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美文学作品中的哥特传统与风格

2016-12-31刘昊爽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哥特式哥特艾米莉

◎刘昊爽

欧美文学作品中的哥特传统与风格

◎刘昊爽

哥特式文学起源于18世纪末,随着其哥特式小说的诞生,其风格不断出现在欧美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中,如今,欧美文学中已形成了哥特式传统与风格。本文对哥特式文学的起源与发展进行了概述,并就欧美文学的哥特传统进行了探讨,就其中所隐含的哥特式风格进行了分析。

几乎对于各个民族文学作品而言,都不乏惊悚、恐怖的元素。但是,就创作量之大,作品质量之高而言,欧美文学的光芒最为强劲。欧美文学作品中所独有的哥特式风格,曾经代表了一个难以匹及的鼎盛时期,更是欧美文学史上华丽绚烂的一章,对当代欧美文学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哥特式文学的起源与发展

哥特式文学最初并不为人所认可,在文艺复兴时期,更多人向往的是古典时代,哥特式文学诞生在中世纪时期,当时的文人们对于它并不认可。在18世纪前期,哥特甚至成为某一国家的代表,一个对罗马杀、烧、抢、掠、攻的国家,由于哥特人,曾经辉煌一时的罗马帝国覆灭,自此,哥特成为了暴力、野蛮的代名词。出于对这段仇恨的记忆,意大利人甚至将中世纪称为“哥特时期”。而首部哥特风格文学作品——《奥特兰托城堡》的发表,背离了传统文学作品的严肃、讽喻、理性观念,因而在西方文学领域掀起了一场热烈的讨论,也受到了广泛的质疑。自哥特文学诞生之日起,这种风格的文学开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蔓延了文学领域,极大地深化了人们对于哥特文学的认识、理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哥特小说并无矛盾,而首部哥特风格小说《奥特兰托城堡》的作者也曾明确表示,这是一种实验性的尝试,是一种全新的创作方式。如今,哥特式文学已经自成一派,在欧美文学领域影响颇深,甚至直接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文学创作风格,其在文学学术思潮中的重要性也日趋凸显。

欧美文学作品中的哥特传统与风格

在欧美文学作品中,哥特式文学始终保持着那份传统,即塑造一种以废弃物、荒野为主的意象,带给读者恐怖、神秘之感,以此凸显人性的善、恶,社会的阴暗,批判暴利、凶杀、抢掠等各种社会问题。

死亡的主基调。在欧美文学中不乏很多以恐怖著称的哥特式作品,对于人类而言,最大的恐怖莫过于面对死亡。因此,从《奥特龙多堡》到《沉默的羔羊》,哥特文学虽历经百年变更,死亡依然是最为经典的情节。不仅是海明威,很多大文豪都深深地迷恋“死亡”,例如,福克纳作品《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短短7000字竟先后对艾米莉父亲、巴伦、艾米莉三人之死分别进行了记述。这个故事似乎是从葬礼开始,并以葬礼结束,死亡成为了整部作品的主基调,这里的“死亡”,除了带给大家恐怖,还带来了浓郁的象征意义,在小说中,三个人物先后死亡,成为作者时间观的表达方式,似乎象征着流逝的时间。艾米莉父亲之死,寓意着南方的繁荣时期已经终结。艾米莉之死则象征着南方传统制度的瓦解,她最终也未走出往日之阴影,她,作为格里尔逊家族最后一代人死了,标志着南方传统观念、方式的覆灭。相比艾米莉和她的父亲之死,死于非命的巴伦似乎是南北冲突的牺牲品,是在旧制度之下垂死挣扎的一个必然结果。他对艾米莉的吸引力,象征着北方现代文明成功击败了南方传统文化观。但最终艾米莉毒死了巴伦,这预示着南北方无法调和的矛盾。

怪诞的形象。怪诞的文学作品通常作为一种夸张的表现手法,是对现实人物特征的抽象或者放大的结果。作为小说中存在的个体,怪诞人物是对某类人共性的隐喻。在欧美文学作品中,怪诞形象往往被用作某种象征对比,其内容蕴藏了很多言外之意和层次。例如,在经典名著《呼啸山庄》中,人物的塑造不仅充满神秘色彩,而且荒诞不羁。其中,希斯克利夫这一“恶棍英雄”形象,成为了一个经典,他既引诱别人,又自我受苦,既迷人又邪恶。希斯克利夫显然具有这样的特点,他皮肤黝黑,身材挺直,很有样儿。那脸够阴沉,多少带点儿缺乏教养的傲慢感,他讨厌他人卖弄情感,讨厌他们表现出的亲热劲儿。他的爱、恨似乎都搁在心头……,就像荒原之岩,肆意之风,变幻莫测的天,这种狂暴、激情破坏力很强,他的一切似乎怪诞,但却无一不迎合了哥特式风格,就像恶魔一样,破坏了他与凯瑟琳的爱情,引发了恩肖、林敦两大家族的覆灭。

神秘、恐怖的氛围。哥特式文学,主要依托于营造恐怖、神秘的氛围,将人物置于其中,利用恐惧的力量打破人们的外壳,进入人的灵魂深处,揭示其中最为隐秘的世界。通过暗示、哥特风格的渲染,赋予作品独特的震撼力,这相比其他内心痛苦的描写,似乎来得更为撼人心魄。例如,在《简·爱》的开始,就为整部作品设定了一个阴暗的主基调。那日下午,天气不太好,凛冽的寒风送来了阴沉的云与透骨的雨,这根本不能进行户外活动了。“坏天气”成为不祥之兆。果不其然,简·爱受到了表哥的毒打,又被狠心的舅母关入了恐怖的红房子中。正是在这所红房子中,简的舅舅死了,也是在这里入殓,被抬走,自那日起,屋子里似乎被一种神圣感弥漫着,以至于少有人来。不仅如此,作者还多次对桑府中莫名其妙的怪笑、无名之火加以渲染,以进一步激发矛盾,营造恐惧的气氛,增加人们对于主人公的怜悯。若无这种氛围的预设,后续简爱离开罗切斯特,就会缺乏应有的合理性,而男主人公疯人妻子的出现似乎也变得牵强。

总而言之,欧美文学作品中,哥特式文学似乎是一颗遗落的明珠,它拥有神秘、恐怖的描写情节,能揭示出人性丑陋的一面和社会黑暗的一面。探究社会、推崇善良和揭示邪恶是欧美文学作品的目的,哥特文学作为其中一个关键流派,对整个欧美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欧美文学中,哥特文学不仅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更是一种社会方式的认同,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都非常深远。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

猜你喜欢

哥特式哥特艾米莉
哥特兰:不依赖空气
如果回忆即遗忘
暗指视域下《木匠的哥特式古屋》的失败主题分析
我的朋友
张悦然:哥特少女已成熟
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生态批评的解读
走偏锋 暗黑哥特妆容AB面
“龙母”开启征战之路 艾米莉亚·克拉克
西方哥特式研究的新趋势——评《卢特利奇哥特式指南》
西方哥特式文化景观——哥特式文学与电影的承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