机械而枯燥的知识讲解,将抽象深奥的理论寓于直观的生活现象与生动的生活场景之中,以熟悉的生活唤起学生的回忆,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快乐探究

二、转变教学理念,找准教学方向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是新课改下的重要教学理念之一。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高中政治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处于知识接受的被动状态,不能自主进行知识的探究,他们感到学生和自己无关,只要按照教师的讲解记好笔记、进行记忆即可。在被动学习、机械记忆的状态之下,课堂教学的效果一直不好。在新时期,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发挥的重要性。在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的形势之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调动,他们在自己的思考和探究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知识,从而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也认识到了自己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在课堂上,教师通常会采取相同的标准要求学生,采取统一的方法进行授课。殊不知,由于学生水平的不同,他们在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上会有着不同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往往看到的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对他们充满期待;而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往往会忽视,甚至严加斥责。在这种情况之下,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自然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新课改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是另一重要的教学理念。作为一名教师,要正确认识每一位学生,要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之间的不同,针对每个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为他们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对每位学生都做到关心和鼓励,从而让每位学生在感受到教师的关心的同时,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总体效果

三、巧设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1、在知识的重难点处提问。每一节课都有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客观存在的,而难点则由于所面对的教学对象不同而有所不同。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起学生的重视,加深学生的理解,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环节。在教学知识点的重难点处提问,可以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活学生的思维,将学生带入求知的愤悱状态,引导学生展开主动的探究活动。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脉络关系,确定教学的重点;研究具体的学情,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确定教学的难点,在知识的重难点处巧妙地提问,将学生带入特定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带着明确的探究目的来展开思维活动。

2、在已知与未知的联结处提问。学生的认知是一个运用已知来学习未知,将未知变成已知再来学习未知的过程。如果只是着眼于学生的已知提问,问题过于简单而无法引导学生思考的独立性与积极性;而着眼于学生的未知提问,问题过于复杂而无法实现主动的思考与积极的探究。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把切入点放在已知与未知的联结处,这样所提出的问题才能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更能引导学生调用所学知识来展开未知的探索,从而使学生的探究更有深度,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构建,成为探究的主人

3、提出层次不同的问题。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是教育中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传统教学无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统一提问,统一标准,这样更容易造成优生觉得问题简单,探究热情不高;而差生又因问题过于复杂而丧失探究兴趣,只能让少数学生参与到探究中来。要引发全体学生的探究热情,就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提出难易不同的问题,这样才能符合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激起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主动性与思考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基于自身基础知识与学习水平来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康凤涛.高中政治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J].学周刊,2014(01):100.

[2] 李长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动态情境教学法探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12):115-116.

[3] 欧珠拉姆.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4(S3):403.

猜你喜欢

积极性教学法情境
三方共进,激发干部积极性更上一层楼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技校生学习积极性的探索研究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
人的积极性与扩大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