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宏观健康学

2016-12-30范振英原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所研究员国务院特贴专家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6年2期
关键词:宏观活力疾病

范振英 原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所研究员、国务院特贴专家

宏观健康学

范振英 原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所研究员、国务院特贴专家

本文提出了基于健康新定义、以增活力和治病为参变量的宏观健康学,阐述了其必要性。分析了两个参变量的内含、特点、作用,它们的投入、效益和规律。指出政府应是实施宏观健康学的主导者,并注意不要被某些医药界的利益集团绑架。我国是开创宏观健康学新时代最有优势的国家。

健康新定义;宏观健康学;身体活力

1 引言

健康是人人关心、国家重视、巨额投入的大事业。健康状况因人而异,影响因素错综复杂。不研究增进健康的具体方法,而是讨论影响人群整体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它们的作用、相互关系和规律,以及政府的作用等问题,本文称为宏观健康学。

研究宏观健康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健康的含意或定义。笔者认为这里的健康、或者称健康状态,必须含盖所有人,而且是可以变化的(目的是要提高健康水平),否则就没有讨论的意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1978年的健康定义是: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1](1989年又增加了道德健康)。仔细分析可知,它没有超出健康就是没有病的范畴。它定义的健康实际上是现实中几乎不存在的一种身体的理想状态。它不能含盖所有人,也不能变化。无法用于讨论宏观健康问题。

本文所讨论的宏观健康学是基于笔者提出的健康新定义[2]:它立足人的宏观整体、重视现代医学、含有中医理念。其核心内容是:健康是在不同健康活力和伤害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人呈现出的各种状态的统称。

其特点是:每个人都有健康状态,因此它含盖所有人。它包含从好到差(或差到好)许许多多的状态。由于健康活力和伤害因素都是在不断变化,所以健康是可以变化的。这在逻辑上为讨论宏观健康学、科学养生、健康管理、提出健康模式、中医治未病等提供了理论基础。还可以把健康分成若干级,便于统计、评价、比较、分析、制定健康发展规划等。

2 宏观健康学的参变量

能引起健康状态变化的因素很多,主要因素可分为两类,这里称为两个参变数。

2.1 增活力

身体活力主要是指身体的机能(体力、精力、思维和判断力、生命力、精气神)和抵御疾病的能力(免疫力)。它是身体状况的重要表现,是可以变化的。不过我们总是想方设法使其提高,所以这里把增加人体活力简称“增活力”作为一个变参量。

增活力的主要内含是指人民群众通过坚持体育锻炼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科学养生、减少环境和体内不良因素对身体的伤害、做好健康管理和自我健康管理、积极预防生病,保持良好心态等,主动地增加身体活力。但治疗疾病和专业的竞技体育不包括在内。

增活力的特点是:它是基础、很重要,是提高健康水平和创造更多财富的最重要条件之一。身体活力会受到自然和社会环境、自身因素影响。因此,增活力要认真分析主客观条件,学习相关的科学知识,选择适合不同个体的方法和数量。增活力可以长期、甚至终身受益。只要选的方法正确、数量适合,副作用较少。其基本特征是主要靠人民群众自己主动去做。适用于所有人,特别是没有明显疾病的正常人。缺点是显效慢,针对性差。特别是对于一些急性疾病或意外伤害,它几乎无能为力。

2.2 治病

疾病是影响人们健康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疾病治疗是减少疾病伤害的最主要方法,把它作为宏观健康学的一个参变量,简称“治病”

它主要是通过药物、手术、手法、器械、物理能量、分子生物学或基因方法,以及心理干预等作用于人体,达到治愈或缓解疾病的目的。

其特点是:针对性强,主要是针对出现的疾病及其症状。效果明显且见效快(当然也有无效的),甚至药到病除。

适用人群是有明显疾病(包括用现代技术检查出有明显病变)的人。其基本特点是对病人进行人为地进行干预。对患者来说,是被动的。

但副作用较大,现在的临床疾病中,医源性药源性疾病占有相当比例(有文章说约30%)。有些后果还很严重。例如,网络文章说美国2008年仅因为过量使用止痛药就有约1.5万人死亡,接近1999年的4倍。曾有文章说,我国儿童耳聋患者30%是使用抗生素所致。

2.3两者的关系和作用

增活力能减少生病,避免一部分病痛,即起到部分与治病等效或更好的结果。

治疗对增活力的作用可以从多方面分析:对治好或缓解了病症的人,他们的活力肯定是提高了。不过得益的只是少部分人,作用有限。而现实中的过度治疗、过度检查、医源性疾病等还会对部分病人造成伤害。多开药、用贵药、医疗中的大量浪费,增加了国家和人民的负担,有可能导致投入增活力的人力物力减少,对增活力产生负面影响。

3 成本和效益(投入产出比)

作为民众的健康这个大事业,它含盖所有人,涉及国家核心竞争力,是政府很关心的问题。它的投入巨大,当然应该考虑效益。但是健康事业又有其特殊性,不能像一般企业那样完全把效益作为追求目标,因为人的生命很宝贵,有时甚至需要不计成本进行抢救。这里的分析主要是从经济角度,仅供参考。

3.1 增活力的投资和效益

增活力的成本或投入,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必须的成本,如从妈妈身体吸收营养长成胎儿,每天要吃饭等。第二部分是刻意为增活力的成本,如学习有关的理论和知识、进行体育锻炼所用的条件和时间、争取合理膳食和营养均衡、建立并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和养生、进行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等方面的费用。作为一个事业来讲,还应包括政府的组织领导,相关的科研、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等方面的费用。在下面的讨论中,增活力的成本仅指这第二部分。

它的收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民众免疫力的增强,减少了生病,就能节约医药费、陪护费、营养费等,甚至可以少建一些医院。由于民众的身体机能增强了,可以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产生巨大的间接收益。

由于增活力的主要运作模式是给民众讲清道理、教给方法、创造条件,让他们自己去做。因此与治病相比,成本相对较小,但作用广泛,有效时效长。比如培养出的专业人才,可以为许多人服务很长时间,置备的活动场地和器材等条件,能让很多人较长时间使用。另外,给一个人讲清道理、教会怎么做以后,这个人可以不收取任何费用,就把同样的道理和方法教给了他的家人或朋友。也就是说,其投入和产出比可能成指数关系,使效益非常高。

3.2 治病的投资和效益

在现在的运行模式下,它的成本(投入)特点是数额巨大、浪费严重、效益不高、增长很快。

我国2015年卫生总费用约占GDP的5.72%,为3.9万亿元。以1991年的人均医疗费为准,2015年增长了约50倍,2020年将约为100倍。以“医疗机构不合理业务收入”作为医疗机构相关指标,并把1991年设为0,则2015年达到约2699亿元,2020年为6909亿元,说明浪费行为存在,且日益严重[3]。

美国医疗开支巨大,年支出已经超过2万亿美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到2040年可能涨至34%。庞大的补助让政府不堪重负,这对联邦预算来说是一个定时炸弹[4]。我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问题更难解决。

即使不考虑治疗带来的负面效果,在治病上的效益(投入和产出比)最多是正比关系,或者说是线性关系,不会出现指数曲线的高效益。

4 提出宏观健康学

两个参变量的重要性要历史性地分析。在生产力水平低时,广大民众必需竭尽全力求生存,没有时间和条件去刻意追求增活力。而且增活力的理论和方法少,也不容易学到。因此生了病得到医生的治疗就成了保持健康的基本手段,因此治病很重要,增活力不被重视。

但是现在,我国人民生活达到小康,都很关注健康。生产力大大提高,有很多时间去做增活力的事情。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提供有关的理论和方法。各种传媒、特别是互联网方便了人们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人民群众有了渴望增活力的愿望。若能想方设法发挥他们无穷无尽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增活力的效果很可能比想象的还要大很多,决不应该再轻视它。

因此,有必要用革命性的创新理念,提出宏观健康学,并深入研究其规律。

在一个企业、在生物界、在解决两地之间的运输等事物中,都要恰当处理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问题[5]。以两地运输为例,修路或拓宽道路可看作是固定成本。路修的宽,固定成本高,交通堵塞的可能性就小。

买车搞运输,可以看作是可变成本。在运输量大增的情况下若不去拓宽道路,都去买车跑运输,必然车辆拥挤、车速缓慢、效率低下、浪费严重、事故频发。因此,适当增加固定投资来拓宽道路,可以大大减少单位货物的运输成本,提高总体效益。当然路修的太宽,路上空空荡荡也是浪费。

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也是影响事物的寿命或期限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高固定成本的系统更稳定,不确定性少,寿命较长。

宏观健康学中的增活力和治病之间,基本类似于上述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关系。两者都不能偏废。而现在的情况是“治病”独大,不适合现在的客观情况。

5 政府的作用

涉及国家的宏观问题,政府应该起主导作用。

5.1 政府的独立监管能力

医药界的利益集团绑架政府,则主要是另一种方式:他们很少讲人是高级生命体,有修复、再生能力,更有一套完备而强大的免疫系统,这才是保持健康的基本条件。而是宣传只要身体有一点异常,如轻微的或感冒,也要赶快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在药品广告和说明中,大谈疗效,而对其副作用说的很少甚至不说。给人感觉是到医院检查、治疗,是健康和延寿的唯一途径。

有人称“现代医院是一个按照‘权利-知识’模式建构的空间,医者对患者的强势地位是无庸置疑的”[6]。药品价格是药厂老板说了算,即使政府命令某些药品降价,药厂马上停产(老百姓称为见光死),你还得用他们的高价药(有的只是改头换面)。检查和治疗方法是医生说了算,而且是用贵的,如过去的打针现在几乎全被输液代替了。而且确有过度检查和过度治疗。甚至连“医疗机构不合理业务收入”这一对患者毫无作用的费用,患者也没有一点发言权。

人们都非常珍爱自己的生命,在这些利益集团有意无意的诱导、胁迫下,民众必然会花费巨额的、自己承担不起的医药费,老百姓再以“政府不能不管我们的死活”的方式向政府使压,政府也肯定是“非常关爱自己的臣民”,去承担大部分、甚至全部医药费。结果就是政府不得不向这些利益集团多送钱,而且数额巨大。即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被绑架。

5.2 我国在开创宏观健康新时代具备比较优势

我国有真正代表人民利益、大力推进创新的党和政府,在必要时可以进行顶层设计,从而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大效果。中华文化中的养生、天人合一、整体观等,都与增活力有内在联系,并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我国现在是未富先老,确有必要在健康事业上弯道超车,解决好既保证人民健康、又能使健康费用保持在一个合理范围的现实问题。

[1]世界卫生组织.阿拉木图宣言〔E〕.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1978.

[2]范振英.健康新定义的提出[J].医学争鸣,2014,5(3):9-12.

[3]周凯,王烨捷.我国人均医疗费用增长率远超GDP.中国青年报,2015年04月09日06版.

[4]奥巴马全力为民 重新部署美国医疗制度.北京青年报,2009年6月18日

[5]陈京.生产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科学网,2015年12月27日.

[6]谢蜀生.医患关系中的“权力-知识”模式.科学网,2016年1月13日.

猜你喜欢

宏观活力疾病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活力
宏观与政策
宏观
改制增添活力
收回编制 激发活力
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