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领导沦陷区抗战的历史经验
——以全国抗战时期的上海为例*

2017-01-02

军事历史 2017年3期
关键词:江苏省委新四军斗争

中国共产党在沦陷区的抗日斗争,是党领导的抗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下),608页,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全国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把工作重心放在广大农村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的同时,十分重视被日军占领城市和交通要道地区的工作,制定了“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毛泽东选集》,第2卷,75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的白区工作方针,成立了由周恩来负总责的中央敌后城市工作委员会,领导沦陷区人民开展了形式多样、成绩显著的反日斗争。上海在近代中国的特殊地位以及抗战时期的特殊形势,决定了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沦陷区抗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不可忽视的典型意义。以全国抗战时期的上海为例,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沦陷区抗战的历史经验,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一、加强党的建设,奠定领导抗日斗争的坚强组织基础,是争取抗战胜利的首要条件

全国抗战爆发前,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力量十分薄弱。1937年11月,中共江苏省委在抗日烽火中重建,并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上海全面沦陷后,江苏省委奉命转移到新四军淮南抗日根据地,1943年改为华中局敌区工作部(1944年改称城市工作部,简称城工部),继续领导上海及江苏敌后重要城市地下党的工作。全国抗战时期,上海党组织在中共中央直接指导和江苏省委(华中局城工部)的领导下,努力恢复、巩固和发展党的力量,着力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使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上海抗战的坚强战斗堡垒。

(一)1936年至1937年至11月,是抗日救亡运动高潮再起和全国抗战爆发的时期,也是上海党组织重建的特殊时期。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组织受到极大破坏。1936年至1937年间,中共中央先后派冯雪峰、潘汉年、刘晓等到上海,着手重建地下党组织。全国抗战开始后,尚在恢复重建中的上海党组织(主要领导机构为中共上海办事处和上海三人团)决定立即转变工作重点,确定了把秘密党组织的重建工作与领导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工作方针。淞沪会战爆发后,上海各系统的共产党员、积极分子迅速动员起来,担负起组织各界群众开展抗日救亡的任务,并在此过程中建立和发展了共产党的各级组织。11月初,中共江苏省委正式成立,刘晓任书记,下设6个系统党委。*参见《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组织史资料(1920.8~1987.10)》,85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在抗日救亡高潮再兴之际和全国抗战爆发前后,中共中央在复杂的条件下重建上海党的组织,在领导群众救亡运动的浪潮中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从而使即将到来的更加艰难的上海抗日斗争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二)1937年11月至1939年下半年,是斗争形势错综复杂的孤岛前期,也是上海党组织迅速发展的时期。淞沪会战结束后,上海市区及郊县均被日军侵占,只有位于中心区域的英美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未被占领,上海由此进入“孤岛”时期。孤岛前期,江苏省委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敌占中心城市中“党的任务应以长期积蓄力量,保存力量,准备将来的决战为主”*《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473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的指示精神,结合上海党的形势任务,把发展党员的工作摆在首要位置。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党员数量从1938年2月的300人发展到1939年10月的2300人。*参见《上海工作报告》(1940年),中央档案馆存。同时,充分利用孤岛前期的有利形势和条件,全面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按产业或职业划分工作管辖系统,建立垂直单线的领导机构;扩大和加强基层支部建设,提高基层党支部和党员的独立战斗能力;通过各种形式和方式加强党内教育,保证党员政治思想的坚定性,从而使共产党成为当时各党各派在上海群众中“最占优势、最有影响和作用”*《江苏工作报告》(1940年3月),中央档案馆存。的组织。

(三)1939年下半年至1941年12月,是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的孤岛后期,也是上海党组织“以巩固为主”的时期。孤岛后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急剧演变,上海的斗争环境也不断恶化。为避免革命力量不必要的损失,中共中央指示上海党的基本方向应该是长期埋头苦干,积蓄力量,党的组织求精不求多,不应大量发展。江苏省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要求和形势任务的变化,作出《上海党坚决执行〈中央关于巩固党的决定〉的决定》,明确提出:“巩固党的工作应成为目前工作的中心”,并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如开展巩固党的教育运动和党员干部审查运动;按照“深入生产,严密组织,巩固发展,提高阶级教育,准备在更困难的环境下继续工作”*《上海总结》(1940年4月30日),中央档案馆存。的原则,着手整理、严密和巩固基层党组织,调整省委及下属党组织的组织结构、领导体制及工作方式,着重加强各级党组织的保卫工作,等等。江苏省委针对孤岛后期不断恶化的形势,以保存和巩固党的力量为主,为党组织在上海全面沦陷后坚持长期斗争打下了基础。

(四)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是上海全面沦陷的时期,也是江苏省委撤离上海、地下党坚持斗争以及发展力量准备配合反攻的时期。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当天,日军进入公共租界,孤岛亦告沦陷,上海抗战进入最为困难的时期。1942年,根据中央的决定,江苏省委机关全部转移到新四军淮南抗日根据地,后改为华中局城市工作部,继续领导上海及江苏敌后重要城市地下党的工作。这一时期,留沪坚守的主要有工委、职委、学委、教委、文委和警察特支6个系统的地下党组织,他们在极端艰难和十分复杂的环境中坚持斗争,积蓄并壮大了革命力量。至抗战胜利前夕,在上海市区坚持地下斗争的党员人数已从1937年的130余人发展到2800余人,6个系统的党委(特总支)下属33个产业或地区党委、160余个基层支部*参见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上海史(1920~1949)》,1371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成为领导上海抗战转入反攻、赢得胜利的关键政治力量。

二、坚持统一战线,最广泛地团结爱国进步力量共同抗战,是争取抗战胜利的必要保证

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国国内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为挽救民族危亡,适时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实现了政策策略的重大转变。全国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始终高举团结抗日的旗帜,坚持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把最广大的爱国群众团结在自己周围,并发挥团结海外侨胞与国际友人、联结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抗日斗争创造了条件,为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积蓄了力量。

(一)顺应全民抗战的有利形势,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策略,迅速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掀起抗日救亡高潮。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当前“最要紧的任务,是迅速地、切实地组织抗日统一战线,以扩大救亡运动”,强调:“共产党员及其所领导的民众和武装力量,应该最积极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应该使自己成为全国抗战的核心,应该用最大的力量发展抗日的群众运动。不放松一刻工夫一个机会去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289、326页。。上海党组织认真研究分析上海统战工作的形势,作出了实现群众工作策略转变的决策,并决定以共产党和左翼力量占有优势、在社会各界最有号召力的文化界救国会为突破口,推动各界救国会扩大改组为公开的各界救亡协会。在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简称文协)于1937年7月28日正式成立,成为全国最早成立的群众救亡协会。其后,上海市教育界、妇女界、职业界、学生界、工人界救亡协会相继建立起来,原上海各界救国会也相应扩大改组为上海各界救亡协会(简称各协)。上海党组织按照“抓住中层、联系下层、推动上层”的统战思路,使各个救亡协会成为广泛的统一战线性质的群众组织,成为共产党领导各界民众抗日的组织形式,既最大限度地团结了爱国群众,又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共产党的领导权。正是由于坚持了统一战线的基本政策,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工作策略,从而在较短的时间里迅速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救亡热潮,谱写了全民抗战的动人篇章。

(二)因应孤岛时期的复杂形势,把握越公开越秘密的方针,创造性地开展上层统战工作。孤岛时期,上海的抗日斗争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形势。江苏省委审时度势,强调统一战线工作应注意“采取统战策略,取得与各党各派共同合作”,应注意“利用帝国主义相互间的矛盾来改善我们自己的工作环境”*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上海史(1920~1949)》,995页。,应注意做好一切反日派别的统战工作,并重点加强难民、产业职工、学生、教师等党的基本群众的组织工作。江苏省委和八路军上海办事处密切配合,遵照越公开越秘密的方针,以灵活的形式展开了富有成效的统战工作。在八路军上海办事处和上海各界救亡协会党团的努力下,由各界社会名流发起的星期聚餐会成为开展上层统战工作的生动形式,如工商界“星五”聚餐会、文化界“星三”聚餐会等,其中发挥上层领导核心作用的则是由共产党主导的“星四”聚餐会和“星二”聚餐会。上层聚餐会的公开名义是社会名流联谊聚餐,借以联络感情、交流信息、研讨问题,实际上则是共产党开展上层统战工作、扩大政治影响、推动进步爱国运动的活动基地和工作平台。在做好上层统战工作的同时,江苏省委坚持“转向生产,深入基层”的方针,创造性地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群众工作,尤以职业界和难民工作成绩最为突出。

(三)适应上海沦陷后的严峻形势,坚持勤学勤业交朋友的方针,在各条战线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工作。上海全面沦陷后,坚持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工作面临严峻考验。江苏省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提出了“更深入精干隐蔽”的要求,强调要把各项工作从适应于租界孤岛的环境,转变到适应于日本帝国主义直接统治的环境。特别是1942年8月江苏省委奉命撤退到淮南抗日根据地后,在上海坚持斗争的6个系统及全体共产党员,在艰难困苦的复杂斗争环境中,按照中共中央和江苏省委(华中局城工部)的指导,严格而富于创造性地执行“勤学勤业交朋友”的方针,开展了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不断扩大并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通过贯彻“三勤”方针,使每名共产党员成为紧密联系并且善于影响、推动群众的中坚力量,从而使党组织真正植根于群众的土壤之中,在各条战线巩固和拓展了党的统战工作。抗战进入反攻阶段后,上海党组织根据“准备武装起义,里应外合占领城市”的新任务,进一步加强对各阶层的动员组织工作,广泛发动和开展“天亮运动”,激发了各界爱国群众的抗日热情和必胜信心,为迎接抗战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有利环境。

三、开展武装斗争,以独立自主的抗日游击战争打击敌人,是争取抗战胜利的主要途径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毛泽东选集》,第2卷,447页。开展抗日武装斗争,是驱逐日本侵略者出中国的主要途径和决定因素。全国抗战时期,共产党领导上海郊县群众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积极配合新四军东进作战,参与开辟苏南、苏中、浙东抗日根据地,大力支援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建设,对夺取全民族抗战的胜利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战略配合作用。

(一)在浦东、浦西、崇明等地区广泛开展郊县抗日游击战争。本文论及的上海郊县,包括原上海县、嘉定县、宝山县、松江县、金山县、青浦县、奉贤县、南汇县、川沙县及崇明县等10个县,当时均属江苏省管辖,依地理位置可分为浦西、浦东及崇明三部分。1938年春,江苏省委成立外县工作委员会(简称外县工委),负责领导上海外围地区农村各级党组织的恢复重建工作和敌后抗日武装斗争开辟工作。至1939年10月,先后在上海市郊开辟了浦东、青浦东乡、嘉定西部、崇明中部4个抗日游击区以及常熟东乡、无锡梅村、江阴武进等3个抗日游击基点,建立了奉贤县人民保卫团、南汇县保卫团第2中队、南汇县保卫团第4中队、南汇县抗日自卫总队第2大队、青浦淞沪游击纵队第3支队、嘉定外冈游击队、崇明民众抗日自卫总队等地方抗日武装部队,在浦江两岸、大江南北燃起了敌后抗日游击战的烽火。至1945年8月,上海郊县的抗日游击武装始终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斗争,摧而不毁、攻而不破,保存火种、积蓄力量,取得了反“扫荡”作战、反“清乡”斗争的胜利,成为在淞沪地区打击日伪军的重要武装力量。

(二)在战略、战役、战术等层级积极配合新四军作战。根据中共中央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部署,新四军担负着开展华中抗日游击战争和创建抗日根据地的任务。上海郊县抗日游击武装根据华中局及江苏省委的指示,在大江南北与新四军并肩作战,在战略、战役、战术各个层级发挥了重要的配合作用。特别是1939年6月底至9月,新四军江抗部队东进江南,在青浦、嘉定两县活动两个多月,影响直抵上海市郊。浦西地区共产党领导下的两支主力武装——淞沪游击纵队第3支队、外冈游击队,与新四军东进部队胜利会师、联合作战,在青(浦)嘉(定)游击区掀起了抗日斗争的新高潮。江抗部队不断奉命西撤时,除淞沪游击纵队第3支队外,外县工委领导下的10余支地方抗日武装都编入部队统一行动,江抗部队由此增至近6000人。上海郊县抗日武装斗争还为配合新四军开辟苏南、苏中和浙东抗日根据地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40年5月,江苏省委外县工作划归新四军东路军政会统一领导,东路特委、青浦工委和浦东工委及其领导的游击队的加入,进一步壮大了新四军在苏南东路地区的力量。1940年10月,崇明工委划归苏中区四地委领导,崇明民众抗日自卫总队主力先后编为新四军崇启海常备旅、苏中第4区游击第3旅,后编入新四军第1师第3旅,成为主力部队的一部分。1941年5月起,浦东地区的游击队约900人,分批南渡浙东开辟敌后根据地,并成为浙东游击纵队建制的基础,后编为新四军苏浙军区第2纵队。

(三)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援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建设。发挥上海大城市的优势,全力支援人民抗日武装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尤其是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是中共中央赋予上海党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上海对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支援是全面的,举凡人力、物力、财力、技术、文化、宣传等方面,莫不竭力供应、大力援助。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抗战的八年间,上海共支援新四军各类人才约2.1万人,捐款超过130万元,各类物资如军火、药品以及通信、医疗、机床、印刷等设备器材更是难以计数。*参见中共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上海人民与新四军》,14~20页,北京,知识出版社,1989。上海对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支援又是全程的,并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其中1938年初至1939年底是支援工作的起步与展开阶段,支援方向从江西到皖南,重点是全面支援新四军的建设;1940年初至1941年初是支援工作的转折与调整阶段,支援方向从江南到苏北,重点是人力和物力支援,并在皖南事变后为帮助新四军渡过最困难的时期做出了特殊贡献;1941年初至1945年8月是支援工作的深化与拓展阶段,支援方向从江淮到浙东,重点是支援新四军和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事业。上海支援工作的最大价值在于,就人而言,包含了大量新四军紧缺的干部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就物而言,包含了农村根据地所缺乏的和难以生产的急需物资。因此,上海的支援工作对新四军的发展壮大及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进一步巩固,具有其他城市和地区难以替代的特殊意义。

四、发挥创造精神,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适时调整策略方针,是争取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

全国抗战时期上海的抗日斗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八一三全民抗战时期(1937年8月至1937年11月)、孤岛时期(1937年11月至1941年12月)、全面沦陷时期(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其中孤岛时期又可以1939年下半年为限、全面沦陷时期又可以1944年下半年为限各划分为两个阶段。与这一斗争历程相对应,上海党组织领导抗战的策略方针也经历了五次大的变动和调整。这五次策略方针演变,都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上顺应了形势变化和任务需要,推动了上海抗日斗争的发展。

(一)1937年7月至1937年11月:“从单纯整理党组织转到领导群众运动”。1937年日本大举侵华之时,正值上海党组织抓紧恢复重建之际。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爆发后,上海三人团决定立即转变工作重点,“从单纯整理党组织转到领导群众运动”*刘晓:《上海工作报告》(1945年3月),中央档案馆存。,确定了“把秘密党组织的重建工作与领导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并号召全体党员“把一切力量放在组织广泛群众工作上和扩大党的组织上”,完成“扩大与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发展党员一倍”的中心任务。上海党在组织力量薄弱、民族战争突发的情况下,积极因应突变的形势,迅速调整工作策略和重点,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决策。以此转变为契机,上海党组织在淞沪会战的3个月间很快打开了全市性群众救亡运动的局面,同时实现了共产党的力量的恢复发展。

(二)1937年11月至1939年下半年:“抓紧有利时机创造发展,加强我们的力量”。上海沦陷后,中共中央多次致电江苏省委指示工作方针,强调:“上海市目前工作应以准备与积蓄力量为主,坚持秘密党的组织与利用公开的方针,切忌急躁与冒险。”*《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473页。江苏省委在认真分析形势后,着眼上海孤岛这一其他敌占区中心城市所不具备的特殊环境,针对党的力量仍然较弱这一主观现实,提出了“继续发动抗日斗争”,“开展近郊游击战”,“抓紧有利时机创造发展,加强我们的力量”*刘晓:《上海工作报告》(1945年3月),中央档案馆存。的工作方针,而不是一味被动地积蓄、保存和隐藏力量。实践证明,这一创造性的决策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推动党组织发展和郊县抗日武装斗争掀起了新的高潮。这一时期党群力量的充分发展和抗日斗争的深入开展,又为孤岛后期坚持斗争创造了条件。

(三)1939年下半年至1941年12月:“深入生产,严密组织,巩固发展”。1939年8月,中共中央明确要求“各级党组织以整理紧缩严密和巩固党的组织工作为今后一定时期的中心任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156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江苏省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和斗争形势,明确了孤岛后期的工作中心,即“以日军占领租界的环境为前提,巩固为主,提高工作质量,以便过渡到恶劣环境,随时准备应付突然事变”*刘晓:《上海工作报告》(1945年3月),中央档案馆存。。适应这一工作策略的转变,各级党组织把握越公开越秘密的方针,实行群众工作进一步公开化、社会化、事业化,一方面保存和巩固了党的力量,另一方面扩大了党的群众工作阵地,为在上海全面沦陷后坚持长期斗争,作好了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准备。

(四)1941年12月至1944年下半年:“勤学勤业交朋友”。上海全面沦陷后,孤岛的特殊条件不复存在,直接面对日本法西斯的残暴统治,大大增加了共产党领导上海人民开展抗日斗争的困难。江苏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坚持长期隐蔽政策,用一切方法保持有生力量”*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共中央关于工人运动文件选编》(下),81页,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的指示,提出了“更深入精干隐蔽”的要求。江苏省委奉命撤到淮南抗日根据地后,在上海坚持斗争的各个系统及全体党员,严格执行“勤学勤业交朋友”的方针,不仅党员队伍在数量上有了发展,而且经过艰苦环境考验和实际工作锻炼,党员的思想政治水平、独立作战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与广大群众的联系更加密切,成为在上海领导群众抗日斗争的坚强核心。

(五)1944年下半年至1945年8月:“准备武装起义,里应外合占领城市”。1944年6月,《中央关于城市工作指示》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和工作方针的重大转变,随后又提出准备里应外合解放大城市的任务。上海党组织在华中局城工部的领导下很快行动起来,为实现这一策略和目标的转变,在统一党员思想、转变工作方法、调整组织机构、加强干部配备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迎接抗战最后胜利的阶段,上海党组织以“准备武装起义,里应外合占领城市”为中心任务,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天亮运动”,组建地下军准备武装起义,同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共产党的力量。1945年8月10日,华中局决定成立上海市委,刘长胜任书记。上海党组织在长达八年之久的全国抗战时期不断发展壮大,领导上海人民在各条战线开展艰苦卓绝的反日斗争,不仅为夺取上海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为抗战胜利后人民民主运动的大发展和上海的解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江苏省委新四军斗争
袁国平:以为民情怀打造“铁的新四军”
新四军华中抗战
新四军统战纪念馆隆重开馆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
强迫症患者的孤独斗争
革命者的斗争精神
以斗争精神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
团江苏省委举办“榜样在身边
壮大主流舆论 传播江苏声音——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燕文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