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共同富裕理论的研究——内涵研究的三重视阈和路径主张的四大理念

2016-12-30朱希明

市场周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共富视阈共同富裕

朱希明

论共同富裕理论的研究——内涵研究的三重视阈和路径主张的四大理念

朱希明

共同富裕是一个包含科学内涵的理论体系。它是个老问题,又是个新问题。共享发展的目的便是共同富裕。学界对其内涵的研究主要包含三重视阈,即发展生产力与优化生产关系的二维融合视阈,要素构成体现的特点集成视阈,理论观照现实的方法规范视阈。学界对其实现路径的主张上存在四种广泛认同的理念,即以先带后,保持适度张力的理念、共建共享,实现包容增长的理念、重视公有,促进公私共进的理念、调节增效,加强分配改革的理念。

共同富裕;理论内涵;共享发展;实现路径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核心内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共享发展的目的便是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虽然内容简约,但是内涵博大。关于“共同富裕”的内涵研究,学界多方开拓,日益使之丰富,且渐趋完善。对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研究尽管具有多重维度和不同层次,但概括来讲,主要是从三重视阈展开的。关于其实现路径的研究从理论层面上讲,影响最为广泛的主要有四大理念。

一、共同富裕科学内涵研究的三重视阈

(一)发展生产力与优化生产关系的二维融合视阈

“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因为,共同富裕不仅关注创造社会财富的效率问题,也关注分配社会财富的公平问题,是“做大蛋糕”和“切好蛋糕”的有机统一,亦即发展生产力与优化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组成,是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在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中,“共同”的内涵是共建和共享,旨趣是共赢。通过全民、全面地共建和全民、全面地共享实现全民、全面的共赢乃是共同富裕之“共同”的要义所在。其反映的是社会成员对社会财富的创造方式和占有方式,即社会财富由全体劳动者共同创造,共同享有,这恰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性质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富裕”的内涵是物质和精神的全面丰富,物质财富的充分涌流和精神生活的充实提高是共同富裕之“富裕”的应有之义,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丰富的精神财富亦是其必然要求。区别于资本主义无法克服两极分化的顽疾,社会主义制度应该而且能够避免出现占据主导地位的两极分化,应该而且能够最终消除两极分化,就是缘于共同富裕目标指导下的体制保障和制度设计。因此,共同富裕体现了发展生产力要求与优化生产关系要求的二维融合,兼顾了保障效率与注重公平的有机互促,赢得了社会主义相较于资本主义的优势。

(二)要素构成体现的特点集成视阈

共同富裕的内涵还可以从共同富裕的一些构成要素上进行分别阐述,加以集成而来。共同富裕从致富的主体上讲,“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是少数人或某一个阶层的富裕”。从这个角度讲,它根本地反对少数人富,多数人穷的两极分化。共同富裕从致富内容上讲,“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物质生活是共同富裕的基本内容,但是只求经济发展,社会如果不能协调发展,“风气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从这个角度讲,精神富裕应当是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富裕从时间的维度上讲,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历史进程,是鼓励部分先富到促进整体共富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讲,共同富裕的过程有先有后,程度有高有低,不可能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从共同富裕的致富途径上讲,是“先富带后富”、“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所以共同富裕在其分析上的分割处理,有利于在其理解上的联系综合。

(三)理论观照现实的方法规范视阈

共同富裕并不单是一个反映性的描述性理论,而且是一个导向性的规范性理论,蕴含了丰富的规范理念。“共同富裕并不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细枝末节上的描述,而是对社会主义公平和理想的一种形象概括。”共同富裕也不是一种遥远凝固的理想标准,而是一种动态的理想追求和现实的运动过程。作为理想性追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美好前景,是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其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社会成员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现实性要求,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要体现理想对现实的“目标指引”和理论对实践的“问题导向”。共同富裕是“先富”“共富”“消除两极分化”“科学发展”和“共享发展”的有机统一,内在的包含着丰富的方法论。“先富”要求承认差距,激发活力,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共富”作为分配原则指导分配,要求缩小贫富差距,防止贫富悬殊。“消除两极分化”必然强调公有制的主体保障地位,进而要求加强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规范引导,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缓解社会矛盾。“科学发展”不单要求发展生产力,而且要求可持续的发展生产力。“共享发展”要求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几个方面有机结合,才能构成共同富裕的综合内涵。

二、共同富裕实现路径主张的四大理念

(一)以先带后,保持适度张力的理念

“以先带后,保持适度张力”就是要形成一个包含合理的多样性差异而又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形态结构,从而将“先富”与“共富”统一于生产力的发展之中。在发展机制上承认差异,以激发活力,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认为“先富”是“共富”的必经阶段,没有“先富”就不能实现“共富”,共富是先富的灵魂和最终归宿。“先富是手段,共富是目的,先富是部分,共富是整体”。“先富”是打破平均主义分配思维和发展生产力的突破口,能够带动和促进有先有后的“共富”。在协调机制上防止“杀富济贫”和“吃大锅饭”。在保障调节机制上,规范和保障诚实合法的“先富”,调节和控制贫富差距,以确保“先富”不会脱离共富的轨道。

(二)共建共享,实现包容增长的理念

共享必然要求共建,共建才能共享,共建共享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共建共享,实现包容增长”的主题是增长,基础是共建,核心是共享,关键是包容。习近平指出,“我们的共建是全民的共建,也是全面的共建;我们的共享是全民共享,也是全面共享”。实现共同富裕,就要逐步消除贫困,但消除贫困问题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经济的增长,尽管经济的增长是消除贫困的物质基础。因为,庞大的、被边缘化的、处于机会弱势地位的贫困群体,面临的权利贫困和社会排斥更是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障碍。因此实现使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所有群体均能参与共建、并由此合理共享社会经济增长的成果,使富者愈来愈富,贫者脱贫致富,这就是包容性增长。

(三)重视公有,促进公私共进的理念

“在经济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不能单纯地强调民营经济中的先富效应,更要重视公有经济中的共富机制”。公有制经济是共同富裕的经济保证,要确保共同富裕的方向坚定不移,就需要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坚定不移。在保证方向的前提下,促进公私经济共同向前发展。共同富裕当下面临贫富差距过于悬殊的现实问题,其产生的根源在于所有制结构的公降私升和财产关系上的化公为私。因此,重视并改变贫富悬殊问题应当做大、做强、做优公有经济,改变劳资关系中的资本收益过高而劳动收益偏低的局面。虽然私有制经济基础上用公共财政再分配的方式,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和规范私有经济加速发展有利于现阶段生产力水平下各种要素充分发挥效用。

(四)调节增效,加强分配改革的理念

“限高、扩中、提低”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调节追求的主要目标和采取的主要措施。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日益被按资本分配所侵蚀。初次分配中劳动与资本收益失衡的局面仍然日益严峻,没有很好地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而初次分配对国民分配结构的影响却远大于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因此应当加强分配领域改革,把重点放在初次分配上。过去我们把分配领域的改革重心放在再分配领域,过于专注于发挥政府的再分配职能,而忽视了分配领域的源头—初次分配。所以要进一步完善保护合法的劳动和非劳动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保障最低收入的体制机制,建立切实有效的分配制度,形成充满活力的分配格局,有力促进共同富裕。

三、结语

邓小平鉴于“平均主义”道路走向共同富裕行不通的经验教训,原则性的提出走有先有后的波浪式的共同富裕道路。作为导向性、规范性的原则,共同富裕是清晰的、明确的。然而作为现实实践的具体路径,共同富裕正在被理论和实践双重校正。就像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具有双重性一样,实践对理论的修正同样具有二重性。因为历史的亦即必然是具有时代局限性的活动,有可能为了策略选择的需要而牺牲理论本身的纯正性,从而历史的局限性被不可避免地积淀在理论本身之中。共同富裕理论思想是从目标性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中生长出来的。正是因此,学界在对其研究过程中存在惯性的路径依赖,一切从逻辑出发,而不是从事实出发。在对共同富裕理论思想的研究上,频频出现不经学理论证的、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主义的文字游戏。这样要么就是把共同富裕理论思想混同于社会上可有可无的思想观念,要么就是将有关共同富裕的研究,停留在宣传性、注释性的浅层层面难以深化。造成理论滞后于实践,理论变成了纯粹对已有实践的解释论证,丧失了理论对实践的先进指导作用。其次,共同富裕包含物质和精神的全面富裕,但是目前学界对共同富裕思想的研究依然停留在物质层面。理论研究的碎片化,使得共同富裕理论组成部分之间呈现衔接缝隙,难以形成清晰的理论谱系。内涵研究片面追求高大全,导致“共同富裕”的泛化,把本来并不复杂的社会主义本质的涵义弄得令人越来越糊涂,而路径研究则不适宜、不同步。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4.

[3]李娟.全面把握共同富裕的内涵[J].理论探索,2007,(04).

[4]侯惠勤.论共同富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01).

[5]龚云.论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01).

[6]习近平.落实共享发展是一门大学问,人民网(http://politics. people.com.cn/n1/2016/0514/c1001-28350873.html).

[7]程恩富,刘伟.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论解读与实践剖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06).

朱希明,男,山东临沂人,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F120.2

A

1008-4428(2016)08-124-02

猜你喜欢

共富视阈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的中国模式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一图读懂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建设
拱墅区大关街道:“同心共富四会联盟”成立
凝聚共富力量 谱写发展新篇
杭州市全力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乡村振兴样板产业共富硕果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漂泊叙事视阈下评述《花样年华》的艺术特色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