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极化背景下中印地缘政治关系的微妙性及其对策

2016-12-30胡本海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6年33期
关键词:边界问题印度洋南亚

◎胡本海

多极化背景下中印地缘政治关系的微妙性及其对策

◎胡本海

中印关系是当前亚洲最为复杂的双边关系之一,既有因共同利益而相互合作,也有因地缘因素而出现不协调的现象,这些关系使得中印战略关系显示出某些微妙性特征。多极化和全球化背景下,中印关系在曲折中发展,旧有矛盾和新的问题交织在一起,但最近几年两国政治关系的改善正在改变这一不利局面,虽然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但总体趋势必将越来越好。

中国和印度山水相连,文化交融,均为世界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友好交往的辉煌历史。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的深入发展,中印两国成为举世瞩目的重要力量,在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探讨中印关系,是基于世界多极化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这一背景,有利于我们结合国际背景客观分析两国战略关系。必须要强调的是:中印关系已经既要避免陷入过于悲观的“永久冲突论”,也要避免过于乐观、一蹴而就的“中印连体”理想之中,中印关系的总趋势是向好的,但是道路也是需要两国共同协商、逐步探索而走出来新的和谐合作关系。

中印地缘政治关系微妙性的现实表现

中印两国的同质性使得两国关系本应和谐共处共同发展,既顺应历史潮流,又符合两国民心。1962年中印的局部冲突成为两国千年友谊的转折点,敏感的边界问题是束缚了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背景。在多极化背景下,中印双边关系虽然取得重大突破,但其中依然存在诸多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因素,这需要我们对两国地缘政治关系的微妙性有清醒的认识,又不为这种特点所制约。

边界问题困扰两国关系,但趋势逐步向好。中印边界全长2000余公里,当属世界上最长、最崎岖的边界,两国从未对任何一段进行过实际划线,只有传统习惯线。有争议的边界主要分为西、中、东三段。在最具争议的东段,中国藏南地区位于藏印边界传统习惯线和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之间,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1948年刚成立的印度开始派兵进入门隅地区,1951年占领门隅中心城市达旺,至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之前,印军陆续以蚕食方式控制了藏南地区大部分领土。1962年边界战争中国军队取得快速胜利并收复失地,鉴于多方面原因,中国军队主动撤回“麦线”以内,1964年印军重新占领该地区,于1987年将该地区(藏南)取名为 “阿鲁纳恰尔邦”。印方这一无理举动严重伤害了两国关系的和解进程,虽然次年即1988年印度总理拉·甘地对中国的正式访问在两国关系的恢复与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但此举不得不让人怀疑印度在处理中印边界问题上的一种策略,即在恢复中印关系的同时使中国默认印度对藏南地区的实际占领。2009年印度向亚洲开发银行提交约29亿美元的贷款计划,其中包括向中印两国争议的所谓“阿鲁纳恰尔邦”地区提供6000万美元贷款,用于洪水治理和卫生项目。中国对亚行拟订向该邦的贷款项目计划表示反对,引起印度的不满,印方此举用意之一可解读为对中国的再次试探,以巩固印方对藏南地区实际占领的事实。但中方的反应不但没有让印方的如意算盘得逞,而且使印度更为不爽,其主要表现就是中国对“阿鲁纳恰尔邦”来中国的居民发放的是“另纸签证”,也就是表明了中国并不认同“阿邦”并非属于印度。对此,印方除了表示“不满”之外,威胁要改变对西藏政策。两国对边界问题的严重分歧使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受到威胁,2013年 “帐篷对峙”事件是双方边界纠纷进一步升级的表现。

特别要强调的是:我们探讨中印边界问题,并非有意强化两国关系的敌对性,而是要认清解决边界问题对发展两国关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恰恰相反,在新时期中印两国关系正在逐步向一个稳定的方向发展。

中国的经济战略引发印度担忧,但情况正在逐步改善。中国的经济战略是建立在和平、平等的基础上的,是符合各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共同发展经济战略。从地缘意义上讲,南亚是中国和平崛起的西部依托,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平台,也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的覆盖区,发展与南亚国家友好关系,维持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成为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领域,以经济联系为纽带加强与南亚国家关系则是中国南亚外交的最主要方式。近年来,随着美国战略中心的转移,将南亚与中亚“整合为一个地区”成为美国“至关紧要的目标”。印度作为南亚区域最重要的国家,长期以来,印度以南亚为自己的“后院”,并“努力排除一切在印度看来属于外部势力的干扰,认为南亚地区以外的势力进入该地区是不利的因素”。在此背景下,目前大国在南亚的博弈主要中美印,如何处理好这组三边关系对中国的南亚战略来说至关重要。对美国而言,对中国的关系既有合作又有制衡的双面性,然中国与印度的关系更多体现的是因缺乏互信而体现出不稳定的特征,虽然中印在南亚的博弈并非导致零和的输赢结局,但至少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中国参与缅甸、孟加拉、斯里兰卡、巴基斯等国的港口建设,被美国五角大楼解读为中国在印度洋实施包围印度的“珍珠链”战略,引起印度对中国战略意图的忧虑与担心,认为中国与上述国家建立“港口或军事基地”,直接威胁到印度在孟加拉湾、阿拉伯海以及印度洋核心区的世界贸易和能源运输。有印度舆论认为,中国在印度的周边国家已经有很强的控制力,中国在南亚的影响力超过印度,侵犯了印度的传统“势力范围”。对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在南亚的推行并在相关国家开展的项目合作,中国虽然强调其经济合作性质,但也并非得到印度的理解与支持,或许可以说印度尚未完全摆脱传统地缘政治争夺的思维,对此战略谨慎或怀疑的态度,“绝大多数观察家都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不仅是基于经济原因,也是基于战略、安全和美国的因素而产生的”。之一印度是否应该加中国入“一带一路”战略,印方观点分歧很大,从经济方面看,印度完全有理由加入,但从安全角度看,印度的战略家们就犹豫了,显然,这与中印之间的安全互信是息息相关的,也与印度的地区霸权野心是分不开的。

可喜的是,莫迪政府主政以来,加强了与南亚国家外交活动,与巴基斯坦关系的缓和,与斯里兰卡关系的重启等等显示较活跃的外交态势,其用意之一除了通过示好来确保自己在南亚次大陆的独大地位之外,就是要平衡中国来自中国的 “影响力”,防止中国在印度的后院建立依附于中国的经济体系。与此同时,中国“一带一路”在秉承共商、共享、共建原则的基础上,与相关国家积极发展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各方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实现互利共赢,该战略得到相关国家的大力支持。至于印度,其经济实力占据南亚区域80%以上,在南亚的影响力是区域内其它国家无法匹敌的,如果印度能消除疑虑,参与“一带一路”合作框架,必将增强“一带一路”合作基础,实现互利双赢,毕竟中印两国是“亚洲世纪”实现的核心力量,从现实情况看,唯有化解印度在战略上的忧虑,才能更好实现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化。

中印在东亚、东南亚的接触与关系缓和。1991年拉奥政府正式提出面向东亚、东南亚的“东进政策”,其战略内容从经济领域逐渐扩展大政治、安全领域。在中印沟通不够的背景下,印度的东进政策难免与中国的实际战略产生不协调的地方,例如在资源、贸易及投资领域存在竞争。另外,印度通过加强与日本、澳大利亚、韩国、越南等国家的战略关系以弱化中国在该区域影响力的意图,通过与这些国家建立紧密的军事联系和防务合作定然给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带来不小的压力,使得中国与日本、越南等国在解决领土纠纷和南海问题上更加复杂。比如2011年印度与越南两国政府在越南声称拥有主权的南海海域开展油气田共同开发协议,在公报中声称两国就保障南海自由航行达成协议等等。但是,随着中国在东亚、东南亚、南亚的交流中做出了较好的表率作用,中国和平崛起、共同发展的战略发展导向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认可,中印在东亚、东南亚的接触与关系缓和。

中印在印度洋方面的互信要进一步加强。印度洋是世界级的海上交通要塞相对密集的海区,它西连曼德海峡东口,北衔霍尔木兹海峡,东接马六甲海峡西北出口,南面有莫桑比克海峡、南非好望角,都是国际大宗能源、矿产资源及粮食运输必经要道。因此,印度洋天然地成为世界海权和制海权的中心。中国85%的石油运输需要从波斯湾经霍尔木兹海峡进入印度洋,然后经过马六甲,如果因突发事件导致马六甲海峡被强制关闭,中国的石油运输将面临灾难性困境而被迫改道,故有“谁控制了马六甲海峡,谁就扼制住了中国的能源通道”之说。对印度而言,印度洋的重要性简直就是“生死攸关”,忽视印度洋就是忘记亡国历史,历史表明,英国世界海洋霸主地位的确立与印度的亡国都是从印度洋开始的。因此,印度第一任驻华大使潘尼迦直言:“谁控制印度洋,谁就掌握了印度”。印度独立后,其国防政策重点转向印度洋,潘尼迦告诫尼赫鲁:“今后,如果印度再搞纯粹大陆观点的国防政策,那是瞎了眼。以往倒也确是并不需要什么别的政策,因为当时印度洋可算是一个禁区,或者不如说是一个英国的内湖。只要有大英舰队在,印度的安全就有了保障。而今天的情形可不一样了。印度已经自由了,如果印度在印度洋上的权利不能由印度自己来维护,这个自由可说一文不值。”他进而认为:“印度如果自己没有一个深谋远虑、行之有效的海洋政策,它在世界上的地位总不免是寄人篱下而软弱无力;谁控制了印度洋,印度的自由就只能听命于谁。因此,印度的前途如何,是同它会逐渐发展成为强大到何等程度的海权国,有密切联系的。”

鉴于此,印度把自己与印度洋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对于任何意图染指印度洋的外来势力必然引起印度的警觉和担忧。对于中国和印度在印度洋的存在,美国学者罗伯特D·卡普兰认为,中印两国的大国抱负和能源需求促使其将注意力从陆地转向大海,“印度在陆地和海洋向东西扩展影响力之时,中国也在关注其通过该区域的利益保护,正将其触须伸向南延伸,中印双方难免产生碰撞”。无论印度是否全信美国人的观点,但加紧对印度洋的防务则是事实:与印度洋周边国家如塞舌尔、毛里求斯、马尔代夫的多边军演,与缅甸、斯里兰卡的双边军演,在塞舌尔投资五百万美元建设安全相关设施,在马尔代夫环礁安装雷达监控等等。鉴于能源和经济安全,中国提出了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密切与印度洋沿岸国家之间的联系。此举并未得到印度的响应,有学者认为,中国与印度洋沿岸国家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国家建立的港口已大大刺激了印度,印度担心中国此举会限制其在自家后院的影响力,为了减轻来自中国的“威胁”,印度已扩大其从最西边的莫桑比克海峡到最东边的南中国海的海军存在。

从外在看,中印两国都在印度洋显示影响力,但实际上对两国来说,由于印度洋对两国发展的战略重要性,加强对印度洋海上运输安全的保护必然成为两国的重点关注。在缺乏政治互信的情况下,任何一方在印度洋的举动都可能会引起对方的疑虑与警觉。

当前是中印两国发展的关键期,海洋利益对两国能源安全、经济发展都至关重要,构建和谐、和平的印度洋符合中、印两国的国家利益,中、印两国需要通过加强双边对话机制和共同的区域合作,采取积极、理性的手段努力寻找共同利益交汇点与合作途径,避免战略竞争上升为不必要的地缘冲突。

对当前中印地缘政治关系的基本判断

中印两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大改变了亚洲的地缘格局,也深深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转变,对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新形势下两国关系的发展并不顺畅,一路磕磕绊绊。新世纪以来,世界多极化方向发展日趋明朗,两国关系取得全面快速发展,纵观中印两国关系的发展历程,对中印两国的关系有如下基本判断:

中印地缘政治关系日趋向好。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印关系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双边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得到提升。在最为敏感的边界问题上,在《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印度共和国政府关于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等协定的框架下,两国本着和平友好方式协商解决边界问题,保持了两国边境地区长期的和平与稳定,为两国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奠定了基础。

对中印地缘政治关系面临的形势要理性判断。目前中印两国的地缘政治关系的微妙性表明,两国之间存在的诸多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如边界问题、两国在东南亚、南亚、东亚等区区域的战略规划问题、滞留在印度上万名的赖喇嘛分离势力等等,这些问题的处理稍有不慎都会激起两国的波澜,特别是边界问题涉及到两国的民族情感和主权问题,而大部分有争议的领土被印度实际控制,为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增加了困难,由此对中印地缘政治关系面临的形势要理性判断,在确保平等的基础上要尽可能的降低冲突、减少摩擦。

中印两国地缘经济是深化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点

中印地缘环境和国家发展需求为两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进入新世纪以来,两国经贸发展迅速,据中国海关统计,中印双边贸易额从2000年的29亿美元上升到2015年的716.2亿美元,15年间增长了23倍,大大超过同期中国世界贸易额的增长速度。中国已成为印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进入21世纪以来,中印贸易额增长趋势强劲,成为两国关系中的一大亮点。在投资领域,最近几年发展较快,从2006~2011年,印度连续6年位居中国海外承包工程首位,截至2014年底,中国对印度工程承包合同额累计达640亿美元,营业额累计达413亿美元,中国对印累计投资11.84亿美元,印对中国投资5.64亿美元。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印度期间,两国领导人就提高双边经贸合作水平、平衡两国经贸关系制定了路线图,计划5年内双边贸易额增至1000亿美元、中国对印投资增至200亿美元的宏伟目标。2015年印度总理莫迪访华期间进一步深化了两国在经贸、文化、军队、边境、执法、基础设施、园区、金融、航天等领域达成广泛共识,并签署了相关合作文件,中印经贸合作进入了新的时代。

改善中印地缘政治关系竞争性的对策和建议

多极化及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政治重心正从欧美转向亚太,意味着世界权利分配的转移,作为亚洲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大国,两国合作不仅加速“亚洲世纪”的早日到来,也可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这样不仅有利于中印两国、有利于亚洲、也有利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当今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而不是冷战时期美苏两大帝国相互确保摧毁的时代,放弃冷战思维,相互依存、共同合作才是中印两国发展的正确方向。

从战略高度规划中印两国关系发展,保持高层互访会晤机制,加强民间交流,增进互信。多极化及全球化要求中印合作共同发展,互信程度不够容易导致误解,易于以冷战思维及地缘政治冲突论看待对方,这也是中印双方地缘政治关系微妙性原因之一。把握合作和发展主旋律, 增信释疑,真正做到尊重和照顾彼此关切,中印关系才能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以经促政,加强和深化两国在经贸领域的务实合作。中国制造业,高铁技术,印度软件产业、生物制药、金融等领域等都是彼此合作的重要领域。只有坦诚相待,增进互信,促进两国在多领域的务实合作,才更有利于两国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有利于提升两国在国际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边界问题上,必须坚持在《政治指导原则》框架下共同管控好争议,维护好边界地区的和平与安宁。在两国政治关系互信得到实质性提高,经贸联系得以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通过理性协商,找到双方均能接受的接受的解决方案。在当前背景下,中印要实现国家振兴民族富强,唯有相互协作,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维护两国利益,也才能更有效抵制有关国家对亚洲的企图,避免亚洲重蹈中东乱局覆辙。

(作者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政治教育与法学系)

本文为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多极化背景下中印战略关系研究”(项目批准号:2015GH14)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边界问题印度洋南亚
英属印度“科学边疆”扩张战略与中印边界问题东段的形成
一类弱非线性临界奇摄动积分边界问题
南亚磷肥市场需东继续提升
与南亚高压相联的欧亚大陆-印度洋经向环流
中国热科院南亚所 研发成功菠萝机械化种植机
南亚炼油化工市场一览
推动中俄边界问题最终解决的诸因素
南亚高压对西藏夏季降水的影响
印度洋上接“嫦娥”回家:远望3号船精确测控探月三期试验返回器顺利再入返回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