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自我中心范围理论的存在性及可能性(续)
2016-12-30黄晞谋
◎黄晞谋
讨论自我中心范围理论的存在性及可能性(续)
◎黄晞谋
在这里我想先提出一点,这一点并无对前人的不敬之意,仅从学术角度进行考虑——“如果所有的心理学理论都是人类在为自己的行为辩护的话,我们又应该从什么角度进行心理学研究呢?”比如皮亚杰提出的婴儿时期的“去自我中心”,难道成长后的我们就不以自我为中心认识世界并进行活动吗?基于这个概念,我提出了自我中心范围理论。
行为层与意识层
在自我中心范围理论的研究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个问题:所谓的自我中心范围,究竟是处于物质层面,还是属于精神层面?
关于这点,答案是:两者皆有。
在解释之前,先跟大家探讨一个哲学方面的问题:“是先有电脑,还是先有对电脑的认识?”毫无疑问的,要首先在精神层面上对电脑有一定程度的认知,才可以在物质层面上制造,购买,或者对电脑进行一系列的行为。
而这,就是自我中心范围的意识层与行为层的关系。
首先,如上文所述,意识层的扩张决定了行为层的扩张。所以首先在范围大小方面,自我中心范围的意识层是大于并包含了其行为层。由于意识层扩张的方向决定了行为层扩张的方向,而意识层主要是由主观意识所主导,所以也可以说,主观意识决定了自我中心范围的扩张(即自我中心范围的主观性扩张。)
意识层的扩张随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同步扩张,而行为层是主要由意识层主导,在小于意识层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与皮亚杰
在皮亚杰对“自我中心”的描述中,认为儿童大约在出生之后18个月的时候,会发生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这场革命由他看来是一种普遍的“去自我中心”的过程,但就自我中心范围理论来说,这段一直到学龄期开始才逐渐完成的过程,就是自我中心范围开始懵懂并扩张的过程。
而关于这个过程,请大家展开适度的想象:婴儿的意识由完全自我中心的一枚“生鸡蛋”,在婴儿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剥壳扩散,直到形成一张与他世界观同步并仍在不断扩张的“摊鸡蛋”。这段想象能够很生动地表现自我中心范围扩张的方式及特点。
而马斯洛的观点也有所提及:“做人,在生而为人意义上的做人,同时也必须在成长为人的意义上进行界定。在这个意义上,一个婴儿只不过是一个潜在的人,它必须在社会,文化,家庭中成长为人。”
这段话的意义对于自我中心范围理论的研究,意义同样重大。一个婴儿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对于生命我们还是拥有最基本的尊重),却不能被称作“一个个体的人”。其中的区别就在于社会文化以及家庭的教育,换个角度说,即是自我中心范围的扩张使得婴儿受到教育,从而成为一个“成长的人”。
与弗洛伊德
借鉴弗洛伊德的理论来研究自我中心范围理论,实际上是十分有趣而简单的。无论是精神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亦或是性本能理论,都可以简单地归纳为:由自我中心出发。其中的本我自我超我也好,意识前意识潜意识的意识层次也好,我们都可以暂且简单地将其归纳为由自我中心出发。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弗洛伊德的巨著《梦的解析》,在该著作中弗洛伊德提到了一点:梦是愿望的达成。弗洛伊德通过详尽的分析解释了这一理论,在这里便不多作赘述。
但是,为什么梦是愿望的达成呢?
由自我中心范围理论来看,梦是围绕着个人个体而展开,甚至可以说,人处于梦境之中的状态,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虽然可能会受到意识层道德观价值观等自我中心范围内的影响,但就梦境由个人构成这一点上看,梦境是完完全全由个人出发个人构成没错。所以,个人会完全按照个人欲望从自我出发构造梦境,所以有“梦是愿望的达成”一说。
用自我中心范围理论解释梦境是可行的,那么,梦境与现实的区别又在何处呢?
虽然现实生活可能会复杂许多,而且有很多外来因素干扰,但归根结底,现实中的人们也是为了“愿望的达成”而开展行动。总的来说,梦境与现实的区别就在于客观环境的干扰(有完全自我中心和自我中心范围扩张的区别),但就现实生活中人类的行为来看,依旧是以自我为中心出发,在自我中心范围的行为层内开展活动。
而弗洛伊德的理论更适合进行自我中心范围意识层的研究,举个例子,精神层次理论就能很好的阐述自我中心范围意识层的主动与被动型扩张,而由性本能观点出发,也能很好的说明自我中心范围的扩张方向,在这里就不多赘述。
与马斯洛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书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借鉴马斯洛的理论,来研究自我中心范围的行为层,是大有帮助的。
自我中心的淡化
不得不提到的是,在自我中心范围开始扩张后,自我中心与自我中心范围的界限开始模糊。举个例子的话,就像是一颗小沙丘变化成了一个小沙堆。虽然越靠近中心,获得的自我满足,达成的自我目的就会越高,但就实际意义上讲,此时的自我中心已经被淡化分散,随着对世界的认识,即三观的扩张而扩张,于是只剩下自我中心范围,即广义上的自我中心。可以说,因为自婴儿时期就开始扩散,所以不存在自我中心与自我中心范围的界限,两者指代的是同一物件。
不均匀的披萨
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的话,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就像是一张不均匀的披萨:最底层的生理需要就像是为了填饱肚子,披萨最下面的那张饼;而安全需要就像是为了保证安全,披萨饼就必须得加热到安全范围一样;而其余的社会需要与自尊需要等就像是披萨上的各种配料,整个披萨呈一个金字塔形状。就自我中心范围理论而言,就相当于自我中心范围的行为层,越靠近中心,吃到的披萨量也更足,达成的自我目的,获得的自我满足也就更多。
而相应的个体处于这样一块金字塔形状的自我中心范围的行为层中,随着对一件事物或一种行为的重要度,兴趣和活动次数的增加,该事物就会越来越靠近行为层的自我中心。
所以说,自我中心范围的意识层与行为层是相对独立而又彼此联系的。
【2016年第26期发表黄晞谋《自我中心范围理论的存在性与可能性》
(作者单位:成都七中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