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课要打好“预设阵地”主动仗

2017-01-01李佳

政工学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教育课教员官兵

李佳

思想政治教育课要打好“预设阵地”主动仗

李佳

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教育组织者构思操练的“预设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政治教员能否找准教、学预期“契合点”,点燃氛围“兴奋点”,提升官兵“获得感”,对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政治教员必须善于打好“预设阵地”的主动仗。

一、预先学情勘察、明确主客预期,找准授课“契合点”

“思想政治教育年年搞,但打下烙印的不是很多。”习主席的这一评述,深刻揭示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现实矛盾。笔者认为,导致这一矛盾的原因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没有找准“穴位”、敲准“鼓点”,没有把教育做到官兵的心坎里,没有激起教学受众的思想共鸣。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进行周密细致的预先勘察是一支部队行军、打仗制定正确战略战术,实现科学决策,夺取战役、战斗胜利的关键所在。同样,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双方期望对接,提升课堂教学针对性、时效性、科学性的关键所在。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题设置、理论讲解、案例分析、课堂互动等环节,实现对官兵的理论武装和思想引导,培育和固化官兵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然而,官兵作为接受信息的客体,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带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听课的。当下,信息时代在赋予官兵信息获取便利条件的同时,也对官兵在纷繁多样的信息化洪流中保持清晰航向提出了挑战。特别是在日益碎片化、多中心化的信息传播形式和存在状态之中,官兵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存在“昨是而今非”的疑惑,滋生“雾里看花”的迷茫,因此,围绕社会和身边热难点问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解疑释惑的心理预期越来越强。这种主客双重课堂预期的存在,既是影响制约授课质量的矛盾点,也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契合点。这就要求政治教员课前必须通过各种调研方式手段,切实摸清官兵的关注热点和存在的迷茫,抓到“活思想”、找准“结合部”、选好“突破口”,使教、学双边课堂预期交会对接,细化教育课题的理论指向和现实指向。

二、精选教学样本、通透理论阐发,提升官兵“获得感”

习主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往深里想、往深里做,不能停留在表面、满足于大路货,不能雁过不留声、雨过地皮湿”。当前,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课之所以出现“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广大官兵“不感冒”,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授课准备不充分造成的。俗话讲“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了解官兵特点和课堂预期之后,接下来就要围绕教学目的进行充分的授课准备。需要重点关注的工作至少有两项:一个是教学样本的搜集、整理和选择;另一个是对教学样本蕴含事理的深入分析和升华。这两项工作准备的充分与否,是直接影响和决定官兵是否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获的关键所在。因此,课前准备过程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教学样本的选择要经典、新鲜、贴近生活。当前,政治教员面临的困境不再是如何获得信息,而是如何选择信息并有效转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当中。所谓选经典,就是遴选那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最权威、最具说服力、最具震撼力的思想观点、人物或历史事件,引导大家透过现象看本质、纵向对比看发展,让官兵在看到社会建设成就的同时,理性看待发展中的各种矛盾问题。所谓选新鲜,就是将最新社会热点、前沿理论成果充实进课堂教学,以其独有的时代气息和张力,使教育更具时代感、更有感召力。所谓贴近生活,就是选取学员身边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人和事。从心理学角度看,越是从熟悉和信任的环境传递出的信息,越会对人的认识形成重大影响。因此,选取贴近官兵生活的教学样本有助于产生更直接、更强有力的思想影响和心灵冲击,进而激发健康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

二是教学样本的分析要独到、通透、意蕴悠长。随着网络的普及,开放性的现代传媒在给课堂教学带来信息便利的同时,也给政治教员上好一堂受官兵欢迎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突出表现在:多元化的信息获取途径和手段,打破了授课者原有的信息垄断和优势。政治教员要想打个课堂教学的漂亮仗,就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和经验的传递,必须以敏锐的感触和独特的视角对教学样本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和理论的升华,从而使官兵不仅“吃得饱”,还要有顿悟、有反思,回味悠长“吃得好”。具体而言:对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要做到“见人之皆见、思人之未思”,通过寓理于事、以小见大的方法,讲出“人人心中有、人人口中无”的深刻道理,使官兵在耳目一新、茅塞顿开的同时引起理性共鸣,进而体悟真理的价值和现实的启迪。对于逻辑性强、概念程度高的理论体系,要善于开“小口”挖“深井”,用解剖麻雀的方式方法把问题研究深透,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理性和实用性。在教学样本深入通透的个案分析时,要注意联系实际,实现由个别到一般,缘具体而普遍,增强适用性。只有“精而优”“博而深”的前期储备,才能在授课过程中做到内容有引申、受众有启发、现实有指导,才能使官兵在不断提升的“获得感”中达到“林塘风月赏,还待故人来”的理想状态。

三、优化课堂设计、提升授课艺术,点燃氛围“兴奋点”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戈拉说:“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电视台红极一时的“百家讲坛”“老梁故事会”等节目之所以能够老少皆宜、雅俗共赏,固然有其精选教学样本、阐述角度和深度的缘故,但与授课人巧妙的课堂设计和高超的授课艺术也不无关系。这启示我们,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实效性,同样需在授课的优化设计和提升艺术上多下一番功夫。

一是起势破题要“奇”“正”相济,把官兵的兴趣激起来。讲课之开场,犹如作战之造势,“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同样,善于讲课的人也是善于以创造有利的态势取胜,而不是苛求学生应该如何怎样。那么,如何开好场,造好势?就其具体方法而言,可以是单刀直入切入正题,也可以迂回曲折引入话题,等等。本无定法,可以千变万化。然而,目的必须明确,就是要引起注意,沟通感情,展示风格,奠基定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政治性、思想性、原则性较强的课堂教学而言,必须注意克服那种“夸夸其谈,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的开场白。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方向正,方法奇”。正如孙子所言:“以正和,以奇胜”。只有这样,才能在授课之始,使官兵“未曾品茗已闻香”,提起兴趣,打起精神,为整个授课进程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是连续设疑、多维互动,让官兵的观点“迸”出来。孔子的一个教学原则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意思是说,要等到受教育者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才引导他,等到他有所意会却无法言传的时候才启发他。充分体现了置疑设疑对教学的凝聚和推动作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要打破我讲你听、我说你通的沉闷状态,并实现课堂进程顺畅、深入地开展,不间断地设疑、解疑,以问题为中心是最为有效的推动方式。疑问的不断提出和解答天然具有互动的因子。在教学过程中,政治教员充分围绕疑点开展与官兵的多向互动,甚至采取影视蒙太奇的手法进行时空互动,能够让官兵的观点充分迸发出来。也只有在观点的不断碰撞和交融之中,才能实现认识的归一,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目的。

三是言语有度、情理交融,使官兵的热情“涌”出来。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事实上也正是如此,亲切、生动而又闪现智慧之光的言语表达,既是实现课堂有效沟通的主要媒介,更是催发和诱导官兵学习热情的语境支撑。就思想政治教育课中的语言问题来讲,不外是“讲什么”和“怎么讲”。这个“怎么讲”,一方面反映的是政治教员对教学内容及其蕴含真理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还映射着教育者对官兵的根本态度和真实感情。情是内心世界的展露,是理的张力,通情方可达理。因此,政治教员就要努力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进而实现情理交融,以情化理。也只有让官兵在接受正确指导的同时,而又真切感到教育者对自己成长的负责和人格的尊重,才能够使官兵学习、探索和反馈的热情不断涌流。当然,不论课堂设计还是授课方法对于讲授者而言,就像兵无常势之于作战、水无常形之于河流,需要在更多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去探索、总结和检验,得出真切的自身体验。

【作者系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教育课教员官兵
疫情是一堂特殊的教育课——开学之际,给孩子们的一封信
军校新教员岗前培训的策略探讨
武警四川总队组织官兵进行健康体检
海军官兵守卫在海防一线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改革研究
晚安,教员先生
我们是光荣的军校教员
一堂书法教育课
实习教学中如何上好第一次安全教育课
浅谈青年教员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