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对其适应能力影响研究
2016-12-30李欣吴铭贾浩沈艳珍刘冯铂
李欣 吴铭 贾浩 沈艳珍 刘冯铂
摘要:研究通过分析有关体育锻炼行为、适应能力的文献,探讨大学生体育锻炼对其适应能力的影响,进而为提高大学生适应能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提供支持。
关键词:锻炼行为;适应能力;综述
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于在竞争日渐激烈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众所周知,体育锻炼的“育体”功能能够提高个体身体素质,但同时,研究发现,体育使学生在有形、无形地促进了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良好意志品质的发展,为其综合发展创造了条件。前期研究发现,体育锻炼行为对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具有一定促进作用,而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与适应能力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因此,研究通过分析有关体育锻炼行为、适应能力的文献,探讨大学生体育锻炼对其适应能力的影响,进而为大学身心全面发展提供支持。
一、体育锻炼行为
不同研究者对体育锻炼行为的理解不同。总的来说,体育锻炼行为指以健康为目标的身体活动,通常把参与体育活动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作为度量单位。研究体育锻炼行为的理论有,阶段性行为改变理论、自我功效理论、目标建立理论、群体的内聚力理论等;毛荣建(2003)在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锻炼态度一行为”九因素模型,他认为,在锻炼行为中情感体验、目标态度、行为习惯也会对行为产生影响。体育锻炼行为理论的发展为研究者探索个体锻炼行为的本质提供了较好的理论支撑。
二、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指个体为在社会更好生存而进行的心理、生理以及行为上的适应性改变,并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执行适应能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除了学习适应能力,还包括了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生活中各方面的适应能力。目前,“死读书。早已不是主流人才培养模式,而社会适应能力越来越被看作是综合能力素质的重要内容。因此,高校可以采取激发学生积极性,优化专业结构的方式;增强学生包括实践能力、抗挫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在内的综合能力,进而引导其形成健康的人格。
三、体育锻炼行为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
随着研究的发展和不断深入,体育的“育人”作用逐渐受到了研究者关注。可以说,体育在人才培养中起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学校体育通过传播知识、培育德性、训练技能等,对人的身体及整体素质“赋值”,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体育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积极影响:校园体育文化、大学生自主体育组织以及运动过程中的互动是体育对社会适应能力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体育锻炼行为与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相关关系。
四、研究局限与展望
研究者围绕体育锻炼行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探讨,但我们也发现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主要表现在:
首先,在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误差,主要是由于研究者所使用的测评工具不统一,量化指标不一致。
其次,研究局限于探讨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性的层面,欠缺对其影响因素及其各指标内在关系的深入分析,一定程度上造成所提对策的实践价值降低。
第三,以往教育者对体育课“育人”功能的忽视,使得体育在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并未有较为明显的体现,因此,对锻炼行为、社会适应能力关系的研究较为缺乏。
基于此,有必要对体育锻炼行为的概念、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并找出体育锻炼行为的量化指标并开发出一套测评工具;同时,对锻炼行为与社会适应能力各因素的内在关系探讨将有助于我们完善体育锻炼行为理论,探索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