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整体性内涵及特征探析
2016-12-30孟琦葛梦薇
孟琦,葛梦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整体性内涵及特征探析
孟琦,葛梦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语境与现实诉求规定着马克思主义“三化”整体性的内涵和实质。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实质就蕴涵在它们所要解决的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是否管用、是否可行的三大基本问题之中。理论性与实践性、时空性与主体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历史性与逻辑性、发展性与创新性五个“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整体性的具体表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整体性;内涵;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整体提出的现实诉求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迫切要求我们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性问题从源头上予以思考和回答。中国共产党整体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命题,是对这一根本性问题所作出的理性关照与深度回应。具体而言,这一整体性命题的提出,主要针对如下现实问题并诉求解决。
一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的问题。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诸多现代性问题,不可能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找到现成的答案。于是,据此断定马克思主义过时的论调滋生蔓延。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这不仅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途和命运,更是关系我国民族发展、社会进步、国家繁荣、人民幸福的头等大事,迫切需要我们进行理论上的思考和回答。整体地提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中国化、大众化的问题,就是要在驳斥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过程中解答事关中国前途和命运的重大理论问题。
二是在新的文化土壤中马克思主义是否管用的问题。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来自异域的异质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存在着难以弥合的巨大差异,他们主张“回归传统”“复兴儒学”“儒化中国”。如果说“过时论”以时间为尺度否定马克思主义,那么“失灵论”则以空间为尺度否定马克思主义。由于无法坚持辩证的、发展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在他们那里都被教条化了。整体性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强调要把与时俱进作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反对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就是强调要求根据新的实践,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用以解答实践问题。
三是多元社会思潮下马克思主义是否可信的问题。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历史变化,社会生活的世俗化、市民化、功利化和商业化,导致情感退场,理想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马克思主义被弱化和边缘化;许多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踏上历史舞台,试图冲击和占据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甚至妄图影响和改变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提出和协调推进,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和剖析各种社会思潮,使理论趋向人民群众,主动去占领思想和文化领域的高地,使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得到进一步维护和巩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整体性的科学内涵
回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从一开始就是紧密相联、相互促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本身就内含着时代化和大众化,不管多么先进的理论,如果不能切合时代并主动趋向大众,那么就注定只能永远是虚幻而脱离现实的抽象理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一经传入中国就能够在短期内发展壮大并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伟大胜利,就在于积极回应时代主题和人民呼声,始终把解决具体时代条件下中国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身的理论旨归和现实诉求。
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性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主体,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前提。没有“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意味着“主体”缺失,既不合逻辑,也无法推进。“马克思主义”是前提性要素,“中国”“时代”“大众”是基础性要素,“化”则是这两类要素相连接的桥梁和中介。在“化”前、“化”中、“化”后,“马克思主义”都不能“缺场”,特别是“化”出来的结果必须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根本旨归。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推进以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现实基础,与新的实践的融合生长是其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能自我推进。从根本上说,理论的发展根源于实践,实践从根本上决定着理论的生成与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现实基础和根本动力就存在于社会实践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应我国实践需要而产生,受我国实践推动而发展。只有以实践为中心,努力解答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三化”才能形成和发展。
再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推进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为价值取向,促进人民群众发展是其根本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初,就公开宣称自己的理论是人民群众的理论,是人民群众认识、改造世界并借以促进自身解放和发展的理论武器。在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理论立场和价值取向,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努力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积极促进人民群众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整体性的实质
决定事物本质的内在矛盾有其外在的表现形式,这就是“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质就蕴涵在它们所要解决的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是否管用、是否可行的三大基本问题之中。
首先,针对“过时论”,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旨在强调马克思主义要与时俱进和不断发展。通过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大途径实现当代中国语境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使马克思主义更具时代气息和时代特色。作为时代产物的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否则就难逃“过时”和被“淘汰”的命运。这就要求我们通过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三大途径,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使之与时俱进,永葆生机与活力。
其次,针对“失灵论”,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整体性推进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直面当代中国问题、解决当下中国矛盾,增强对当代中国实践的指导性。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不同民族国家具体现实和发展实际结合起来,使之具体化、本土化、民族化,才能切实解决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不同民族和地域文化之间的张力问题。面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推进,创立符合现阶段中国具体国情、体现中国话语方式的马克思主义,用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推动中国实践发展。
再次,针对“边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强调从整体上增强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解释力和现实影响力,在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整体推进的过程中不仅要创立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气息的马克思主义,并使之具象化、通俗化,而且要用以解答与人民群众切身相关的各种民生问题,实现、维护和发展好现阶段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普遍认同。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过程中的整体性,就是既要与“时”俱进,又要因“地”制宜,还要因“人”而异。“时”“地”“人”三者的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相互支撑,联动共进。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性特征
就像列宁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是“一整块钢铸成的”一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也是一个整体。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的基本属性。理论性与实践性、时空性与主体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历史性与逻辑性、发展性与创新性五个“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整体性的具体表征。
(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整体推进的最终目标来看,既要实现理论运用中的实践创新,又要实现实践检验下的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具体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立足当代中国这一新的环境,从世界性、本原性、精英化的理论转化成为民族性、当代性、大众化的理论。实践创新则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解答中国实际问题,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过程。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整体性的表征。
(二)时空性与主体性的统一
“中国化着眼于国情,从世界走向中国,是一个由外到内的吸收与创新的过程;时代化着眼于世情,从中国走向世界,是一个由内到外的顺应与引领潮流的过程;大众化着眼于民情,从精英走向群众,是一个由上到下的运用与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的过程。”如同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天时、地利、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把“地”“时”“人”这三个要素统一起来,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应用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因“人”而异,反映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整体的空间性、时间性、主体性的有机统一。
(三)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邓小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代表人物无一不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滋养而内具民族文化气质,他们的思想、理论、观点也都带有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可以说,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已经取得一条基本经验,也是今后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一项基本要求。从实际情况来看,民族性和世界性两者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获得了历史的、具体的统一。例如,马克思主义“三化”过程中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理论成果既来源于具有世界性的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时又打上了深深的中国化民族性特色的烙印。
(四)历史性与逻辑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历史过程性。马克思主义“三化”过程中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时代、大众”的双向互动。就其历史过程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是“一化”,而是“两化”,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历史过程。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任何理论都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产生的,都不能脱离人的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过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地域性、时代性、主体性的统一,深刻反映出其规律性和逻辑性。
(五)发展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实际上存在两个主体,即理论主体(马克思主义)和实践主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群众)。“理论主体”旨在通过民族化、时代化、大众化三大途径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发展。“实践主体”虽然也以创新理论为目标,但它只是以此为手段,最终目标在于通过创新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答实践中的问题,实现实践的创新,满足实践的需要。由此可见,尽管两个“主体”的目标不完全一致,却都需要理论发展或创新。这就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发展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整体性特征。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9.
[2]金民卿.遵义会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四届全国马克思主义院长论坛综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05):152-157.
孟琦,男,陕西西安人,讲师,哲学硕士,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葛梦薇,女,陕西户县人,讲师,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分院教师。
A715
A
1008-4428(2016)08-89-03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校内人文社科类研究基金项目: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及其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GJ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