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大学生创业困境调查研究
——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

2016-12-31全晓燕刘宇涵王建飞智联梅王建明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16期
关键词:创业者基地大学生

全晓燕 刘 莹 刘宇涵 王建飞 智联梅 王建明

(武汉科技大学,湖北 武汉 430081)

1 引言

201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大众创新创业高度重视。李克强总理多次对此做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要将创新创业作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其创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国家不断推出各种相应的优惠政策,各地政府部门先后建立了服务于大学生的创业园区、创业教育培训中心等。在政策的号召下,部分高校也创建了自己的创业基地,为学生创业提供支持。尽管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得到了各方面的诸多支持,但其现状仍令人堪忧。一方面,虽然我国部分大学生创业基地已有一定的规模,在促进大学生创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仍有许多大学在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模式上仍处于不成熟阶段;另一方面,虽然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高涨,但真正参与创业实践的人占总数的比例较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率只有8.4%。在众多的创业者中,成功创业率又仅有2%-3%。如何提升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率及创业成功率,研究小组围绕该论题,以其所在学校—武汉科技大学为例,展开了调查研究,总结出大学生创业的困境及其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2 武汉科技大学学生创业现状

2.1 调研过程与方法

为了解武汉科技大学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包括学生创业意向及所需支持,发展状况,创业中的困难及主要原因,研究小组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式。首先通过随机问卷对武汉科技大学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55份,其中被调查者男生占65%,女生占35%;随后对已入驻创业基地自主创业的8名学生及基地指导教师进行了访谈;进而在访谈的基础上对武汉科技大学25位在校创业者进行了量表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创业基地现状,创业者素质要求以及对创业基地的期待。

2.2 创业现状

近年来,武汉科技大学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目标,做到政策扶持、机制推动、平台实战、指导服务,不断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大学生创业公司数量不断增多,已注册80余家,前后涌现了不少优秀的创业典型。

2015年9月,武汉科技大学创业基地正式建成,并成立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及其领导的大学生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中心制定有一套完整的审核筛选,定期考核及退出机制。此外,学校每年拿出200万元作为扶持大学生创业的专项经费,设立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基金。在其承载力范围之内,创业基地目前已入驻近40支团队。团队发展情况各不相同,有运营状况良好,盈利可观的项目,也有处于起步阶段,尚未真正盈利的团队。创业者分布的领域较广泛,主要集中在机械类,互联网创业,其次是技术服务,商贸,文化传媒一块。机械产品的开发主要是依靠其专业背景,以及现有的专利技术展开创业,占比近30%,其中不乏虚拟现实,无人机,机器人,3D打印等高科技产品。互联网创业的比例更高,达到37%,其中大部分是依托互联网平台进行商贸服务,占比近22%;此外也有从事APP,移动互联网开发的技术开发团队,占比15%。此外智力服务,文化传媒的相关创业各占15%,主要集中在与大学生联系紧密的项目上,如毕业季,翻译,设计,校园推广等项目。

总体上来看,大学生创业具有创新性高,技术含量也较高的特点。但是,科技服务类公司在创收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如实体的盈利模式好掌握,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客户开发难,导致盈利方式不理想;互联网创业团队也存在着流量不够,用户粘性低等问题。目前很多团队处于初创阶段,尚未摸清市场,建立较好的盈利模式,客户积累不足,还未开始真正盈利。综合来说,武汉科技大学学生总体创业比例较低,自主创业仍然存在诸多困难及问题,创业成功率较低。

2.3 在校生创业意向

2.3.1 创业想法

调查结果显示,有创业想法的多,真正实践的少。根据回收的455份有效问卷,71%的被调查者具有创业想法,同时近半数同学认为自己的创业想法有条件就可以实现。由此可见,在校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对创业有较高程度的认可。但提及创业想法的实践问题,仅有5%的同学正在积极实施创业中,毫无疑问,现实中存在诸多方面的因素阻碍大学生创业想法的实践,对此研究小组将在下文中作详细探讨。

2.3.2 创业意向领域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9%的同学有意在“科技成果与技术服务”领域内创业,同时调查也显示,创业基地中的创业团队48%的创业项目与“科技成果与技术服务”有关。其次,35%左右的同学会选择“智力服务”与“互联网平台”创业。而打算以“加盟连锁店”、“创意小店”形式创业的同学占比20%左右。以上数据说明,大学生创业的意愿更大程度建立在知识、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在校大学生乐意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转化到创业中。而社会上常见的“开店”创业在大学生群体中没有受到青睐,这与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紧密相关。

2.3.3 创业者所需支持

根据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大多数同学认为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具有一定的启动资金,较高的创业者才能和优质的创业想法,这三项各占比约20%。而对于外界的影响支持如政府政策支持,学校政策及创业氛围,亲朋好友的支持及人脉关系,只有较少一部分同学认为这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2.3.4 创业者所需才能和素质

通过对创业者所需才能和素质的进一步调查,研究小组发现无论是普通大学生还是在校创业者都认为:强烈的创业意愿,市场意识及创新精神,较强的综合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创业者们在经过创业后发现“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创业路上会遇到不少瓶颈。”调查显示:尽管个人的素质才能有所差异,但创业者们在这些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不足。此外,部分创业者表示缺乏经验,团队建设能力不足也是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这说明高校创业基地在提供较好的政策支持及硬件服务的同时,全面而又具针对性的创业教育才是提高创业成功率的关键。

3 大学生创业困境及存在问题分析

3.1 创业教育宣传推广欠缺

许多学校的创业基地的建设还停留在“挂牌”(仅仅响应号召建立,并未有效运营)阶段,品牌影响力不够,社会公众甚至是在校学生根本不了解创业基地。在针对在校普通大学生的随机问卷调查中,80%的普通在校生表示对本校创业基地不了解,65%的学生表示校园创业氛围一般,仅20%认为校园创业氛围较好。这与针对创业者的调查结果有很大出入,绝大部分在校创业者认为我校创业氛围良好,创业基地虽处于起步阶段,但为创业者提供了不少帮助指导。表明创业基地目前影响力较小,在基础创业教育及宣传推广方面有所欠缺。

3.2 缺乏创业资金及配套支持

调查结果显示,普通大学生认为阻碍自身创业的原因中,占比前三项分别是创业想法不成熟、缺乏资金支持、个人创业素质一般;而对在校创业者的调查中,缺乏资金、技术难以创新与团队管理是创业者易遭遇的困境,其中缺乏资金支持居首位。由此可见,无论是启动创业还是创业中,资金支持都必不可少。目前政府出台的众多大学生创业相关政策中,存在较强的不匹配性,大多数政策的贯彻执行存在障碍,大学生创业缺乏来自金融、咨询业及其他社会服务业的配套扶持。

3.3 大学生整体创业素质水平偏低

首先,整体上看,大学生创业素质偏低。我国基础教育缺乏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的培养,致使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初期对创新创业存在盲区和误区。根据对本校学生的调查,仅38%的大学生创业目的在于实现自己的商业理想和价值。甚至存在着因创业成本低而盲目跟风,或是为逃避就业,利用大学生优惠政策等创业不正之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来了全民创业热潮,但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成功率仍然很低,与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创业理念有一定的关系。

其次,武汉科技大学作为一所以理工技能类为长的高校,擅长对学生专业技能素质方面的培养,导致许多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创业意识未能得到有效的正向强化和转化。接受本次调查的在校创业者都表示,除了自身专业技能素质之外的其他创业素质也需要得到进一步提升。

最后,大学生未正式踏足社会,缺乏社会经验积累;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所受创业教育不足:高校采取以专业作为划分依据的培养模式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高效的创业团队的组建;高校体制内创业资源相对缺乏,高校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创业及实践经验,创业教育课程只采用了理论教学的方式,在校创业大学生难以获得针对性指导。

3.4 创业基地处于建设阶段,尚未发挥其功能性

3.4.1 基础设施不完备

创业基地最基础的功能就是为入驻的创业团队提供办公场所和便利的功能设施。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目前基地已入驻近40支创业团队,各团队均分配了免费办公间、办公用具以供其日常会议及办公,内设桌椅柜。但校区分离而只有新校区设有基地,卫生设施不能满足基本需求,基地网络通信设施尚未搭建,这使得创业团队在基地办公存在极大障碍,给许多创业者造成了不便。

3.4.2 桥梁平台服务功能未充分发挥

2011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根据高校毕业生特点和需求,组织开展政策咨询、信息服务、项目开发、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目前学校创业基地虽对以上服务都有涉及,但力度不够。在校学生对基地所提供服务的了解程度、获得渠道都了解甚少。对于入驻基地的创业者们而言,基地服务一对一的形式针对性强,但基础创业管理知识咨询、技术知识指导、融资担保这些服务的数量、质量方面无法满足在校创业者的需求。基地开展的相关活动诸如:创业交流会、创业讲座、路演等虽然形式多样,但缺乏规划性和连续性,不足以满足创业学生的内在需求。

3.4.3 缺乏市场化导向和活力

许多大学创业基地是以服务型企业的形式来对创业大学生群体提供服务与支持的,但是目前来看,除了少数的优异的创业基地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取得了较好的盈利水平,大多数创业基地都很难从中获得利润,甚至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初期内低孵化率致使低的盈利水平,导致了创业基地缺乏活力,难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也是目前众多创业基地共同面临的难题。

4 对策分析

如何优化创业环境,全面推进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提升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研究小组总结并提出了以下几点意见。

4.1 逐步优化大学生创业政策及环境

4.1.1 强化相关政策扶持

大学生作为创业创新的生力军,国家和地政府在此之前就有许多鼓励支持和扶持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如何充分发挥这些政策的积极导向作用,在于各级政府如何深入落实。各级部门应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大学生创业支持工作,将其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来抓。深入研究大学生创业存在的现实困难,增强各项创业扶持政策的针对性。与此同时,加强各部门间的监督协作,整合资源,优化操作方案和实施细则。

4.1.2 改善大学生创业融资环境

根据采访和问卷调查发现资金成为阻碍大学生创业的一大问题,不少创业者在创业初期都遇到过资金不足、周转不灵的困境。政府及金融机构应契合创业者的需求及选择,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更加多元的融资渠道。高校创业基地可结合普惠金融青年创业扶持体系,积极帮助大学生扩展创业资金融通渠道,同时为一些优质项目提供融资担保。

4.2 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

4.2.1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创业价值观

在不断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同时,高校应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创业价值观。正确的创业理念是获得创业成功的前提,只有具备强烈的创业意愿和精神,才能克服创业路上的重重困难并成功。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业基础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价值观,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其坚韧、进取,诚信等良好的创业品格,为创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4.2.2 加强高校各部门紧密联系,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改革

为了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高校创业基地应与学校各级部门,各学院展开紧密的联系与合作,共同推动高校教育体系改革。研究小组认为:首先,创业领导小组要承担起普及基础创业教育的牵头人和组织者的角色,将其有效地、针对性地落实到各学院、各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品质和创业综合能力。其次,创业基地可建立独立的“创业创新学院”,在每一学年都接收不同年级的转入。在通识课程及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学院建立自己的创业教学体系,不设固定班级,以技术,管理,财务,政策法律等分类设立不同的流动性班级,让每个同学根据自身需要针对性选课学习,获得创新教育学分,创新教育学分和普通学分具有同等效力。

4.3 充分发挥创业基地的服务作用

通过对创业者的量表调查,研究小组发现创业者对创业基地的期待主要在于: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优化办公环境;搭建项目资金双选平台,提供融资担保或直接投资;加大对外宣传,提升基地品牌。

4.3.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创业基地作为大学生创业的支持部门,提供完备的基础设施也是吸引创业者的重要因素。根据笔者的观察与采访,很多学校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给创业者带来了些许不便,导致入驻基地的创业团队较少在此办公。在能力范围内逐步扩大基地,优化基础设施是提高基地孵化率的基本要求,也是吸引更多创业者和优质项目的前提。

4.3.2 发挥基地的桥梁、平台服务作用

大学生创业发展时间较短,而大学生创业相关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更晚,尚处于起步阶段,很不健全,尚未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全面而有效的帮助和支持。大学生本身社会基础薄弱,相关能力经验缺乏。因此基地在为大学生提供完善的社会服务,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发展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政策、工商注册、财务咨询、融资中介与担保等都是基地应承担的职责。这些要求基地具有完善的组织架构和管理制度,来保证基地各方面服务工作的落实。此外,在稳步开展日常事务的基础上,基地不仅要利用学校师资力量,也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导师门诊,创业讲座,沙龙及举办相关比赛纳为创业基地常规化项目,与政府企业展开广泛合作,积极搭建导师,资金,项目双选平台,推动促进学生创业。

4.3.3 提升基地品牌,市场化运行激发基地活力

提升高校创业基地品牌影响力,激发基地活力,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创业。这需要基地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发挥创业成功人士的榜样作用,与此同时建立自身品牌;引入市场化运营机制,打通基地与外部联系,激发基地活力;在校创业者可以以基地为纽带,形成创业联盟,更有利于资源整合,解决融资难,市场客户开发难等问题。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提升基地品牌,起到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效果。

[1] 苏益南.大学生创业环境的结构维度、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6):117-121.

[2] 王季,李靖舒,李倩.高校创业教育基地发展现状与建设办法[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5,(2):152-155.

[3] 刘晓玲,付铨盛,李锦等.高校创业实践基地管理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6(2):152-155.

[4] 祁鸣鸣,韩希.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研究[J].价值工程,2013,(6):149-150.

[5] 韩雷.论创业基地建设[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4(3):70-71.

猜你喜欢

创业者基地大学生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我的基地我的连
大学生之歌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互联网创业者
创业者要勇敢地喊出“我要”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