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管理模式的路径探索
2016-12-30杜宇
杜宇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商学院,武汉 430074)
民办高校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管理模式的路径探索
杜宇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商学院,武汉 430074)
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推进作用,能否在民办高校建立学业导师制,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真正实现学业指导与成长指导同步的一体化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是民办教育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探讨分析民办高校开展学业导师制的意义及指导内容的基础上,以商科专业本科生为个案,探索实施民办高校学业导师制的路径。
民办高校;学业导师制;路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民办高校须不断加强教学管理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学校竞争中稳步前行。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中明确指出“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导师制,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的服务”。在民办高校建立和推行学业导师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关键职能在于“导”,因此,要构建其运行模式,要理清学业导师“导学”的意义、“导师”的工作职责、指导方式以及制度保障。本文旨在明确民办高校推行学业导师制的意义,探讨导师指导内容、积极推进民办高校实行学业导师制的路径和策略。
1 民办高校开展学业导师制的意义
1.1构建学业导师制是民办高校学生学习现状的需要
民办高校学生有着独特的特点,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好,自尊心较强,但独立性较差,文化基础薄弱、缺乏自信心、学习兴趣不浓厚、自我求知欲望有待提高、考试作弊现象时有发生等现状。部分大一新生因未能及时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学生对于自己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还是比较迷茫。个别大学生因自制力较差、学习方法不当,未做好学业规划,到毕业前未能按要求修完规定的学分。以某校商学院近几年资料显示,延长学制、结业或者肄业的学生中,大部分因没有明确的学业规划目标,而不能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学习时间等,导致在学分制环境下,未能修完学校所规定的学分。
商学院从2009级学生开始,每个班级设立一名班主任,班主任负责大学四年学生学业和生活指导,辅导员与班长任相互配合,但如何弥补辅导员对学生专业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不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教学导学育人效果,还需不断探索。
1.2构建学业指导制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的需要
随着学分制和选课制的实行,导师制在培养创新人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的本科院校中普遍推行了学业导师制,并先后均建立起了专门的机构、如学业指导中心、学业导师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但民办高校受资源及师生比例的限制,少有专门的学业指导工作机构,使得学业导师制处于忽视的境地。构建学业导师制,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大学生学业发展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既可以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帮扶,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又可以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指导,有助于细化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形成个性化培养模式。
2 理清学业导师制指导内容,细化导师职责
因教育资源的日益丰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已不再局限与课本内容,但学业导师指导的内容应包涵以下几个方面。
2.1关注学生思想动态、重视思想引导
通过导师制工作的实施,帮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使学业导师真正成为学生的人生导航、学业保证、行为规范和生活领路人。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主动与学生交心交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态.提高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
2.2开展专业教育,帮助学生培养专业兴趣,稳固专业思想
学业导师积极与辅导员配合,对学生的选课、专业教育、课程答疑、学习方法改进、国际化视野拓展等方面给予学生全面的指导和帮扶。通过给学生详细解释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最新发展现状;引导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增强专业学习的信心。督促学生对学习计划的执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针对专业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做好专业学习监督辅导;指导学生选课、科学安排学习进度,根据专业最新的发展情况,帮助学生及时完善符合自身特点的专业知识体系。
2.3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引导学生个性发展、自主发展
依据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综合考量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帮助学生确立出国留学、考研、就业或创业的发展目标。同时学业导师可发挥自身专业背景、社会阅历和人脉关系等方面的优势,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当前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现况。在高年级时期,可以引荐优秀学生参加校外实习、或进入自己的科研团队,以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增强其对职业发展的信心,提升个人管理、人际交往、信息处理、基本技能等就业能力,增强职业发展信心。
2.4开展学业辅导,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果
大学的学习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学业导师应帮助学生适应自主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夯实学生专业基础,指导学生从“训练性”学习方式转变为创新型、自主“研究性”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自身专业的热情,提升学习效果。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5挖掘学生个性特长,引导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校的人才培养要立足于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结合民办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学业导师,全面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专业实践、引导学生参加教师课题、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发表论文等和写作创新性的毕业论文、指导学生申报校级和校外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完善激励机制和做好毕业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调查访问等,引导大学生自我创新,激励创新思维、创新方法与创新实验,对于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就业竞争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导师可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学科竞赛、科研项目为抓手,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3 民办高校试行学业导师制的路径探索
作为民办高校商科专业的教学管理人员,笔者重点探索多角色教师培养机制下的导学模式、指导方式及制度建设等方面,探索推行学业导师制的路径。
3.1建立辅导员、教务员、专业老师、班主任四位一体联动模式
针对民办高校本科生教育的特点,专业教师主抓学生的课程教学、实习指导和毕业论文指导等事宜,基本上校外居住,上课来,下课走,与学生交流的机会较少。在辅导员与班主任制度之外,将专业教师编入管理学生和指导学生专业学习的队伍之中,构建协作育人平台,增强学生与教师在课外的沟通交流,实现导师指导与学生工作的同步进行,补充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作为服务师生、师生沟通桥梁的教学秘书,熟知学生学业修读信息,对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学习成绩、学籍管理等信息,能及时反馈给辅导员、班主任和学业导师,高效的服务学生。针对三本院校学生学习特点,建立辅导员、教学秘书、专业老师、班主任四位一体联动机制,群策群力,使个性化指导与学生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
3.2丰富学业导师指导方式,拓展指导渠道
学业导师的指导形式多样,秉承因材施教工作理念,根据学院专业特点、教师人数和学生规模,采取“集中”和“分类”指导相结合,有针对性的实施启发式的教育,突出个性化教育的特色。如通过深入学生宿舍座谈、随班听课、举办茶话会、学术讲座、名师讲台、网络在线交流、“一对一”个体辅导等形式创造与学生积极互动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搭建起与学生全方位、全时段的沟通平台。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学业导师可开展“创办一个企业”活动,引导学生学中做、做中学,懂得企业是如何创办的以及企业是如何经营管理的;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如外贸从业能力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营销决策竞赛等,给予方法引导,培养其创新热情,提升其创新能力。同时,需加强分类指导,分类梳理学生遇到的专业学习类、职业发展类、生活感情类等问题,尽可能对学生考研类、转专业类学业困惑,结合学生自身情况进行差异化指导。
3.3深入加强学业导师队伍建设
学业导师资源丰富是民办高校学业指导系统成功运行的重要因素。规范化、制度化的学业指导教师队伍可以保障更好更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学业指导教育。而要激活学业导师资源,加强学业指导队伍建设,可成立学院导师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本科教学工作、学生工作的院领导任副组长,系主任、辅导员和教师代表任成员。开发并组建包括校领导、从事行政工作的院系领导、教学管理人员、学生管理人员、任课教师、辅导员等群体的兼职结合的校内导师队伍,学业导师团队内部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主题交流、案例分析等活动,了解导师工作开展情况,促进导师团队整体教学、指导、咨询水平的提升。同时,可将已毕业的优秀校友,校企合作单位负责人纳入到导师队伍,通过组织就业、创新创业交流讲座、朋辈指导、走访企业等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指导活动。
3.4建立健全监督与激励制度
落实实施学业导师制,学院要拥有一套对学业导师工作的监督、评价与考核激励制度,形成长效运行机制,保障其工作有序实施。调动广大教师积极主动承当学业导师,必须制订出让广大教师主动积极承当导师的可行性制度。要建设合理科学的包含导师的聘任、职责、待遇和考核等在内的本科生导师管理办法,形成正确的工作导向。建立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机制,使评价内容、方法多元化。如,建立领导、教师、学生三级评价体系,每学年末,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从领导评议、导师自评和互评、学生评议等方面对学业导师的工作进行年终考核,可采用座谈、打分等形式,经加权汇总得出考核并分数,将此分数作为评优、评职称、职务晋升等的重要依据。此外,还应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首先,认可学业导师的辛苦付出,核定其导师工作量;学业导师指导的学生在学术、科研、学科竞赛等方面取得成绩作为量化考核的标准,也应当给予导师一定的奖励,激发导师的工作热情;其次,开展校、院的优秀学业导师评选,形成“比、学、赶、帮”的良好工作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本科生学业导师制顺利、有效地实施,达到培养个性化、创新性人才的目的。
民办高校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是一种新的教育管理模式,是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探索民办高校学业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其实施路径,需在教育管理实践中不断推行和完善,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靖.论民办高校的导师制教学管理模式[J].人力资源管理,2014(2).
[2]周青,汪杰峰,胡佳.本科生导师制评价模式创新——基于宁波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探索[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4(4).
[3]任文芳,王宏,李春华.高校学业导师实践育人的探索[J].成功:教育版,2013(4).
[4]王伶俐.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思想基础及其实现路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1).
[5]杜智萍.学院发展与牛津大学导师制的形成[J].教育评论,2012(1).
10.3969/j.issn.1673-0194.2016.11.147
G420
A
1673-0194(2016)11-0246-03
2016-03-29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507)。
杜宇(1982-),女,湖北武汉人,硕士,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学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