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强化我军意识形态安全保障的路径
2017-01-01邵刚
邵 刚
(陆军军事交通学院 政治工作处,天津 300161)
● 思想政治工作Ideologicalamp;PoliticalWork
新形势下强化我军意识形态安全保障的路径
邵 刚
(陆军军事交通学院 政治工作处,天津 300161)
我军意识形态安全对于保障国家政治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加强我军意识形态安全,必须从强化理论保障、舆论保障、文化保障、网络保障、人才保障和机制保障等方面入手,以确保人民军队在政治上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意识形态安全;国家政治安全;安全保障
习主席指出:“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1]这深刻阐明了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安全的极端重要性。由于军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确保我军意识形态安全,成为我军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必须从强化理论保障、舆论保障、文化保障、网络保障、人才保障和机制保障等方面入手,确保人民军队在政治上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1 强化理论保障
理论认知是行动自觉的前提条件,思想理论上的清醒是政治上坚定的前提。针对当前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侵扰,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体官兵,通过多种形式深入开展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增强广大官兵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提升“四个自信”。一是注意突出用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统一官兵思想,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认真贯彻《军队高中级领导干部学习规划》和《关于把学习贯彻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引向深入的意见》,用好《习主席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选编)》(基层读本)等基本教材,及时把习主席最新重要讲话精神纳入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按照体系学习、领悟要义、知行合一、转化运用的总体要求,着力学习贯彻习主席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树牢“四个意识”。部队要搞好理论辅导和宣讲,上好政治教育课;院校要及时梳理教学要点,对各门课程提出贯彻要求,开设专题课,搞好“三进入”;理论研究部门要及时组织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提出研究的选题指南,组织理论骨干撰写、发表重点理论文章,引导官兵不断打牢高举旗帜、维护核心、听党指挥的思想根基。二是坚决抵制错误思想影响,在敢于正视中开展思想交锋,在深刻解析中抵制错误思潮。要坚持立破并举,加大思想理论辨析引导力度,深刻揭示错误思想尤其是西方普世价值、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的实质和危害,帮助广大官兵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分清是非界限,坚持抵制错误思想侵蚀。
2 强化舆论保障
舆论工作事关社会导向,事关我军意识形态安全环境的塑造,要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基础上提高媒体舆论引导能力。传播学上有一个“首发效应”,说的是首发信息对受众形成的“第一印象”会先入为主,再要改变过来就会很难。这就要求,在舆论引导工作中要快、要早,有针对性地回应广大官兵的关切,先声夺人、赢得主动,确保首发定调,把舆论引导落实到基层。一是党报、党刊、军报、军刊、电台、电视台和重要出版社等主流媒体,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整合多样化思想观念和多样化社会舆论的主力军,要充分利用主流媒体搞好教育引导,及时宣传部队践行强军目标工作的经验、做法,反映广大官兵良好的精神风貌;落实好“三个半小时”制度,组织官兵及时收听广播、收看电视新闻、观看优秀影视节目、组织研讨交流,使舆论引导工作遍及军营各个岗位。二是发挥好新媒体产品的作用,切实把握新媒体特点、特征,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实效性上下功夫。从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制度养成等方面创新方式、方法,将科技含量、知识含量、信息含量高的现代传播手段与传统教育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的原则,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构建良好的舆论环境。
3 强化文化保障
文化领域是意识形态斗争最激烈的领域,也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前沿阵地,维护我军意识形态安全,必须占领军事文化发展的制高点。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军事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正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有了正确的建军宗旨、原则,良好的作风、品质,科学的军事理论、价值观念,以及一系列正确的军事方针、战略战术等;才有能力在军事文化上战胜封建军事文化、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军事文化,成功地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人民军队特点的新军事文化,使人民军队成为世界瞩目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 二是注重继承优秀的军事文化传统。中国传统军事文化的基本内容有坚持“义战”,维护国家统一与世界和平;崇道尚义、以仁为本的价值观等,强调军人的价值首先是建立在忠诚祖国、热爱人民的基础之上,以马革裹尸、为国捐躯为无尚光荣等。广大官兵应当自觉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让传统文化因子转化为实现强军目标的力量。通过在生活楼、训练场等建筑物的装饰上体现传统特色外,也应在相关标识设计中凸显传统精神,在相关区域悬挂古典军事文化科普宣传牌,在院内放置古代名将雕像,会议室悬挂名人警句等,通过多方面、多角度营造良好的传统军事文化氛围。三是注重“红色文化”的传承。保障我军意识形态安全,在文化建设中不仅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还要继承“五四”以来的革命传统,尤其要继承和发扬我党、我军在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红色”优秀文化传统,珍惜我军军事文化建设的“传家宝”。要把党史、军史列入官兵必修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利用新兵入伍、新学员集训、老兵复退等时机,组织授课辅导、知识竞赛、重温历史等活动,增强官兵红色记忆;广泛开展唱红色歌曲、看红色电影、读红色书籍、讲红色故事活动,了解掌握每一首歌曲、每一部电影、每一本书籍创作的历史背景,定期组织歌咏比赛、影视评论、读书体会交流大会,让官兵在耳濡目染中吸收“红色”养分。要加强军地沟通协调,把驻地烈士陵园、革命圣地、历史纪念馆(遗址)等作为红色教育资源,纳入红色教育体系,利用学习培训、清明祭扫、驻训演习等时机,组织官兵瞻仰红色圣地,缅怀革命先烈,在抚今追昔中坚定理想信念。四是积极推进军事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要牢牢把握军事文艺创作的正确方向,在文艺创作与演出中,要生动形象地反映当代革命军人在践行强军目标中展现出来的思想内涵与精神风貌,增强文化的励志功能和育人实效;要结合军兵种特点和部队使命任务要求,在对本部队的光荣历史与优良传统进行深入挖掘、凝炼的基础上,建设具有本部队特色的部队文化。
4 强化网络保障
习主席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政治工作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要保障我军意识形态安全,我军政治工作就必须紧贴时代发展、紧贴官兵需求,建好、用好、管好信息网络。一是着力建设好军网。部队综合信息网(军网)是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阵地和基本平台。因此,要积极发掘现有信息网络优势,丰富网络教育内容,创新网络信息引导手段,化被动应付为主动出击,增强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实效。首先,要利用军网及时掌握官兵思想动态,搞好教育疏导。组织官兵经常上军网交流互动,通过交流平台了解官兵的所思、所想,发现不良思想倾向及时做好疏导工作,努力把“键对键”交流与“面对面”解扣结合起来,营造一个温暖、贴心的内部环境。其次,要探索构建“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目前,全国高校正在推广的“慕课”模式值得我军学习和借鉴,可以集中全军院校和部队政治理论教育方面的专家、优秀政治教员进行合力攻关,打造出适应我军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优质课程,并将之置于全军政工网上,为部队开展教育提供优质的网上教学资源支撑。同时,由于“慕课”针对的是全军范围思想政治教育中带有共性的问题,而对于基层部队和官兵带有个性色彩的教育问题,则需要利用互联网,在旅、团、营、连打造微信公众号,领导微博、微信朋友圈等教育形式来开展,这样就依托起网络拓展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二是进一步加强互联网的管控运用。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它给部队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要充分利用网络特性“以网治网”,有效抵御互联网带来的负面影响。首先,嫁接互联网主流媒体信息。坚持每天从互联网主流媒体中采集信息,更新部队网站新闻,保证官兵“足不出户”就能在第一时间知道军内外大事、要事,第一时间了解主流媒体对重大事件的评论。同时,借助互联网优秀、健康的文化产品丰富官兵精神文化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官兵的思想意识。其次,抓好“互联网”涉军舆论管控。要树立疏、导、引、用的积极理念,实现对涉军舆情多渠道、多措施的管控和引导,军队要与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网媒,腾讯微信、新浪微博等自媒体平台,新浪军事、凤凰军事等专业网站建立协作机制,通过健全完善工作例会、线索查证、要情会商等机制,构建横联纵合、覆盖全军的军地互联网舆论引导合作体系,进行涉军舆情的联席处理。
5 强化人才保障
意识形态领域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在战场要打得赢就需要一支过得硬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一是高度重视政治理论干部队伍建设。各级党委和政治机关,要高度重视对政治理论干部的选配和考评,切实把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干部选配到政治理论教育岗位上来,着力培养他们勤于学习、勇于创新、善于解决部队理论武装和思想政治建设实际问题的业务素质与工作能力。二是大力加强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员队伍建设。未来,我军各级干部乃至高级干部大多要从院校学员中产生,军校学员思想上、政治上是否过硬,直接关系到军队的发展和未来,关系到枪杆子能否永远掌握在忠于党的、最可靠的人手中。军队政治理论教员作为院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地位重要、使命神圣,首先,要着力解决政治理论教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选配政治理论教员不严格及政治理论教员培训难落实、经费保障困难等,加强对政治理论教员的思想教育,着力提高他们的党性修养、事业心、责任感和人生价值观。其次,要充分发挥政治理论教员队伍的作用。建议建立全军政治理论教员“名家库”,在开展重大政治理论教育活动和政治理论干部培训中,实现人才资源共享;要突出网络意识形态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专业的网评员队伍,完善网评员工作机制和评价机制,通过培训等方法提高网评员的业务素质,使网评员成为弘扬正能量的中流砥柱;要着力提高一线带兵人网上引导能力,建强网上指导员队伍,坚持用“键对键”拓展“面对面”,用“面对面”深化“键对键”。
6 强化机制保障
新形势下,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扩张对我军意识形态的抵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高度重视我军意识形态安全的机制建设。一是建立、完善军队意识形态安全领导机制。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做好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重要保证,应建立全军性的意识形态安全领导机构,加强对全军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协调,制订长远战略规划,提出阶段性工作任务,搞好督导促进;完善党委统一领导、主官亲自抓、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意识形态安全管理体制和工作格局,履行好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细化任务,层层传导压力。二是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法规机制建设。搞好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健全、完善现有相关法规制度。首先,注重从条例、规范、大纲上对意识形态安全给予明确的规定,如在条例中进一步充实、完善体现意识形态安全的行为准则和奖惩规定,使广大官兵清楚哪些不能为、哪些可以为、哪些应主动为,形成奖惩有矩、令行禁止的长效机制。其次,完善意识形态产品评审和激励制度。坚持把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人民群众和广大官兵满意、推动部队建设发展作为评价意识形态产品的基本标准;要抓紧研究、制定《军队信息安全条例》,建立、健全我军信息安全的责任、权力、义务规则体系,以法规形式切实维护我军意识形态和文化信息安全;要尽快制定《互联网涉军信息安全规定》,协同地方相关部门,建立并完善涉军信息的保护、处理制度,确保军队互联网信息安全,抵御涉军负面信息对我军的影响。最后,严格依据法规进行管理,真正把规矩立起来、用起来、严起来,在意识形态安全领域亮起法纪的利剑。三是建立军队意识形态安全预警和处置机制。面对新形势下我军意识形态安全遇到的挑战,应建立意识形态风险识别和预警中心,形成覆盖全军的意识形态安全监测与防范系统,对全军的意识形态安全状况进行动态管理与监测,对影响军队意识形态安全的各类信息、问题进行调查了解,实施监督,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同时,应成立专门机构,对全军监测与防范系统提供的威胁意识形态安全的各种情况,进行清醒、准确、科学甚至定量的分析与把握,提出分析、对策报告,为领导机关相关决策提供支持服务。各部队应当成立意识形态安全突发事件处理领导机构,并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一旦意识形态安全危机出现,应及时介入开展危机干预,最大限度地减少负面影响。
7 结 语
保障我军意识形态安全事关国家政治安全,事关保持我军性质、宗旨和本色不变,事关我军战斗力的提升,必须全方位地加强我军意识形态安全保障建设,努力增强保障效果,确保我军意识形态安全。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2016年版.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92.
(编辑:张硕)
ApproachestoStrengtheningIdeologySecurityofOurArmyUnderNewSituation
SHAO Gang
(Political Work Department, Army Military Transportation University, Tianjin 300161, China)
Ideology secur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nsuring national political security. To strengthen ideology security and ensure absolute loyalty, purity and reliability of our army,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ory guarantee, public security, culture security, network security, personnel security and mechanism guarantee.
ideology security; national political security; security guarantee
10.16807/j.cnki.12-1372/e.2017.11.015
E222
A
1674-2192(2017)11- 0066- 04
2017-06-20;
2017-08-1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军事学项目(14GJ003-113).
邵 刚(1970—),男,博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