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军事历史研究的现实价值和时代责任
2017-01-02★
★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龚自珍:《龚自珍全集》,81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重视历史研究,从中寻求自存、自强之道,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经验。当前,国际战略格局加速演变,世界军事转型迅猛推进,大国之间竞争日趋激烈,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益加剧,中国处于关键性发展阶段,迫切需要从过去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实现强军梦、中国梦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充分认识军事历史研究的现实价值和作用
中华民族素有重视历史的优良传统。绵延不绝的五千年文明为中华民族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历史遗产。作为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历史一直发挥着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孔子作《春秋》,意在“拨乱世反之正”*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卷一百三十,605页,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司马迁写《史记》,志在“述往事,思来者”*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等编:《中国古代历史文选》(下),67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0。;司马光著《资治通鉴》,直接服务于当政者。今天,军事历史研究通过发挥自己的社会功能而对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对军队的教育、训练和作战等产生深刻影响,并通过这种影响转化为强国强军的动力和能力,体现出巨大的现实价值和作用。
第一,发挥军事历史研究知古观今的认知功能,准确把握战争的本质,探索战争发展规律和趋势。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历史研究的认知功能是指历史知识在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即对历史进行认识、了解和总结,还原历史真相,并从深层次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军事历史是军事科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研究军事的昨天是认识今天和预见明天的前提。军事历史的这个功能,对于把握战争本质,探索战争发展规律和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战争本质是军事历史研究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战争观认为,战争在本质上是人类社会之间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是用以解决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阶级与阶级、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矛盾的最高斗争形式。毛泽东明确指出,“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根本目的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毛泽东选集》,第2卷,48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国际战略格局的深刻变化,马克思主义战争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耳熟能详的基本道理受到质疑或被置于脑后,西方的“民主和平论”“文明冲突论”“人道主义干涉论”等军事理论占领了阵地,一定程度上拥有了“话语权”。但是,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告诉我们,不管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如何进步,也不管作战样式发生多大变化,战争固有的、内在的本质属性,如战争的目的性、暴力性则是永恒的;信息技术可以使战场变得更加透明,但不可能消除战争迷雾;无论技术如何先进,人仍然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研究军事历史,有助于我们汲取前人的营养,辨别当代形形色色“新军事理论”的真伪和优劣,深刻理解和把握战争本质。
同时,研究历史是为了探寻规律和趋势,找准未来的发展方向。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说,军事史研究的价值在于,它以过去的事实,透过现在的镜头,映射在将来的屏幕上。完整、系统、全面地学习军事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当今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而且有助于避免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科学地预测未来战争发展趋势,更好地服务于军事斗争准备和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第二,发挥军事历史研究以古鉴今的借鉴功能,为国家发展和军队建设提供重要借鉴和理论支撑。历史研究的借鉴功能就是为人们现实的实践活动提供历史经验,避免重蹈前人的失误。军事历史所提供的丰富经验和理论,不仅有启迪思想的借鉴作用,其中一些经验和理论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直接应用。
一是为正确的战略和军事决策提供重要参考。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湖南党委工作纪事》,420页,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只有重视对党史、军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才能从历史把握和借鉴中找到前进的方向和道路。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毛泽东领导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创了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一正确的决策与毛泽东熟知农民起义的经验教训是分不开的。我党就是在不断总结经验中开辟中国革命正确道路,也在不断总结经验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是我党90年来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相反的例子是近期的阿富汗战争,美军完全无视当年英军和苏军在阿富汗失败的历史教训,不顾阿富汗地形复杂、后勤补给困难、民情复杂等因素,以为仅靠信息优势和精确打击就能取胜,轻率地发动战争,最终使美国陷入长期战争泥潭。今天,中国特殊的发展阶段要求军事历史研究为强国强军目标提供全面的支持。对于国家来说,中国当前的发展面临严峻的内部和外部的挑战,以及错综复杂的各类矛盾,需要深入探索社会发展规律,广泛借鉴历史上的治国理政经验,为正确的战略决策提供针对性更强的历史参照;对于军队来说,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是开创先河的壮举,需要借鉴历史上和外国的经验教训,避免走弯路或出现重大失误。
二是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军事历史研究是军事理论的百科全书,是军事理论创新的基石。军事理论是对战争规律的认识,它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可以在实验室里产生,也难以人为地去进行试验,因此更有赖于军事历史的研究。所以瑞士军事理论家约米尼说:“一切战争艺术的理论,其惟一合理的基础就是战史的研究。”*[瑞士]约米尼著、钮先钟译:《战争艺术》,序言第4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举世公认的兵学圣典《孙子兵法》就是集2000多年前的战史研究之大成。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在研究了130多个战例后,终于写成了军事理论的经典名著《战争论》。20世纪以来,两次世界大战使得制空权、制海权、机械化战争、闪击战等创新型军事理论相继产生。冷战后的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促使信息战、一体化联合作战、网络中心战、太空战、网络空间作战、空海一体战等一大批新军事理论整体涌现。在世界军事转型加速发展的今天,为了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必须加强对军事历史的深入探讨,得出对军队建设和作战的理性认识,为创立和发展我军新的军事理论提供有益的借鉴。
第三,发挥军事历史研究以史为训的教育功能,培养战略思维,培育军事人才,激发战斗意志。军事历史是一所大学校。深入挖掘它所蕴藏的人类军事活动的宝贵经验和教训,不仅能丰富人们的思想,提高思维能力,完善智力结构,而且能激发爱国主义热忱,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培养顽强的战斗作风。
首先,培养战略思维。战略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对关系事物全局的、长远的、根本性问题谋划的思维过程,具有整体性、全局性、长远性、创造性等特征。在这个瞬息万变和信息爆炸的时代,战略思维在国家、军事和企业管理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历史研究正是培养战略思维的重要途径。它能够帮助人们将零散的知识总结归类,形成体系;它赋予人们深邃而悠远的眼光,使人的认识更为全面、连贯,能够达到一个更为高远和宽广的境界;同时,历史思维集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为一体,把事物视为一个运动、变化的过程,根据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考察不同空间形态下事物的具体形态,极大地提高认识能力。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老品编:《外国文化名人论读书苦乐》,72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有了“历史大脑”,就不会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对事实进行分析比较,推断出符合逻辑的结论,即提高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习近平强调,我们“想问题,作决策要有历史眼光,能够从以往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载《南方日报》,2011-09-06。。
其次,汲取丰富营养,培育军事人才。从军事历史中汲取知识,既是必要的,也是捷径。约米尼说过,“一部有正确评论的军事史确实是一所真正的战争大学校”*[瑞士]约米尼著,刘聪、袁坚译:《战争艺术概论》,344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近几年,美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受挫后,加强反思,更加重视军事历史,将其列入美军所有高等院校和军事培训班的教学计划,要求各级军官全面、系统、长期地学习和研究军事史。与美、俄等军事大国相比,我军长期未打仗,严重缺乏实战经验特别是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经验。和平时期加强军事历史的学习和研究,对于改善官兵的智力结构,提高官兵的军事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再次,激发官兵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弘扬优良作风,培育战斗精神。“爱军尚武”历来是军人道德价值的核心。在革命、建设和发展的不同时期,我军形成了反映时代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的伟大精神,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等等。这些精神为民族独立解放、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前进动力。今天,我们努力培育官兵对党忠诚、爱国奉献、爱军尚武、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这些思想和传统都深深植根于军事历史之中。学习中国古代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鼓舞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勇气。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可以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今天我们把能打仗、打胜仗作为强军目标之一,而军事历史是一支部队的集体记忆,可以帮助士兵获得独立的见解,吸取宝贵的教训,从而增强部队的战斗精神。
二、当前军事历史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出版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中国抗日战争全史》《抗美援朝战争史》《中国战争发展史》《战后世界局部战争史》《世界军事革命史》等史著,取得了较好的军事与社会效益。但是,军事历史研究还远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
首先,重视程度不够。军事历史研究所能获得的成效,取决于人们对军事历史研究的定位。在事物快速变化的信息时代,人们容易关注眼前的短期利益而疏于对历史的深远探索,一些人低估历史经验对现实军事斗争的参考价值,更看不到历史研究对于维系国家民族认同、树立正确政治信仰、抵制敌对势力意识形态侵蚀等广泛的社会政治作用,导致军事历史研究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冷遇,一度出现了研究队伍萎缩、研究水平徘徊不前、成果质量下降等现象。一是没有统一领导与协调机构。外军一般都有专门的军事历史研究领导或协调机构或部门。美国在国防部、参联会均设军史办公室,陆、海、空军部均设军史局,领导与协调下属各军史处(科)的研究工作。德国国防军军事历史研究局也发挥着规划、指导、协调和监督职能。我军则没有建立完备的军事历史研究领导或协调机构,缺乏高层的统一规划部署,一定程度上处于各自为战的境地,使有限的研究资源未能发挥出最大的研究效益。二是缺乏法令保障。美军仅陆军就颁发了直接用于指导军事历史工作的条令条例约14部,相关的条令条例约44部,对军史工作的机构设置、工作职能及工作方法作出统一规范。*郭彩虹等:《美国陆军军事历史工作浅析》,载《解放军档案》,2010(4)。而我军的军史学习运用至今未写进《政治工作条例》《基层建设纲要》和《思想政治教育大纲》等法规制度。三是常态化、规范化的学习和培训不够。美军官兵在院校和部队的培养过程中须接受专业的军事历史教育和培训,同时要求在工作岗位上持续学习研究军事历史。美军在2007年颁布的“军官职业丛书书目”所列的41部必读书中,有关军事历史的著作就达23部。*吴东莞:《美军军官成长普遍得益于其军事历史素养》,载《军事历史》,2013(1)。这些措施使美军学习和研究历史蔚然成风。相比之下,我军缺乏有意识的、有计划、专业的军事历史教育和培训,更没有形成自觉学习和研究军事历史的风气和氛围。
其次,指导思想弱化。军事历史研究历来就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重要战场。随着社会信息化、价值多元化的发展,加上重视不够,军事历史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社会功能遭到严重削弱,造成了社会上曲解篡改史实、否定既定正确结论、淡化光荣革命传统等消极现象,引发不良舆论导向和思想混乱。如有人不顾事实地无限拔高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以图否定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有人置疑甚至诋毁黄继光、董存瑞、狼牙山五壮士等革命英烈。“军队非党化、军队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的错误论调在国内甚至军内都有一定的市场。这些错误观点的提出和广泛传播,在淡化误导公众的国防意识、侵蚀社会稳定的思想根基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破坏力,给国防和军队建设、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我们对这些“异化历史”的现象缺乏预见性,对其严重性和危害估计不足,反击不够及时有力,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话语权。
第三,成果质量有待提高。受“异化历史”现象和社会浮躁情绪的影响,军事历史研究中也出现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现象,一定程度影响到成果质量。一是缺乏精品意识,研究问题不够深入和细致。一般性成果较多,底蕴厚重的传世之作和具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还不多。强调宏观和战略性的历史研究,缺乏对战术层面和具体细节的精细考究。一些成果满足于低层次重复,学术性、理论性和创新性不够。有的成果内容雷同、形式单调,缺乏时代感、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现实针对性不强,对重点难点问题不敢叫真碰硬。诠释性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探索性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等领域的好成果还不多。三是研究领域还有不少弱点和空白。随着研究视角的开放和认识的加深,过去一些被忽视的人物、事件、问题的意义不断凸显,要求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外国军事史的研究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伊拉克战争史、阿富汗战争史等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有重大借鉴意义的研究尚未展开。另外,随着各门科学与军事的结合,形成了越来越多的交叉学科,对这些新兴领域的敏感性和关注度不够,难以全面满足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需要。
三、与时俱进,担负起军事历史研究的时代责任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继往开来、革故鼎新的时代。军事历史研究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都是时代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正视和解决这些问题,开创军事历史研究的新局面,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把握正确的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军事历史研究必须始终遵循的原则。唯物史观消除了以往历史研究的主要缺陷,概括和总结了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成果,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是“唯一的科学历史观”*[俄]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18页,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局,1950。。这一真理已为史学研究的实践所反复证明。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军事历史理论体系中的某些具体结论,经典作家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具体评价,可能不再适用,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看待历史是整体的而不是零散的,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发展的而不是停滞的,进取的而不是保守的,理性的而不是感性的,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只有这样才能得出科学的和理性的结论。目前出现的“异化”“戏说”历史和思想混乱的现象,根源在于历史观出了问题,没有全面、联系、发展、理性地认识和研究历史,而是以偏概全、曲解史料、主观臆断、妄下结论。历史上,苏联解体前也出现过这种思想混乱、否定一切的局面。“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龚自珍:《龚自珍全集》,22页。。苏联解体的历史告诫我们,一个政权的崩溃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而军事历史研究是思想领域的重要阵地。我们必须牢牢占领这个阵地,始终坚持唯物史观,弘扬科学精神,用我们的信史、正史反对野史、谣言,澄清错误的认识和看法,统一思想和行动。惟其如此,才能始终坚持并导引军事历史研究的正确方向。
其次,立足时代要求,推动创新发展。“古为今用”是军事历史研究的最终目的,发展和创新是军事历史研究的灵魂和生命。毛泽东指出,“过去的战争所留给我们的血的教训,应该着重地学习它。这是一件事。然而还有一件事,即是从自己经验中考证这些结论,吸收那些用得着的东西,拒绝那些用不着的东西,增加那些自己所特有的东西。”*《毛泽东选集》,第1卷,181页。毛泽东的这番话不仅指出过去历史经验的重要性,更强调了要在实践中创新发展、活学活用这些经验。当前,随着高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全球范围的军事转型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快速全面,要求军事历史研究必须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把军事历史的创新发展提高到服务国家和军队决策、指引助力中国特色新军事变革、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来认识。一要选准创新的突破方向和重点。历史浩如烟海,人们无法对所有事情都进行研究,只能着眼于那些对后来历史或者对现实生活发生了重大影响的事件。当前,要针对我国内部发展不平衡、资源技术相对有限、安全环境日益复杂化等问题,着眼协调完成社会转型、经济发展、保障自身安全和利益拓展等重大历史任务,提高研究层次,以更先进的理念、更广阔的思维,将参照性较高的对象作为优先研究对象,着眼于强国和强军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寻求创新的突破点。在继续保持原有军事历史研究的基础上,要在关注热点、发现弱点、填补空白点上下功夫,适时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多出创新成果。二要创新思维。正视当前战争形态、作战方式、军队建设所发生的革命性变革,从传统的思维惯性中跳出来,从封闭型向开放型、从单向型向多向型、从保守型向创新型等方面根本转变。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和研究人民军队的传统和曾经赖以克敌制胜的法宝。三要创新研究方法。更多地运用比较史学、计量史学、实地考察等方法,特别是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提供的先进的研究手段,以计算机模拟、兵棋推演等方式提高研究水平。要跳出狭隘的圈子,从多要素、多角度、多层次研究军事历史,从横向关系考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地理等因素的作用,再现历史的立体画面。
再次,树立世界眼光,进行开放式研究。视野有多远,行程就会有多远。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只有树立世界眼光、具有全球视野,才能把握时代发展的特征,及时了解和把握国际风云变幻,从世界格局的高度和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自觉地把中国的发展同世界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深刻认识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才能学习对手、了解对手,进而超越对手,实现跨越发展。由于职业习惯,专业的军事历史研究者容易更多地关注过去发生的事情,但军队是要打仗的,流血的,必须了解对手,了解世界,所以孙子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千古信条。树立世界眼光要求我们用世界的、现实的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将历史、现实与未来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避免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得出正确的结论。埋在历史的故纸堆里,割断历史,闭门造车,不是历史研究的本意。进行开放式研究,是大势所趋。树立世界眼光要求我们以世界军事历史为背景审视我国军事的发展历程,不仅研究本国军事历史,而且研究外国军事历史;不仅研究个别国家的军事历史,而且研究总体性世界军事历史,从而揭示出普遍性更强、层次性更深的军事发展规律,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更加科学的借鉴和指导。在西方发达国家中,世界史的研究占到了60%。这就是习近平多次强调不仅要学习中国历史,还要学习世界历史的原因。只有既从现实又从历史两个方面更好地了解外部世界,才能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最后,树立社会责任感,多出高质量的成果。军事历史研究的价值和作用最终体现在研究成果上。好的作品自然会受到社会的欢迎并占据主导地位。《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史学名著,是其本身的优质吸引人:丰富多彩的内容满足了多层读者的需求;深刻而富有哲理的观点和思想给人以想象和启示;生动丰富的语言给人以美感和享受。今天,随着社会进步,军事历史研究必须适应社会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人民精神需求日益增长的现实,提高成果质量。只有内容真实、思想深刻、语言生动、形式不拘一格的研究成果,才能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传播,让人们在可亲可信的氛围中掌握历史真相,感受历史沧桑,吸取历史经验,指引前进方向。为此,一要尽快在一些研究比较薄弱,或者社会公众关注和质疑的领域,以求实、严肃、权威的成果赢得“话语权”,正本清源,严正视听,防止敌对势力利用历史问题颠倒是非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二要客观看待我军革命战争中的局部失利,以及这些挫折中暴露出来的消极负面因素,力求用全面、真实的历史,使公众了解近现代革命先烈奋斗历程的曲折与艰难以及社会发展的复杂性,防止给敌对势力以攻击的口实。三要弘扬我国优良史学传统,以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引人入胜、感人肺腑的优秀成果贴近公众,赢得人心。历史本身是丰富有趣的,历史著作也应该是引人入胜的。我们的作品不但应该内容丰富,发人深思,更要语言生动、通俗易懂;字里行间要注入理性,更要注入激情,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让读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让优秀的军事历史作品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有分工,系统研究历史的只能是少数人。时代赋予了我们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和任务,每一个军事历史研究者都应当培养自己高度的政治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扎实的文史素养和军事素养,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多出高质量的创新成果,为国家、军队和社会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