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网络环境下军队思想工作的时代性和感召力
2016-12-30沈艳萍高玉宏
沈艳萍,高玉宏
(空军空降兵学院政工系法学心理教研室,广西 桂林 541003)
增强网络环境下军队思想工作的时代性和感召力
沈艳萍,高玉宏
(空军空降兵学院政工系法学心理教研室,广西 桂林 541003)
互联网生活、大数据应用、后现代特质这些与网络相随相伴的时代色彩成就了青年官兵特殊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并对军队思想工作带来冲击与挑战。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服务工作相结合、坚持“强军梦”与“我的梦”相结合、坚持常规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是增强网络环境下军队思想工作时代性和感召力的重要路径。
网络环境;思想政治工作;时代性;感召力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点。由于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环境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青年官兵是在网络环境下成长的一代,网络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正如习主席所言:“政治工作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要增强网络环境下军队思想工作的时代性和感召力,必须正视网络环境下军队思想工作面临的挑战,并从多角度创新发展军队思想工作。
一、网络环境下军队思想工作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生活、大数据应用、后现代特质这些与网络相随相伴的时代色彩在青年官兵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也成就了他们特殊的认知和行为模式。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给军队思想工作提供新的平台,也给军队思想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
(一)互联网生活带来的挑战
首先,多样性对单一性的挑战。我军作为承担特殊使命的武装集团,其思想工作的目标是培养符合一定标准的人才;思想工作在意识形态、政治立场、价值观念上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并呈现出明显的单一性。而网络环境下,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意识形态、角色身份等的多样性对军队思想工作的目标、内容、方法、路径等都不可避免地带来挑战。其次,主动性对被动性的挑战。军队思想教育的目标是培育“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不管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途径都具有主导性、权威性,官兵在思想教育过程中被动地位明显。但在开放多样的网络环境中,官兵思想活动的主动性、选择性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再次,感性对理性的挑战。军队思想工作主要包括思想教育和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其中思想教育内容包括党的基本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人民军队性质宗旨和优良传统,我军历史使命和军人职责,法制纪律和道德规范,形势政策和遂行任务要求等。其本身具有浓厚的理性色彩,且在教育中灌输意愿明显。而互联网依托其技术平台和特殊的呈现方式,图文并茂、音像共存、栩栩如生,表现形式多样,氛围宽松,没有教育的痕迹,极大地彰显了感性魅力。
(二)大数据应用引发的挑战
首先,影响主流价值观的形成。随着大数据时代的降临,西方社会思潮伴随着大数据载体不断涌入,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趋势,主流价值观与其他价值形态共存,过度的冗余信息对主流价值观和核心思想体系产生了解构效应,并对官兵的信仰造成冲击。其次,削弱军队思想教育的导向性。军队思想教育是通过主体对客体的“灌输”,把意识形态传递给官兵,进而占领意识形态的观念高地。但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降临,官兵可以拥有的信息量打破了原有的格局,在对思想教育者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削弱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再次,挑战信息处理能力。大数据与传统数据库不同,它来源纷繁复杂,不是支离破碎的数据片段,而是完整的数据集合,能凸显事物之间的关联性。但如何判断大数据的可靠程度,如何透过大数据现象,看到大数据背后的本质?这些本身就是巨大的挑战。
(三)后现代特质导致的挑战
首先,后现代主义的“去中心”反映在军队思想教育领域,不仅是学科知识的“去中心”,还有教育目的、教育权威、教育手段等的“去中心”。而军队思想教育的目的、内容是非常明确的,有自己特殊的方法和路径,其间的挑战显而易见。其次,后现代主义反传统、反权威的理念附和了青年官兵渴望摆脱传统与权威束缚的内心需求,导致青年官兵行为彰显自由化和随意性,容易引发缺乏远大理想、追求享乐的心理和行为,极度地不利于价值理性的培养,也不利于官兵健全人格的塑造,更与军人的血性与担当相距甚远。再次,军队思想教育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体系武装官兵。而后现代主义反对和否定普遍性、整体性、一元化,对差异性和多元化极尽宣扬和推崇,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过度张扬,极大地冲击着主流价值体系。
二、增强网络环境下军队思想工作时代性和感召力的路径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军的优良传统,是我军的生命线。面对网络环境下互联网生活、大数据应用、后现代特质导致的种种挑战,军队思想政治工作要积极作为,努力增强时代性和感召力。
(一)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服务工作相结合
首先,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服务工作的结合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受性,进而增强其感召力。心理服务工作关注官兵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其独特的、不同于思想工作的视角、理论、方法和技巧更感性,也更具体验性,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理性、工具性相比,更容易为官兵所接受。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有选择地借鉴这些方法和技巧,来弥补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足,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其次,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服务工作的结合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进而增强其感召力。通过心理服务工作可以较全面地了解官兵的心理状况和个性特征,为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打下基础。比如,运用需要、动机、兴趣、情绪、行为的理论观察官兵、了解官兵,可以从官兵的外部表现追溯到他的内部动机,进而探求他的内心需求,寻求其思想问题产生的根源;也可以先了解官兵的需要,进而分析他的动机,追寻他的目的,预测他的行为,从而抓住思想苗头,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前面;还可以通过心理测量、心理观察和分析等途径了解个官兵的个性特征,做到因材施教。再次,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服务工作的结合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进而增强其生命力。我军思想政治工作在指导思想上较多地考虑社会和军队需要,忽略官兵的个人发展需要。要改变这种状况,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官兵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传统的指导思想,在强调对社会、国家和他人的责任的同时关注个人追求、个人感受;在关注思想境界的同时关注现实能力;在关注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关注情感体验、人格发展。
(二)坚持强军梦与“我的梦”相结合
通过强军梦与“我的梦”结合增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验性和实用性,进而增强其感召力。当兵打仗,天经地义。当前青年官兵存在的与强军梦密切相关的问题主要有危机意识、忧患意识丧失,战斗精神欠缺,军人血性不足等问题,所以,军队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时代主题,融入实战化训练,为实现强军梦提供可靠政治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如果单纯从军队的性质、军人的责任使命担当的角度切入,难免会落入高大上的俗套,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正如马克思所言,一个行动纲领,如果不同人的实际需要结合,即使它在理论上是基本正确的,那也毫无用处。官兵个人的发展与部队建设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个人发展是部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部队的发展又为个人发展提供平台和机会。二者有结合点,从道理上讲是大道理和小道理的关系,从利益上讲是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关键是要让官兵在明白大道理的基础上能感受小道理;要有强烈的体验,尤其是自身进步与成长的体验。比如,军事训练的特殊性磨练了官兵的意志,锻造了官兵的心理承受力,也激发了官兵的勇气和斗志,更培养了官兵的责任担当。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也是他们将来立足社会、获得认可而必须具备的品质。
(三)坚持常规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
首先,通过常规教育与网络教育结合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进而增强其时代性。网络信息海量,良莠不齐、真伪难辨,网络已成为新时期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在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更加突出的新形势下引导官兵,确保“打得赢、不变质”,就必须顺势而为,做好“互联网+”这项大工程,为政治工作注入信息元素、网络元素和时代元素。其次,通过常规教育与网络教育结合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动性,进而增强其吸引力。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上给人的感觉是“高、大、全”,从方法途径上给人的感觉是“高空作业”,其实质就是理性过强,感性不足。而受后现代理念影响的青年军人又对感性情有独钟。黑格尔说过,方法是内容的灵魂。网络特有的技术平台和文化思想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展现提供更形象、生动的方法和路径,在满足青年官兵好奇心强、参与意识浓厚等特点的同时,运用图片音像,涉猎古今中外,能极大地增强理性内容的感性效果。再次,通过常规教育与网络教育结合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进而增强其亲和力。在开放多样的网络信息环境中,官兵的主体意识、民主观念等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强,思想活动的主体性、选择性等特点在青年官兵身上表现越来越突出,互动、选择成为他们的基本诉求。他们喜欢没有教育痕迹的交流,欢迎没有心理距离的对话。网络的技术平台和文化氛围满足了这种要求。在网络媒体上交流的双方或多方是平等的,通过互动式、讨论式、对话式等实现平等交流,既满足了官兵主体性、选择性的诉求,也将教育者从严肃导师转变为活泼益友。
[1]黄欣荣.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变革[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3).
[2]胡子祥,等.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变革及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2).
[3]王治河.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陈鹤]
E221
A
1673-291X(2016)25-0171-02
2016-07-08
沈艳萍(1966-),女(瑶族),湖南江华人,副教授,从事心理教育研究;高玉宏(1962-),男,安徽铜陵人,副教授,从事思想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