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要是在“任上”说这番话该有多好

2016-12-30■刘亭/文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6年28期
关键词:宅基地房子农民

■刘 亭/文

要是在“任上”说这番话该有多好

■刘亭/文

刘世锦先生原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副主任,是数得着的国家级高端智库的大家。他的言论很有水平,影响力也很大。最近《搜狐财经》对他有个专访,全文尚未发布,但从已经“抖搂”的一点来看,几乎全是“干货”。当时我就在心里想:“要是在‘任上’说这番话该有多好!”——可惜人家“到点”退休了。

其实,讲得在理不再理,和那个官阶头衔,本来并无多大关系。但在“官本位”文化还颇有市场的中国,有顶帽子相对而言还是比较“管用”的——一旦有点歧义和争论,似乎真理便应该是在“官员”的手里。

废话少说,书归正传。刘先生的主要观点,是强调要素市场的改革,才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和真谛。但到标题党那里,立马就成了“农民自由卖地能救房市”。相信当刘读到这句话时,不免也要皱眉,像嘴里吃进了苍蝇。但人家为了吸引眼球,也是煞费苦心。自己论证观点时,的确也举了“如果农民的房子可以卖的话”例子。于是到最后,这事儿恐怕也只能随它去了。假如要正经八百地将访谈录收入自己署名的正式出版物,想必这标题是断断不能照搬照抄过来的。

当下中国经济表现低迷,从上到下都在推进动能转换。依靠科技创新固然是一条根本的出路,但对此可千万不能有振臂一呼、应者“大众”或“万众”的幻想。这个过程会比较长,搅动面也不一定就会大。譬如对农村和农业发展来说,单纯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解决的问题就会很有限。

“三农”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农民无法安心务农。要提高农业的产出就得要投入,但没钱。小农生产无需多少科技,靠传统的经验和技能就行,但又无法“安顿”村里的年轻人。他们为城里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所吸引,纷纷离开家乡和农业去到城里“讨生活”。但多年以后,当他们发现自己并不能在城里安身立命,他们还得回来。但事实上又很难回得去,因为自己已经和农村脱节了。新的融不进,老的又回不去,这种焦虑使得他们成了茫茫人海中最不安定的一个群体,种种社会问题与此相伴相生,“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这是一部分进城打工的农业富余劳动力的窘境。对于许许多多通过读书求学、最终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农村孩子来说,他们自然会选择在城市生活。但由于没有家庭的原始积累可以依傍,他们在城里注定得过着充满艰辛和困顿的底层生活,他们能很自然地感受到“二等公民”的况味。

城市化本来就是农民的转移转化,或谓近年来中央一再申明的“人的城市化”,但上述这些人的困境,并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很好地解决。少数佼佼者,因个人奋斗成功脱颖而出,那自然是有的,但说明不了任何问题。公共政策是不能依靠少数人的“例外”来加以制定的。

另外的办法有没有呢?当然是有的。就像上个世纪末,中国的城里人住房高度紧张,结婚一般先得住宿舍,还总有“三代同堂”“四世同堂”的。然而实行城市住房制度改革不过十多年,房子竟然多得需要“去库存”,一家几套自不必说,就连父母和成年的孩子,也都已经分开住了。家中的资产,也因房地产的轮番涨价,而成了所谓的十万、百万甚至千万元户。

这里有什么高深莫测的学问吗?似乎没有的,无非是一句“活人不能让尿给憋死了”的大实话。盖房的地原本就是有的,需要房子的人也是有的;住房原本是紧缺的,住房也是不难造的。无非是你让不让人使用所谓“国有”的城市土地,造出和住进“私有”的商品住宅。原本这也不行、那也不准的,但思想一解放,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法律法规一出台,起码在这70年的漫长岁月里,可以让你这么做了。这一让不打紧,结果就像“芝麻开门”一样,房子来了,资产也来了;没有价值的土地变成了天价商品,城市硬是靠着“卖地的收入”,建设得花团锦簇、流光溢彩。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美轮美奂,说得难听一点,不过就是因为给了人们一个“尿尿的权力”:让老百姓的住房需求,变成了触动房地产业大发展的“压力”;让老百姓通过购买或投资房地产,拉动了房地产投资,从而使老百姓的生活和城市的建设,得到了一个互利共赢、各得其所的“出口”。

“尿尿”的需求总是有的,光堵不疏不是要把人活活“憋死”吗?

现在的农村宅基地及相应的农房政策,其实就是这么一个“活人让尿憋死”的政策。

我的说法太土、太粗,上不了台面,也登不得“大雅之堂”。像刘先生这样的委婉表达,就比较正宗和到位了:“当地的农民在讨论,如果农民的房子可以卖的话,收益就不仅仅是办旅游那点收入,当地的地价就起来了,农民的集体用地、宅基地价格可能就不止翻一番两番了。农民土地值钱了以后,有些人可以把这个房子卖掉,手头就有钱了,就可以进城买房了,促进城里房地产去库存。这是理论和政策上非常实际的问题。”

中国经济的走稳向好,要看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看要素市场的改革;而要素市场改革,则要看农村建设用地制度的改革。由此看来,“兹事体大”,不禁又想到题头的那句话:刘先生“要是在‘任上’说这番话该有多好!”

2016年9月17日成稿

◆背景文章◆

刘世锦:农民自由卖地能救房市

最近我到一个地方去看了农村搞的旅游景点,种花、餐饮、住宿搞得很好,周边几个村子一块合办这么一个项目,外来投资者资金进来,把周边的农村改造绿化了,非常漂亮。来了很多外地人,包括一些北京的游客,看了以后都很羡慕,我们要在这个地方要买一个房子多好啊,山青水秀、空气新鲜,离机场20多公里。可以吗?不可以。当地的农民在讨论,如果农民的房子可以卖的话,收益就不仅仅是办旅游那点收入,当地的地价就起来了,农民的集体用地、宅基地价格可能就不止翻一番两番了。农民土地值钱了以后,有些人可以把这个房子卖掉,手头就有钱了,就可以进城买房了,促进城里房地产去库存。这是理论和政策上非常实际的问题。怎么真正保护农民利益?有些人说农民的集体用地、宅基地不能动,动了以后,比如房子卖了,没有一个立身之处,万一把卖了的钱花了,这些人怎么办,社会不就不稳定了吗?这种人不仅农村里面有,城市里面也有,这些人的比重到底有多大?可能只有1%。这种人应该采取别的办法,比如社会保障以及其它配套政策来解决问题。农民是会算帐的,对自己的财产怎么用、收入怎么用是会谋划的。一定不要低估农民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农民这些土地资源,无论是集体建设用地还是宅基地,只有通过交易、流转以后,它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如果不允许它流转交易,你要保护农民利益,农民利益是多少你都搞不清楚,谈何保护?

中国现在正在成长起来的一些大的城市带、城市群,城乡之间人员、资金、土地、技术、信息双向交流,特别在一些城乡结合部,在这个范围之内相当多的农村地区,发展潜力还很大,但是我们现在的土地制度、人员流动制度等限制了资源的双向交流,很多增长潜力牵制住了,其中包括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的潜力。打破这些限制,把增长潜力释放出来,这才是真正的供给侧改革。

(来源:搜狐财经,有删节)

猜你喜欢

宅基地房子农民
县级宅基地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审批宅基地要一户一宅
饸饹面“贷”富农民
一起离奇的宅基地纠纷
当“房子”爱上卖萌耍宝以后
一百分等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