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业余化时代,专业新闻的困境

2016-12-30高洁

青年时代 2016年19期
关键词:媒介受众机构

高洁

摘要:在当前媒介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型传播方式解构了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新闻机构权利扩散,新闻人身份堪忧,新闻边界进一步位移,商业模式遭受挑战。未来的专业新闻人、新闻机构应思索自身,如何才能在痛苦中完成升华,新闻人的使命和晴怀如何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

关键词:媒介技术:专业新闻

引言

在当前新媒介快速发展的技术背景下,新型的新闻传播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解构了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造成了一系列的困境。首先是专业新闻与非专业新闻的边界消弭,一系列新兴传播渠道带来的权利扩散,撼动了新闻传媒机构;新媒体技术支撑下,传统“受众”的便捷接近权将“受众”变为“用户”,传受界限被消弭,造成的是新闻从业人员职业身份的深层焦虑。新闻制作权的泛化和信息的扩容让新闻的边界发生位移,可形成有效传播的内容越来越多,各行业内部分化出信息传达人才,形成独立闭合圈探讨模式。广告模式迎来寒潮,互联网免费模式冲击传统收费新闻结构,低收入促使了新闻人的远去。

一、专业与非专业离得有多远

在过去,专业新闻机构为新闻生产的自主性、独立性和专业性提供了平台和机制的保障。专门化机构的设置使得新闻的传播不再受到政治机构和利益集团的摆布,独立的话语发声体是专业新闻机构得以生存的重要保障。在不断的实践中,新闻实现了模式化的生产,标准和惯例的存在极大提升了新闻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媒体之所以与媒介相区分开来,归根到底是他掌握了话语传播的“公器”,形成了一定的传播规模和影响力。

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新闻生产的传播渠道被更多的力量介入甚至是开辟,最为典型的就是目前被津津乐道为“第五媒体”的手机,作为移动传播领域的佼佼者,客户端、门户网、公众号、微博传播,更便捷的收看方式、免费化的运作、包罗万象的信息资源、更迅速、更个性化、更优秀的参与感、更自由的表达方式。人人皆可为记者的时代已经到来,人们对于单纯信息化的接收要求中,专业新闻机构的渠道、消息优势已经不复存在。即使是在议程的设置上,传统机构的力量也呈现出逐渐式微的态势。舆论主战场从生发到评论皆为线上时代的产物,传统媒体在舆论大潮过后才迟迟介入。总之,当前专业新闻机构与非职业化组织和个人的并存构成了新的传媒生态,专业传媒机构垄断式的新闻生产神话被粉粹,基于内容生产、发行和广告的运作模式也被打破。

二、新闻人的身份焦虑

在传播学领域,我们将信息的接受者称作“受众”,而今,在新的媒介技术的影响下,从“受众”变为“用户”已经成为共识,在传播框架上,用户的地位正在逐渐上升,变成一股具备主导性力量的人群。在人人拥有传播渠道的电子媒介时代,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入新闻传播领域,扮演不同的传播角色,新媒体为这些人逾越单纯的受众身份而变身传者准备了条件。传统的“中心边缘扩散”模式被颠覆,取而代之的是网络时代“去中心化”的特征开始彰显。简而言之,新闻人在一定程度、一定领域上,失去了话语“公器”,这样一方面扩大了新闻生产的主题范围,一方面也确实对职业新闻人地位构成了冲击。传统意义上作为“把关人”的职业新闻人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身份危机。公众不仅有权力自己采制新闻,更有通过门户网站转载和传播的能力,专业新闻机构的发布不能再设置好抵达人群,影响力的大小正在被公众的意思左右。

三、新闻边界的位移

迈克尔·舒德森曾经提出过一个“泛新闻工作者”的概念,公关公司、公共信息主管以及各种组织的推广人员,他们曾经需要通过与新闻从业人员的接触和互动来影响新闻报道。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领域,试图获得媒体的关注才能达到更广层面上的引动和交流。但是现在,更简单更便捷、更青睐碎片化的交流传播方式让行业内的传播变得更加广泛。诸如医药行业、冶金机械、生物科技、天文物理行业等等,公众号像雨后春笋一样出现,这些自发性的探讨是新闻人很难做得更好的领域。即使是在民生生活上,手持自媒介的普通民众拥有比专业新闻记者更广的活动范围,他们深入生活,凭借自己的个人理解采集新闻、制作新闻、发布新闻。在当前对新闻的具体界定不甚明晰,边界被极大泛化、外延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自发的新闻在接近性、生活化的审美倾向和高参与性、高互动性方面迎合了大量需求。

四、商业模式的迷茫

新闻的采编、作品的发行,实际上是一个成本很高的活动。新闻机构之所以能拥有独立的话语权,脱离开强力机构的控制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基于平面广告和发行的收入。传统的收费模式已经成为了媒体提供更多新闻资源的动力,而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低廉的价格表现,与之相对的新闻采编呈现出入不敷出的状况,阅读量发行量的下降随之而来的就是广告的缩减,广告的缩减又必会带来采编经费的不足,恶性循环之下,传统媒体如果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商业模式,就只能被动承受互联网带来的冲击浪潮。

五、寒冬还是重生?

在大规模出现的新闻行业业余化的当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媒介技术正在引发船舶业的大变局,对于“新闻”应该怎样去做的理解越来越全面和泛化。机器人新闻、无人机新闻、传感器新闻,正在使新闻的采集技术日益多样化。以“去中心化”为核心特征的变化为未来高质量的新闻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但我们应当明白,技术不是新闻人的敌人。传统的新闻机构能做的深度融合应当更全面更深刻,拥有认可度更高的品牌力量。这绝对不仅仅是负面的冲击,一种全新的新闻实践方式正在应运而生,一批真正热爱传媒事业的人正在重新集结,人类的新闻传播不会走上相反的路线,反之,人人皆可为记者或将倒逼专门从业人员拥有更高程度的专业化能力,对理性传播、职业操守的要求将更高。

猜你喜欢

媒介受众机构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