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反者道之动

2016-12-30王海燕

青年时代 2016年19期
关键词:道德经道家儒家

王海燕

摘要:《道德经》中十分经典的一句为:反者道之动。何谓“反者道之动”?简单的说,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朝反方向的另一极端移动。天地万物,有去就有回,有动就有静。反者道之动,这个道理,自己要多多去体会才能领悟。希望本文对你有所帮助!

关键词:反者道之动:相反

朱光潜先生说过,以往发生的很多轰轰烈烈的事和我们有多少干系呢?只有那些思想家的智慧像黑夜中的星星,在黑暗中指点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要问在《道德经》里面的哪一句话最富有哲学的学理和智慧,毫无疑义就是这一句:反者道之动。

本文从其基本含义主要是两个方面说起:一是站在相反的角度看问题。青年学子一直渴望一种成熟的智慧,什么时候成熟了呢?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懂得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也就是反向思维、换位思考。比如,一个人在桌子这边写了一个6,另一人在桌子对面看就是个9,两人争论一辈子,如果位置不换的话就不会有一个确定的结论,而且都认为对方很笨,这么简单的问题为什么不承认呢?只有换过来,站在对方的角度看才会一目了然。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站在相反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更奇妙,达到更高的境界和智慧。比如说,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像写书法,最高境界就是把书法写得非常漂亮吗?其实不然,书法大家一致的感触是书法到最后写得越拙,境界反而越高,一个大的书法家最后把自己的书法写得像小孩儿一样稚气的时候,往往就是达到了一种”此中有真意”的最高境界。中国的雕塑也是如此,中国雕塑的顶峰就在陕西茂陵石刻,陵中找不到一件精致的、雕工栩栩如生的作品,马踏匈奴、伏虎、卧马……所有汉代的雕刻几乎都是大巧若拙,以稚拙、笨拙、朴拙为它的艺术最高点,反而是最巧夺天工的。虽然是人工的,但是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像原原本本从自然中生长出来的一样。再有出自老子《道德经》中一些中国文化中重要的成语,其实都是反者道之动的禅悟。大巧若拙、大器晚成、大成若缺这些都是站在一个相反的逆向思维得出的结论。比如说大成若缺,这个世界之所以完美,就是因为这个世界有不完美的地方。这话看似矛盾,其中却包含着至理。世界上最为人称赞的雕塑莫过于维纳斯,现代人用电脑设计了很多维纳斯的胳膊放在哪合适,不论放在哪里,大家都不会承认,还是觉得不如原来的那个更完美。正因为有缺陷,所以这尊雕像成了最完美的雕像。人的一生也莫不如此,中国文化中最高的数字是九不是十,就跟十差那么一点,过于完美的东西就只等着毁灭,就是差的那么一点,给人们更高的期望,站在相反的角度看问题,我们的世界会更广阔,更富有智慧。

相互对立的东西反而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形成一种更和谐更高的境界。这也正为反者道之动含义的第二个方面

相反相成。以下三个例证即可说明这一点。第一个儒道互补。学习中国文化、中国哲学一定要明白其框架是什么?其实就是儒道互补。儒家和道家表面上相互对立,实际上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这是中国文化思维中杰出的一面。儒家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道家强调以退为进,以柔克刚,无为而治。所以当年孔子站在水边,他的感慨是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注重水的自我牺牲、不断进取的精神;而老子站在水边的感慨又是另外一番味道,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七十八章讲道,“夫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是最柔弱的,但它里边却包含着强大的力量,世界上没有什么坚硬的东西是它克服不了的。水滴石穿,做金属材料切割,当遇到最坚硬的金属,没别的东西可以对付它的时候,拿水去切割它,给水一个持续的动力,达到一定速度的时候,非常锋利。因之水被赋予了两种非常不同的思想,可是在中国文化中,这两者又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这是道家。可是这两者却可以很好的统一在一个人的身上,它就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格的两级和思想的寄托。达也罢穷也罢都有理想的寄托和精神的安慰。陶渊明、苏东坡…此类人物无一例外都是儒道互补的典型代表。儒家和道家表面上相互对立,实际上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它所体现的恰恰是相反相成之互补的含义。

第二个虚实相生。可由以下例子佐证,众所周知中国的园林在世界上是非常杰出的,没有另外一种文化能够模仿出来。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园林不仅强调实景,也更强调虚景,风声雨声、月影花影和实际的景致相互配合,它才是中国园林完整的境界。苏州网师园,白天去了没多大意义,园林太小,两三步就走完了。可是在夜晚?有月亮的时候?有人弹琴的时候?此时踱步园林中,你会觉得天地真大,盘桓好久。读《红楼梦》,林黛玉说她不喜欢李商隐的诗,但是有一句她特别喜欢——留得残荷听雨声,大观园要清除枯枝残荷,林黛玉不同意,她认为枯枝残荷和秋末凄迷的雨声相配合,会形成一种唯美凄然的境界。贾母赏月,只命吹笛,明月清风,天空地净,笛声呜呜咽咽,悠悠扬扬……所以中国艺术的妙处,人生的妙处讲究的就是一个虚实相生。艺术要留白,绘画、音乐、书法、人生概莫能外。虚跟实相互配合,才能形成一种更完整更美的人生境界。

第三个相反相成的例证出自老子《道德经》的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说的是祸福相依的道理。这个道理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解释:第一个层面,福跟祸是相伴而行的。佛教著作《涅粲经》里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天早晨主人一开门,门口站着一个衣着光鲜、非常漂亮的女子,主人就问,“你是谁呀?”女子说:“我是功德大天,我到谁家,谁家就兴旺。”主人一听高兴地把她请进来。刚一关门,又有人敲门,门口站着一个衣衫褴褛、黑瘦丑陋的女子,主人就问,“你谁呀?”女子回答:

“我是黑暗,我到谁家,谁家就破败。”主人当然不让她进来,拿着刀驱赶她,结果这女孩说:“你太笨了,刚才进去那个是我的姐姐,我们俩从出生那天起就没有分开过。”主人不信,进屋一问果然是这样。由此,福跟祸就是这样相伴而行的。第二个层面

只有对灾祸有所警惕,才能自求多福。韩非子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所以有时候对灾祸没有警惕心理的时候,也会导致一种大祸。祸福相依的第三个层面就是我们很熟悉的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它告诉我们福跟祸两者可以相互转化,靠近边塞的地方有个老头,家里的马跑了,大家就觉得他非常倒霉,结果这老头说这也未必是坏事,没过几天,他家里的马拐了好几匹塞外的马回来,大家说老先生你太有智慧了,说得这么准!这老头说这也未必是好事。没几天他儿子骑这个拐回来的马,把腿摔断了。大家又说老先生你很有远见,看得非常准!老头又说这也未必是坏事。结果征兵,那些身体健全的都被抓到战场上死了,他那个儿子因为腿摔断了,还把命保住了。由此可知,福跟祸就是这样,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这样考虑问题会令我们的思维有—个更广阔的空间,看待问题更深刻、更智慧。

寒往暑来,暑往寒来。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冯友兰道,“反者道之动,这是老子哲学的主要论点之一,也是儒家所解释《易经》的主要论点之一。这个理论还为中庸之道提供了主要依据,中庸之道儒家赞成,道家也一样赞成。‘毋太过历来是两家的格言。因为照两家所说,不及比太过好,不做比做得过多好。因为太过和做的过多,都有适得其反的危险。”

猜你喜欢

道德经道家儒家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
《易说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