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像伦理传播中的道德两难
——以“纽约地铁惨案”为例

2016-12-30卢红妃丁琳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6年33期
关键词:两难小女孩伦理

◎卢红妃 丁琳

影像伦理传播中的道德两难
——以“纽约地铁惨案”为例

◎卢红妃 丁琳

在新闻的影像传播中,记者的职业权利和记者作为“人”所应该具备的伦理道德这两方面的要求,使记者在面临新闻事件特别是重大的突发性事件时陷入两难困境。同样,媒体在影像伦理传播中,媒体的传播伦理又常常与媒介机构市场化运作中的商业利益相冲突。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影像伦理的道德两难,希望可以通过借助具体报道情境的境遇分析、强化新闻从业人员的伦理抉择能力、加强自律和推进新闻立法,以期对该问题的缓解提供参考。

影像伦理中道德两难体现

2012年12月3日,在美国纽约地铁站内,韩裔男子韩基苏与黑人男子戴维斯发生争执,韩基苏被推下地铁站被呼啸而至的列车撞击,当场死亡。因有拍摄任务出现在地铁站的摄影记者阿巴西拍下这一惨案,而其没有救助受难者的行为受到人们的普遍谴责,《纽约邮报》对该事件报道的呈现方式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记者职业道德与个人道德之间的两难思考。陈力丹教授曾经说过,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在面对很多事实的时候,有时候会有两难选择,首先要想到作为一个人的基本职责,第二想到作为记者的基本职责,这个不能够颠倒。摄影师的镜头并不只是用来记录那些会刺痛人们内心的画面,镜头对美好与善意的捕捉,仍然提醒这人们世界是充满温情和美好的。著名摄影师卡特面对人们的道德谴责,无法承受良心的折磨,用结束自己生命这种极端方式呼唤对生命的尊重,或许更能让我们见证到影像的力量并积极反思。

现实世界中,错综复杂的情况,使记者传达新闻的义务与伦理道德的平衡点很难掌握。面对记者的职业道德与个人道德之间的冲突,如何正确的抉择,或许没有人能找到解决争议的具体方法,因为那似乎是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当面临众多选择时,我们要设想到每种选择所造成的有益或不利结果,“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孩相权取其轻”,对利弊得失进行权衡,来做出最恰当的抉择。敬业和道德,哪一个都是人们难以抛弃的,但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商业利益侵蚀下的媒体生存。纸媒日渐衰落,新兴媒体弱肉强食。市场化的媒体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更愿意关注能带来市场回报的片区、行业或者人群。传统媒体探寻出路,在夹缝中求生存,新兴媒体一波波上演,大都昙花一现。要想真正的长期占据受众市场,既是压力,也是挑战。媒体要生存、媒体人也要生存,商业化的迎合受众、俘获受众变成了一种看似有效的手段,短期内给媒体带来的收益也是可观的。媒体点击率、阅读量、收视率提升,广告的投放量才会加大。

老牌报纸《纽约邮报》对地铁惨案的戏谑性报道,或许可以看成其艰难生存环境下的营销策略和利益追逐。《纽约邮报》的新闻报道方式和图片使用方式受到外界的一致谴责,而这起惨案仍然连续三天占据该报头版,这种媒体选择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探其根源实质上就是新闻图片传播伦理道德与媒体的商业利益之间的矛盾。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更别说是传媒这样一个更迭更快、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行业。新闻职业标准受到来自商业力量的重大冲击,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同时保持媒体应有的属性和操守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难题。

报道事实与保护隐私的道德权衡。当我们回顾另一著名新闻事件“火从天降”,或许可以更具代表性的来分析。这是新闻摄影史上一张非常著名的照片。画面中,赤身裸体的小女孩,双臂张开,惊恐奔跑的画面在媒体报道的最开始,也引发了人们的争议。对小女孩隐私的侵权和保护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基于对小女孩隐私的考量,美联社也曾一度拒绝刊发。但是这张荣获197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年度最佳照片奖”的照片,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照片中人体赤裸的逼真现场性和直观性重又唤醒了他们的良知,人们都说是这幅照片使越战得以提前半年结束,其历史重要性足矣抵消因“正面裸露”带来的发表禁忌。更重要的当然也是摄影师在报道事实,拍摄后对小女孩的人道主义关怀。他救助了这个小女孩,并将送她到医院。小女孩后来对世界和平事业所做的贡献也得以传播。那么,当我们在决定报道有可能侵犯到别人隐私的新闻事件时,新闻记者的价值考量和判断能力及报道中显示出来的人文主义关怀就更加重要了。

探讨影像伦理两难困境的对策

具体报道的境遇分析。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往往以固定的伦理规则去分析我们遇到的复杂问题。规则是外在的、固化的,传统新闻伦理往往陈义甚高而又缺乏实践的引导。而我们分析问题在具体语境中的情况是内化的、多变的。新闻伦理思考模式是一个多层的思考模式,只有着重“具体情境的伦理分析”,而不是追求“抽象层次的伦理学说”,用一种外在的规则去约束,才能使记者摆脱束缚,用正确的方式去分析问题,提高媒体行动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强化新闻从业人员的伦理抉择能力。其实,摄影师在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就已经完成了对新闻报道事实的选择和人性思辨的过程,镜头里呈现的画面就是他思考与选择的结果,他的价值取向无疑也得到体现。如何在两难抉择中做出符合道义良知的正确选择并得到受众的广泛认可就是对新闻从业人员的伦理抉择能力的考量。

媒体自身要加强自律意识。在当下的传媒环境下,缺乏法律刚性约束力的的道德软性约束下,加强媒体自身的自律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新闻伦理自律是新闻媒体、新闻界和新闻工作者以成文的伦理规约或不成文的专业理念和价值观对自己的职业行为进行的自我“授权”和自我“限权”,其中自我约束是主要的方面。

影像伦理的两难冲突似乎是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特别是在新媒体推陈出新,网络舆论环境复杂,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伦理问题的每一次出现都会引发极大的争议,媒体、记者、新闻事件当事人等与事件相关者都会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然而新闻学界和业界追求新闻图片伦理道德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歇。虽然,现在还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伦理标准能够对记者的行为给予公众合理的价值判断。但是我们仍对传媒业充满信心,法制在健全、新闻界在努力、受众媒介素养在提升,给新闻界的活动空间会更有利。通过加强记者的职业素养教育,在面对具体报道情境时,更有效的进行境遇分析、强化新闻从业人员的伦理抉择能力,从而提升传媒做出更符合公众需求和社会责任的新闻价值判断;通过加强媒介自律来更坚定自己的新闻职业理想,增强抵御金钱诱惑的能力;通过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新闻立法等措施,我们相信这一矛盾会不断得到解决。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

猜你喜欢

两难小女孩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两难
爱掐人的小女孩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卖火柴的小女孩
可爱的小女孩
爱哭的小女孩
两难的选择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煤价上下两难四季度或维持窄幅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