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中慕课教学改革浅谈——以上海高中慕课教学为例

2016-12-30王婷婷

市场周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课程教育教师

王婷婷,李 军

我国高中慕课教学改革浅谈——以上海高中慕课教学为例

王婷婷,李 军

慕课教学形式自2013年引入我国以来,迅速在教育界产生重大影响。一些高校慕课教学平台纷纷建立,高校慕课教学改革已然成风。传统的中学教学形式在慕课教学形式的冲击下,也开始了网络化、慕课式的教学改革。上海市高中阶段慕课教学形式改革即是如此。但慕课教学形式在实施过程中,如何更贴近我国中学教育现状,如何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

慕课;上海;高中教学改革;可持续发展

慕课作为一种大规模开放式在线教学形式,在我国一些高校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与推广,这种教育模式自2013年以来在中国的初高中教育中也掀起一股潮流。然而这一股潮流到底是会彻底改变中国传统中学教学的现状,还是仅仅是一股不能持续的潮流,还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继续观察和思考。

在慕课形式的冲击下,各地方中学教学管理与教学单位纷纷尝试建立新型慕课教学平台。上海市建立了两个大型的高中慕课平台:C20慕课联盟和上海高中慕课平台,本文即以上海高中慕课平台为例分析我国高中阶段慕课教育形式的发展状况。

一、上海高中名校慕课平台发展现状

上海高中名校慕课教学平台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于2016年2月17日上线试运行。这是一个面向所有初高中学生分享优质、特色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资源的网络学习平台。上海教育部门表示,将通过1-2年时间,建成一定规模的适用于中学生的优质、特色、多样的拓展型和研究课程资源,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

(一)学生参与情况

上海市初高中学生可用学籍号或身份证号登录平台注册、浏览课程信息和选择感兴趣的课程,从该年3月5日起每逢周末和寒暑假,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课程学习。截止于2016年5 月23日,上海市高中名校慕课已结束9门课程,共有11222人参与学习;正在开课的17门课程有965911人参与;尚未开课的有一门,已有138人报名。这些数据显示了慕课在上海高中得到许多学生的认可与接受,表明了慕课教育模式的价值,可以为学生所用。

(二)教师参与情况

参与提供课程的有单个教师也有合作团队,例如:团队有华师大二附中的特级教师团队、科研辅导团队,交大附中STEM实验中心;个人有复旦附中的廖莎莎、吴强,上海中学的MarkSeeley、王家祥等。精英级的教师队伍为慕课在上海教育界的发展提供了强力保障,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免费优质的学习资源。

(三)提供课程情况

首批课程由上海中学、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4所学校打造推出,系4校成熟的特色课程。截至目前,平台共上线课程27门,涵盖了语言文学、数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艺术、综合实践7个领域。

(四)教学考核认证

其考核结果及成绩认定以慕课证书为主。慕课证书是一种在综合考察学生在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坚持精神、合作精神与网络行为规范方面的表现后,对学生课程学习经历和学习综合表现的认定和证明。当学生的课程学习经历和课程学习综合表现满足了开课学校对证书获取要求后,即可获得由课程授课教师签名、高中学校认证和发放的证书。

慕课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模式,突破了教育的时空限制,给了师生更多的教学自主性。其持续多样的学习支持服务,为学生的课下学习提供了帮助;其多元化的反馈机制与评价机制可以及时有效地反映学习者的学习状态,为后续学习提供指导。然而慕课的发展也存在着阻力,我们要做的就是寻找慕课发展的可持续之路。

二、上海市高中阶段慕课教学推广中遇到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自主性不足

据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慕课的学习者在学习方面往往会变得较为被动。具体表现为学习者在学习初期显示出充分的学习热情,以及较强的学习动机;然而随着学习的持续进行与课程内容、种类的增加,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持续降低,学习动机也变成了只为拿到结业证书,失去了参加慕课的初衷。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不足以及慕课模式下学习缺少监督分不开。目前虽然我国在高中阶段大力推广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的压力仍然存在。正常上课期间,由于有老师的监督指导,学生尚能按质按量完成学业任务;但是在节假日等课余时间里,由于缺少老师的监督,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往往难以保持,从而产生学习的惰性。尤其是在慕课这种自由性极高的教学形式中,学生因自主性不足而难以完成课程教学的问题就更加突出了。

(二)学生课程选择出现问题

目前上海高中名校慕课平台上总课程量27个,已开课课程包括语言文学、数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艺术、综合实践7个,涉及的课程种类较多,而且每门课程内部又分成多个模块。例如其中语言文学就包括语种、文学种类、写作等多个模块,这些模块内部又有细分。这些对于那些没有明确选择的学生来说信息量过大,不利于学生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因此在学生确认参加慕课学习前,做好课程选择辅导服务十分重要。

(三)教师教学压力的增加

慕课项目的开展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参与教学的教师必须顺应时代和科技的进步。既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又要学习网络教学技术;既要对本班学生的学习负责,也要对慕课上所有选修自己课程的学生负责。这些要求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而且从目前的慕课教学模式来看,基本上都是教师引导型。教师除了制作授课视频,还需要参与和引导学员之间的交流互动,设计课业任务,课后还得及时反馈学员的学习效果,针对学习情况提出改进意见。尤其对于高中教师来说,平时教学、监考、阅卷等任务就很重,现在又增加了慕课教学,这无疑大大加重了高中教师的压力。

(四)慕课模式本身的非营利性导致的问题

慕课作为一种大规模开放的免费课程教学模式,其宗旨是非营利性的,但平台建设和运营都需要成本投入。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慕课教学平台自身加以筹措。但随着教学范围扩大,成本问题必将越来越突出。这对慕课的参与者学生、教师、教学主管部门和运营商都将会带来更多的压力。如何化解,成了阻挡慕课教学平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问题。

三、实现高中慕课教学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要实现高中慕课教学平台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学生、教师、模式本身等方面统筹处理。

(一)让慕课学习成为学生的乐趣

慕课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在高中推广时需要遵循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要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因此针对高中学生的慕课学习自主性不足的问题,不光要求老师在寒暑假期间传授学生知识,丰富教育教学方式,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学习;还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让慕课学习成为他们的一个乐趣,变被动为主动。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高中慕课推广的初衷,实现高中慕课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让慕课学习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摇篮

慕课课程的多样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多种可能。因此高中生在寒暑假制定课程规划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做出针对性的选择,爱好什么学什么,而不是盲目选择。此时,最好是请教班主任,因为班主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最为了解,学生哪方面不足,对哪方面感兴趣,老师都可以提出指导性意见。这样的话,对那些盲目选择或者选择困难的学生来说,就可以更好地利用慕课教学平台来提升自己了。

(三)舒缓授课教师压力

素质教育本身即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观念、知识和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慕课教育作为一种新的素质教育模式,对参与慕课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也增加了新压力。如何缓解教学压力,把压力变成促进其职业发展的动力,笔者认为,作为教学管理部门的学校要为授课教师提供一定的人力、物力,甚至财力的支持。因为慕课课程建设,本身即是一个系统的课程建设工程,从前期视频制作,到课程教授,再到后期的学习效果反馈,将会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因此,校方给予系统的帮助对教师实际工作中的效率与积极性的提高至关重要。

(四)拓展收入来源,保持慕课平台可持续发展

作为非营利性的慕课教育模式,慕课平台既要向学习者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又要保证授课教师的正常权益,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在盈利模式尚不明朗的情况下,现有教学主管部门可以予以一定的支持,风投爱好者也可以提供一定的资本支持。但是如果盈利模式持续不明朗,慕课教学平台难以实现自我生存甚至盈利的情况下,其逐渐萎缩、甚至最终消失也是可以预见的。

所以,作为慕课教学平台,不仅需要保持现有优质教学资源的充分提供,还需要不断拓展盈利来源。或以广告,或以精细化、个性化有偿教学作为补充,或以学习考核有偿认证等形式,或者继续沿用现有模式,但逐渐加入有偿增值服务,形成自身的盈利模式。总之,如果不能解决盈利和自我生存的难题,慕课教学平台将很难持续发展下去。

四、结语

慕课教学形式在高中阶段的推广,势必会推动高中阶段素质教育的发展,但是其自身的问题也使得它在推广的过程当中遇到重重阻力。慕课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运用还需要慢慢去摸索,从不同的方面提高和加强。至于未来慕课到底给中国的素质教育带来什么,只能让时间告诉我们。

[1][2][3]搜狐教育综合《四大名校特色课程网上看!“上海市高中名校慕课平台”来了!》--http://learning.sohu.com/20160218/n437805809. shtml.

[4]上海市高中名校慕课平台--http://gzmooc.edu.sh.cn/mooc/index. action.

[5]李金燕.“慕课”视野下成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14,12(4).

王婷婷,女,安徽宣城人,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2013级新闻学;

李军,男,安徽蒙城人,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新闻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新闻教育。

G642

A

1008-4428(2016)10-163-02

安徽财经大学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慕课热潮下地方性高校教师角色定位研究”(项目编号:acjyyb2015130)。

猜你喜欢

课程教育教师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教师如何说课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