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伦理研究
2016-12-31刘珍
刘 珍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郑州 450000)
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伦理研究
刘珍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郑州 450000)
职业院校的学生管理是职业院校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因为职业院校的学生的成绩偏差,个性鲜明,在管理上有很多棘手的问题,出现不同于高中、普通本科学校的情况,为了能够做到合法合理,既保证有效管理,又能提高学生修养、素质,笔者希望通过行政伦理来指导学生管理工作,遵循行政伦理的尊严、服务、正义和效率,来提高职业院校的学生管理水平。
职业院校;学生管理;伦理
1 职业院校学生管理伦理的内涵
职业院校学生管理是学校为了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实现职业教育目标,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精神,为其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最终培养出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性人才。
“伦理”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个词,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的《礼记》:“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一般意义上讲,伦理与道理有相似之处,但两者并非完全一样,道德行为准则的判断标准是通过相关的检查和反思来判断的。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人们倾向于把道德作为道德标准的探索。行政伦理又称行政道德,它是以“责、权、利”的统一为基础,以协调个人、组织与社会的关系为核心的行政行为准则和规范系统。行政伦理是行政管理领域中的角色伦理,是针对行政行为和政治活动的社会化角色的伦理原则和规范。但是,在行政权力运用的过程中,只注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忽视行政伦理的软约束,导致出现了许多不合情理现象。
由此看出,必须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管理伦理在职业院校学生管理领域中的指导作用。亚里士多德说:“一切技术、规则以及一切实践和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因此,以管理与伦理相融合,加强对职业院校学生管理伦理研究非常有必要。教育引导,使学生外化于行,内化于心。随着QQ、微信等社交网络平台的覆盖,学生更愿意在网络虚拟世界倾诉个人的真实情感。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线上线下双向互动的教育模式,通过高校网络中心建立大数据共享平台,完善高校心理档案数据库,根据社交平台、校园网内各系统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分类处理,揭示学生群体心理特征,把握学生行为规律,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更好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3防患未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机制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发展迅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存在忽视社会环境、个体的变化性等问题。大数据时代,一方面,高校应建立心理健康中心、二级院系、班级、宿舍与家庭等多级心理预警机制,重点关注特殊人群,及时发现报告突发心理危机的个体,进行引导转介,提供安全监护;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记录受测者的日常行为数据,对指定区域内的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量化分析模型,及时发现个体面临的心理健康风险并做出预警,以便对心理危机早发现、早干预。
3.4点面结合,健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中,在大数据的分析和预警方面,很多的工作人员并不是真正的心理健康工作者,这就使大数据的分析技术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够紧密,导致工作的开展不够顺利。因此,高校要成立相应的大数据领导工作小组,制定相关大数据管理制度,重视大数据人才培养,不仅需要对心理健康工作者进行大数据技术所涉及的相应技能培训,更需要对进行从事大数据分
2 忽视行政伦理在学生管理领域的指导易导致的问题
“良心”“道德”是伦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18世纪英国著名的伦理学家巴特勒认为“良心”是伦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良心,才能进行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因此要想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加强行政伦理的指导作用。否则,容易出现下列问题。
2.1偏向追求量化评比,忽视学生需求
随着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人们已进入网络大数据时代,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到外界的各种信息,他们会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忽视行政伦理的指导,只按照严苛的制度管理,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职业院校学生管理者在做学生管理工作时,面对的是一个个有青春活力的学生,一个对未来充满梦想和希望的群体,他们虽然都秉持着“以生为本”的理念,但是在工作过程中,往往偏向于量化评比的内容,比如:追求日常卫生、纪律等这些外在的量化分数,从而弱化了其他方面的精力、时间投入。
2.2缺乏专业的辅导员
在网上一项关于“你对辅导员的印象”的调查中,笔者发现,学生感到“羡慕辅导员,经常在校园里与学生一起玩”的占30.9%,认为“一般”的学生占62.4%,认为“辅导员非常幸福”的占6.7%。这反映一个问题,大家对辅导员这个职业的内容并不了解,其实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他们的素质、修养很容易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一些多年从事教育的工作者通过对毕业生的分析,发现学生大都与自己的班主任、辅导员最相像。因此,辅导员的影响力不可小觑。但是,很多辅导员都没有接收过专业的培训,直接上岗,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不能有效解决学生的问题,进行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2.3部分学生诚信观念缺失
诚信是公共伦理的主要范畴之一,在儒家思想里:“诚”与“信”的意思十分接近,往往作为一个概念来使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诚信也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学校这个象牙塔里,很多学生在校园洋溢着青春活力,努力学习,追求自己的梦想,但不可否认的是,存在少数学生,因为受某些不良因素影响,出现了不诚信的问题,具体表现为:①学习不诚信;②考试作弊和论文抄袭;③助学贷款逾期不还,这是都是不诚信现象。据不完全统计,从1999年到2001年,全国57个高校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然而有近20%的学生违约没有偿还贷款,每个季度都有学生违约,大学生信用贷款风险极大地抑制了银行放贷的积极性,这势必影响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实施,制约教育事业的发展。
3 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管理效率的对策
中国古代的伦理思想家们认为,人们为学的目的在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通过自己的内化成为圣人。这对于管理者、辅导员和学生来说,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行政伦理主体和客体都需要做出努力,共同营造一个合法、合理、和谐的校园氛围,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3.1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变工作方法
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接触到的信息非常丰富,他们不再是封闭的群体,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希望得到管理者的理解和尊重,希望自己的权益能够得到保障,并不会一味的服从,这就要求管理者能够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在满足学生正当需求的基础上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大教育家孔子早就认识到这个问题。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论语·尧日》),意思是本着对人民有利的原则而让他们获得利益,不就是惠而不费吗?从孔子的思想出发,管理者首先应该关心学生的利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满足学生的利益之后再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这样教育的效果就会很明显。
3.2培养专职辅导员,提升其价值感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组织者和执行者,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因此,学校在相关政策上,能考虑到辅导员的福利、升迁等物质利益,让辅导员觉得自己的工作有价值,有领导支持与肯定,辅导员才会全身心投入到学生管理中。
另外,辅导员是行政伦理教育的主体,有义务把服务、正义和效率作为工作的准则,在面对领导者和学生时,能够坚持正义,既不能被领导权威所折服,也不能袒护学生不执行相关政策,应该保持正义的精神来执行事务,为学生服务。在处理具体事物时,能够做到公平、公正,有效率。
3.3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美德建设
学生的诚信、美德建设是行政伦理的品质,主要通过内在感化和外在约束来实现。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加强学生诚信、美德培训,降低学生对行政伦理认知的模糊性。不论是对学生还是对管理者来说,学生发展、公共利益等核心价值理念应当成为共同的规范。学生个体美德建设应侧重于培养其公共权力的意识,鼓励学生参与学校治理,培养并提高其监督意识,这些主要通过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法实现,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长、辅导员和班主任的积极影响。②要强化家庭诚信教育,家庭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一个环境,一个学生几乎所有的品质、修养都是来自于家庭。同时也会受学校及同伴、朋友的影响。当学生所接受的思想不一致的时候,就会感到迷茫,不知道对错,无所适从。因此,父母应培养孩子诚信品质和美德建设,一定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在孩子面前树立好榜样。大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③大学生多读书,提高个人美德建设,加强自律,明白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上来讲,外因是一方面,内因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大学生已经到了能够明辨是非的年龄,应提高个人修养,做一个有诚信、讲美德的学生。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规章、制度是手段,教育、服务是本质。在工作过程中,管理者需要重视行政伦理指导,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本文通过对学生管理工作的伦理研究,引导学生工作管理者转变工作理念,加强服务意识,注重学生尊严,坚持公平和正义,从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庄创奇.现阶段辅导员功能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3).
[2]张松坡.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07.
[3]易善安.高职院校二级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4]张海霞.我国高职教育管理现状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23).
[5]曹文泽.高校廉政文化建设须把握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5(6).
[6]贾万刚.审视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的三大根源[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7(7).
[7]韩莹莹,胡晓东.行政管理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8]罗国杰,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171
F323.89
A
1673-0194(2016)14-0236-02
2016-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