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频次水上专项力量训练效果的差异性分析
2017-01-03廖世有
廖世有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
不同频次水上专项力量训练效果的差异性分析
廖世有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水上橡皮阻力牵引为训练手段来发展水上专项力量,对不同频次水上橡皮阻力牵引训练而产生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周1次水上橡皮牵引训练对原始力量水平低的运动员效果明显,1周2次水上橡皮牵引训练对提高运动员水上专项力量效果最佳,水上橡皮牵引训练的效果与运动员初始力量水平呈反比。
游泳训练;橡皮阻力牵引;力量素质;专项力量
力量是运动员的基本素质之一,对运动员肌肉耐力、爆发力的增长,灵敏素质的发展,速度素质的提高等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任何运动素质都是通过肌肉工作来实现的,竞技游泳项目是在水中进行的一项运动,水的外环境有其特殊性,根据流体力学原理:“物体在水中所受到的阻力与它的运动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也就是说游速越快,水的阻力就越大,因而要求肌肉克服水阻力的力量就越大。游泳运动的成绩首先取决于游泳的主要动作,即划水的爆发力,而爆发力的基础就是力量,所以在游泳训练中,力量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资料显示,我国竞技游泳水上力量训练占水上训练量的25.30%,陆上力量训练占陆上训练量的43.6%,这一现状与世界竞技游泳强国相比无明显差异,但水上专项力量训练的比重低于国外。增加水上专项力量训练的比重是当前游泳力量训练的趋势,即从单纯追求绝对力量的增加,转向重视力量与运动效率的关系上,更为理性地对待游泳力量训练。但采取何种频次的水上专项力量训练更为合理却存在不同的说法。因此,合理地安排水上专项力量训练的频次,并使训练达到最佳效果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游泳训练中不同频次的水上专项力量训练的效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利用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查阅国内外有关游泳力量训练的相关文献资料,通过CNKI查阅与力量训练有关的体育类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等。
1.2.2 实验法 本文以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2012级游泳专项班学生(男生15人,运动等级均为接近国家游泳2级水平)为实验对象。(1)在实验实施开始前对15名运动员进行水上橡皮牵引的专项力量大小测试。测试时间为2016年3月28日。(2)将15名运动员随机分为3个组:A组5人,每周进行1次水上橡皮阻力牵引训练;B组5人,每周进行2次水上橡皮阻力牵引训练;C组5人,每周进行3次水上橡皮阻力牵引训练。进行实验的3组,除了每周进行水上橡皮阻力牵引训练的次数不同外,其他训练内容和时间上均完全相同。(3)训练强度控制:全力游进拉长皮条,这个过程要坚持30s,心率控制在190次/min左右。在8周的训练中,训练的负荷量逐步增大,第1~第2周训练课上训练的组次为4组,第3~第5周训练课上训练的组次为6组,第6~第8周训练课上训练的组次为8组,其中组间间歇的时间为90s。(4)实验结束后对15名运动员再一次进行水上橡皮牵引的专项力量大小测试。测试的内容及方法与实验前专项力量大小测试的内容方法相同。测试时间为2016年5月26日。
(5)以上的实验及训练的全过程是由笔者严格监督运动员执行完成的,训练的时间及内容由笔者与导师协商后制订的。
1.2.3 数理统计法 通过严格的实验得出测试数据,并通过SPSS 18.0软件对测试结果进行t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3组运动员实验前后水上专项力量测试结果
本实验严格按照实验设计方案,将15名被试随机分成3个组,按照每组每周不同频次的水上橡皮阻力牵引训练方案进行了实验,并力争严格按照实验设计要求,控制好训练量、训练强度。3组的训练安排见表1。
表2显示,A组运动员经过每周1次水上橡皮阻力牵引训练后,5名被试的水上专项力量均有提高但存在差异,提高均值为2.24kg,提高幅度在1.0~3.0kg之间。数据同时显示,在A组中,3名被试的成绩提高均为3.0Kg,且3名被试的原始成绩在本组较低(11.0kg以下),而2名原始成绩较高(12.0kg以上)的被试,其力量提升分幅度较小,这个结果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经过每周1次水上橡皮阻力牵引训练后,原始力量水平较低的运动员力量水平提升幅度较大,其效果要优于初始力量水平较高的运动员。
表3显示,B组运动员经过每周2次水上橡皮阻力牵引训练后,5名被试的水上专项力量均有提高但存在差异,提高均值为2.94kg,提高幅度在2.4~3.4kg之间。从B组5名被试的原始成绩和提高幅度看,测量结果不支持A组的结论,即经过每周2次水上橡皮阻力牵引训练后,原始力量水平较低的运动员力量水平提升幅度较大,其效果要优于初始力量水平较高的运动员。但有可能是样本太小,难以显示清晰的信息。
表4显示,C组运动员经过每周3次水上橡皮阻力牵引训练后,5名被试的水上专项力量均有提高但存在差异,提高均值为1.26kg,提高幅度在0.5~2.0kg之间,无论是被试个体还是5名被试提高的平均数,均小于A组和B组。表4数据还显示,原始力量水平最高的被试(13.4kg),其专项力量提升幅值仅为0.5kg,处在本组最低水平,说明原始力量水平较高的运动员,经过每周3次水上橡皮阻力牵引训练后,对其水上专项力量提升的效果最差。
2.2 3组运动员训练前后组间水上专项力量增幅差异
从表2~表4的数据综合分析,经过8周实验后,A组、B组和C组3组的被试在水上专项力量水平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个体增幅范围在0.5~3.4kg之间;而3组中,每周进行2次水上橡皮阻力牵引训练的B组,其力量水平均值提升幅度最大,为2.94kg。
表5显示,A组和B组进行t检验得出P=0.115>0.1,力量增幅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1周进行1次橡皮牵引训练和1周进行2次橡皮牵引训练的效果相差不是很大,但1周训练进行2次牵引训练的效果要优化于1周进行1次牵引训练。A组和C组进行t检验,得出P=0.055<0.1,力量增幅的差异中等显著,说明1周进行1次水上橡皮牵引训练较1周进行3次水上橡皮牵引训练的效果要好。B组和C组进行t检验得出P=0.003<0.01,力量增幅的差异高度显著,说明1周进行2次水上橡皮阻力牵引训练比1周进行3次水上橡皮牵引训练的效果更好。
2.3 不同频次水上专项力量训练效果最优化分析
运动员的运动水平越高及运动成绩越好其进步的空间就会越小;反之,运动水平越低运动成绩越差的运动员其进步的空间就越大。从表2~表5中可以看到,B组被试实验前其水上专项力量大小的均值最小为9.22kg,而C组运动员实验前的水上专项力量大小的均值为11.94kg,A组运动员实验前的水上专项力量大小的均值在B组和C组之间为10.90kg,所以初始力量小的B组运动员水上专项力量大小提高的幅值比A组和C组运动员水上专项力量大小提高的幅值都大。这说明1周2次水上橡皮牵引训练的B组被试实验前后专项力量提高较为明显,这种训练频次对提升水上专项力量效果最佳。此外,
表1 3组运动员水上专项力量训练安排
表2 A组运动员实验前后水上专项力量测试结果与对比
表3 B组运动员实验前后水上专项力量测试结果与对比
表4 C组运动员实验前后水上专项力量测试结果与对比
表5 3组运动员实验前后水上专项力量增幅的方差检验
综合来看A组、B组和C组这3组被试的水上专项力量,实验前其均值从小到大排列为:B组<A组<C组,而实验后提高的幅度呈现为B组>A组>C组,说明运动水平越高及运动成绩越好其进步的空间就会越小,而运动员的运动水平越低,运动成绩越差 其进步的空间就越大。由此可见,进行水上橡皮牵引训练,并非安排训练的次数越多,力量增长就越快,而是合理或合适的训练次数才能给运动员带来好的训练效果。
3 结 论
3.1 1周1次训练对原始力量水平低的运动员效果明显
每周1次水上橡皮阻力牵引训练后,原始力量水平较低的运动员力量水平提升幅度较大,其效果要优于初始力量水平较高的运动员。
3.2 1周2次训练对提高运动员水上专项力量效果最佳
实验结果证明,1周2次水上橡皮牵引训练量的B组被试实验前后专项力量提高较为明显,说明这种训练频次对提升水上专项力量效果最佳。由此可见,进行水上橡皮牵引训练,并非安排训练的次数越多,力量增长就越快,而是合理或合适的训练量(次数)才能给运动员带来好的训练效果。
3.3 水上橡皮牵引训练的效果与运动员初始力量水平呈反比
A组、B组和C组这3组被试的水上专项力量的平均值来看,实验前从小到大排列为:B组<A组<C组,而实验后提高的幅度呈现为B组>A组>C组。这说明运动水平越高及运动成绩越好其进步的空间就会越小,而运动员的运动水平越低,运动成绩越差,其进步的空间就越大。
[ 1 ]田麦久,刘建和.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 2 ]吴和海,温宇红,许琦李,等.游泳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 3 ]陈武山,甘清瑛.我国竞技游泳训练几个问题的调查研究[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1):1557-1559.
[ 4 ]仇婷婷,王若光.对游泳训练中水上力量训练的新观察[ J ].安徽体育科技,2007,28(1):34-36.
[ 5 ]黄秀凤.游泳青少年水中双人抗阻训练法的实验研究[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9(11):109-113.
[ 6 ]潘潘,王小冰.发展游泳专项力量素质的理论与方法[ J ].内江科技,2011(12):91-92.
G861
A
1674-151X(2016)09-036-03
理论与方法探索
10.3969/j.issn.1674-151x.2016.17.019
投稿日期:2016-07-08
廖世有(1991—),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游泳运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