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泉 做投资和做音乐在逻辑上很相似

2016-12-29潘杰莫兰

北京青年周刊 2016年47期
关键词:投资人天使创业者

潘杰+莫兰

歌手、主持人、创业者、投资人,海泉的身份多的让人眼花缭乱。

在众多的身份中,我更愿意称呼他为投资人胡海泉。这个已经拥有7支基金的职业投资人在早期投资圈占据了一席之地。并且他以还算不错的成绩通过了基金从业资格考试,可以名正言顺地持证上岗。

和海泉的对话,与跟其他职业投资人的对话并没有太大差别,完全是在一种语境中。和某些艺人打酱油似的涉足投资或者互联网领域不同,海泉算是“转型”最彻底的一位。或者如他自己所说,人生的AB面,身份的穿越感,他很享受这种状态。

创投人 中国天使投资人系列报道之七

好的投资人是靠勤奋加直觉

Q:你的身份多的让人眼花缭乱,歌手、主持人、创业者、投资人,首先我应该称呼你艺人海泉呢,还是投资人海泉?

A:人生有AB面,或者不止有AB面。歌手也好,创业者也好,投资人也好,这些身份都是属于我的,对我来说也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有趣的事情。我经常有从一个身份跳转到另一个身份的穿越感,很多人也会问我总是来回的这么切换会不会有障碍,其实对我来讲是没有的。我自己的体会是很享受这种状态。

Q:你是一名优秀的歌手,但现在众所周知你同时也是一名投资人,做了自己的基金,在我们看来这个跨度很大,你开始做投资的契机是什么?

A:我最早涉猎投资是从2006年开始,但那时候投的都是音乐制作、版权相关和实体产业,我那时候应该算是创业者,但做的主要是音乐和文创相关的事。慢慢我们就发现整个行业行情变得特别差,传统媒体在走下坡路,版权销售也变得碎片化,互联网改变了所有东西。所以我开始在经营管理上学习新的知识,也去研究怎么顺应行业的未来。机缘巧合认识了很多跨行业的朋友,发现有些创业项目和一些点子非常让我兴奋,就有意愿去参与和投资。

Q:从2006年开始你就把投资这件事持续地做下去了,还成为了基金管理者?

A:2006年的时候其实不算是天使股权投资,天使投资是2010年以后才开始的,这期间我基本上算是个人天使,然后三年前我正式地参与基金管理工作,成为职业投资人。

Q:这期间你做个人天使的成绩怎么样?有没有失败的案例?

A:到目前还没有,但是有几乎没怎么盈利退出的。当然了现在没有死不代表就不会死。个人天使更多的时候是感性的驱使,但说实话早期投资不论是个人天使还是机构投资风险都很大,并不是投入时间更多或者专业性强就一定更安全。很多成功的天使案例其实都是感性的,包括李开复老师和徐小平老师,他们最成功的案例都不一定是精耕细作出来的。

Q:提到开复老师和小平老师,你平时和这些投资大咖交流多吗?

A:有交流,这两位前辈对我来说非常重要,他们都用非常开放的心态来帮助年轻人,利用影响力和号召力让有才华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很早开复老师就跟我说做个人天使是很好的,应该说他的鼓励给了我走上这行很大的动力,很多创投相关的场合他都会叫我去,让我在这个氛围里面去感受和学习,认识了很多朋友。小平老师也是,我们经常有聚会,尽管是轻松的环境,但还是能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Q:你觉得自己有没有投资天分?

A:投资这件事情一定是需要直觉的,但这个直觉什么时候用和怎么用就很难判断了。

其实每个投资人都能说出几个自己遗憾没有投的项目,我肯定也会有,但就是当时的感觉问题。当然,光靠直觉是不行的,投资一个项目往往需要做大量的功课,要对行业有深刻的认知,要做大量的调研和数据分析。这就必须要十分勤奋。所以我认为做早期投资既要勤奋又要有直觉,最好合二为一;或者在一个机构里这两种人合作。

海泉基金有的,别的基金没有

Q:从做个人天使到成为职业投资人,你是怎么实现这个跨越的?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海泉基金?

A:我有两个主要的合伙人,我们从三年前就开始合作,同时在做人生转型,我们三个人是非常互补的一个团队。

海泉基金其实是统称,工商注册的话是没有这个名字的。我们总共有七支基金,但都是投天使和VC的,单笔投过最大的也只有两千多万。有些后期合作成立的基金会加入一些新的GP(基金管理人),但主要合伙人还是我们三个。当然我可能还有一些外面合作的小GP,那就不算了。

Q:基金的团队现在大概有多少人?投委会的构成和投资决策机制是怎样的?

A:十二、三个人,这是自己的团队,当然还有一些合作伙伴和专家。投资经理有的是负责行研分析的,有的是负责尽职调查的,还有负责项目和洽谈的,不按行业分。因为我们是所谓的“精品基金”,在既要保证成长速度又要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是没法像其他大的机构那样按行业或者投资的前后期来细分,我们也没有分天使轮、A轮、B轮。

投委会一般是三到五人,看情况,按照简单多数的方法,因为我们现在处于学习阶段,内部的投资机制在建立和优化,希望有一个集体的决策机制,最年轻的投资经理给出的意见我们也会非常看重。在某个项目的投资阶段会积极地去跟同行分享,跟不同的专业机构互动,不光是联合投资、提高效率,更重要的还是借助专业的力量。比如顺为是更擅长看智能家居的,我们这方面的项目就会跟他们一起做调查;还有真格,我们把他们当顾问团,他们也需要我们的资源。

Q:你是怎么寻找自己的合伙人的,有没有一定的标准?

A:其实没什么标准,真的是机缘巧合。我们是共同转型,原来他们在其他行业的时候就是我的好朋友,恰巧大家都对投资有共鸣、感兴趣,也能很好地分工,就走到一起了。虽然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吧,但最开始谈恋爱的时候都是有感觉才在一起的,谁知道后来会怎么样,没有一个团队能保证一直特别和谐或者沟通特别好的,要靠时间验证,当分工互补的事情越来越强烈那这件事情就顺利了。我觉得一个基金合伙人的团队一定是需要极其互补的,每个人有自己擅长的东西。未来我们也要寻找更专业的合作伙伴、团队成员,总之目前为止我对我们的工作状态非常满意。

Q:这个行业有个说法是一万小时定律。你们和其他很多公司一样也是“996”(指早9点到晚9点,每周工作6天)工作状态?

A:首先我们这三个基石合伙人是这样的工作状态,因为我的工作更多元化,就更谈不上休息了。中层的经理们也进入了这种工作状态,每天都能看到微信群里沟通项目的密度。我们的办公室并不大,经常是同时有三拨人在开会或者做访谈,其实是没什么休息日的,而且很遗憾的是他们稍微有休息比如团建的时候我也不在,只能通过微信这样的方式去跟大家互动沟通。

据我所知目前我们公司的薪酬收入在整个行业里算是偏低的,但他们能获得金钱之外的东西,比如眼界、社会资源,而且我们的特长和优势也和其他机构不一样,海泉基金有的,其他基金不一定有。

每个公司的风格、企业文化和投资逻辑都不一样,但在发掘项目和研究项目方面我们的资源会更多。

Q:三年里你们投了多少个项目?作为机构投资来说三年里应该有死掉的项目吧?

A:投了几十个项目,不算多。每个人修炼自己的投资逻辑肯定是没错的,我不太认同说投的多肯定就对,因为投得多肯定代表着成功率会降低,平均收益率也会降低。

我们有一个项目目前的状态是完全停滞了,不是经营问题,而是创业合伙人之间的矛盾问题,真的很遗憾。到目前为止就只有这个项目算是出了问题。

Q:请举一两个明星项目的例子?

A:比如之前天使轮投的、羽泉演唱会上也会用到的平衡车Ninebot,我们应该算他们的第一个天使投资人,投的时候还没量产,那时的估值是一个亿出头,现在是估值15亿美金,从账面上看是90倍回报了。

音乐和投资都是替作品寻觅知音

Q:前段时间你在一个活动上拿了年度跨界投资人的大奖,话说“跨界”这个词真的很适合你,在众多的身份中你有没有侧重?比如侧重投资?

A:我不觉得是有侧重的,而是贯穿始终的,贯穿始终的意思就是说它们像平行线一样始终在一起。十几年前可能我的工作只是单一的轨道:演艺舞台、音乐公司、版权公司,所用的思维和打交道的是一类人。

当涉猎到天使投资,后来又做基金管理人之后,同样也是好奇心伸向未来的事情。音乐创作和表演是两面,创作是向内发掘的,而表演是向外寻找更多共鸣的,投资也是,是去寻找其他人的力量和可贵的东西,挖掘别人的作品然后推向市场,投资人尤其是早期投资人最重要的就是投资后的管理和扶持,就类似替音乐作品去寻觅知音一样。

做音乐和投资从根本上、逻辑上我觉得很相似。很多创业者缺乏融资机会、缺乏成长机遇,就像我们发掘年轻的创作人一样,大量的创作人的作品没有被发掘出来。虽然这是两件事但其实很相似,但正因为对这些作品极度的珍视、有热情,所以我才会是这种来回跳转的工作状态。投资其实是改变未来的一个工具,在我看来投资的意义在于提高社会的效率。

Q:虽然你没有放下艺人的工作,但显然在做投资这件事上你不是打酱油的。很多人都觉得你是“转型”最彻底的艺人。

A:应该不能算转型,因为转型就代表转身了,我还不属于这种。可能因为明星是公众人物,是显性的,做很多事都容易被贴标签,当然这也是我做投资天生的优势,利用好的话的确会提高投资效应和帮助到更多的人。

Q:作为一个投资人,明星光环的优势是什么?缺点又是什么?

A:优势很明显,有一些特殊的项目我们能够拿过来,有优选的机会。我微信朋友圈里的几千个人,至少有一半是和投资、创业相关的,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交往和筛选,我自己对他们也有一定的认知,谁是比较靠谱的或者谁的项目比较靠谱。很多人首先知道我的身份,在创业初期就会愿意跟我分享自己的项目。

当然缺点也很明显,明星光环容易被放大,被放大就容易被误解,小的瑕疵也会被大量吐槽。比如微博里@我的人中偶尔会吐槽我投资的产品有问题,希望我站出来解决一下。一般遇到这种情况我会转给项目负责人,毕竟我也是一个市场讯息的收集者,别人看到问题找我也不能装作没看见。

Q:在你看来专注和跨界是矛盾的吗?还是各有利弊?

A:专注和跨界都是相对的,我在某一刻也会非常专注。我看到很多遗憾的事情是做一件事情的效率低是在于不专注,一些创业者也是,本来应该专注的事他不专注。每个人的分工不一样,本来我给自己的定位就不是负责专注的人,但在做某一件具体事情时候的专注是必须的,明明是五分钟能解决的事情就不要花一小时。

Q:羽泉每年都还有跨年演唱会,你现在还有时间去做音乐方面的事情吗?

A:这就是精力分配的问题,原来我的音乐创作也不是坐下来花一整块时间去做的,除了录音制作阶段。所以我这样的生活不影响创作,但会影响工作周期。比如过去两周的演唱会排练我都会跟,但现在只跟五天。演唱会对我们来说也是品牌营销,站在产品的角度去看和作为舞台表演者不同,舞台的部分完全交给羽凡或者导演组,我就负责演唱会的销售、合作伙伴的洽谈。

Q:娱乐圈现在的生存状态让很多艺人背负着很大压力,甚至也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你非常忙碌,那怎么去调节自己的情绪?

A:我没有抑郁这是肯定的。(笑)巨大的压力是来自于心灵而不是外界,理论上来说我这样的工作强度压力应该很大,但在工作中我能得到快乐,也是我获取体验感和满足感的来源。如果压力大无处排解,那都是欲望驱使了眼前的喜怒哀乐。当你想到现在做的事是在为更长远的目标努力,就不会为眼前的事困惑和纠结了。所有眼前的成和败都是为了更长远的诉求和目标。

“你五分钟玩一局游戏,我五分钟看一个BP ”

Q:在海泉基金中你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A:我是一个串联者,或者是资源的粘合剂,在很多关键的场合起决定性作用,比如开募资说明会或者要投重要项目的时候我是一锤定音和最后砍价的那个人。我有我的一些资源优势和影响力,很多新的创业项目的创业者基本都是80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我们(羽泉)的影响很大,所以对我先天有一种好感、亲近感,比较容易沟通。另外在开投决会时我会把自己的直觉或者看问题的观点直接表达出来,但如果我对一个行业特别不了解,比如环保行业,那就基本不发言,但凡跟娱乐、营销、媒体相关的事情他们第一个咨询的一定是我。如果我不能在现场就会通过微信、电话参与,这一票我还是要投的。

Q:你自己是基金的基石LP吗?

A:我们通常会在自己主导的基金里占有5%-15%的额度。我觉得这对投资人来讲也是很重要的行为,也让别人放心,只不过我免了自己的管理费而已。

Q:可以透露管理费大概是多少吗?

A:现在已经募完的差不多7、8个亿,还有5个亿在募集中,管理费你可以算出来。我们团队给自己定的工资标准是很低的,其实我们的管理费花不出去的。(笑)

Q:你在投资这件事上不是象征性的参与,而是实打实的,但投资其实是很花时间和精力的,平时的时间怎么分配?

A:昨天深夜录完节目,跟羽凡在微信上讨论新作品的事,我还开了一个新的音乐综艺选秀节目的会,回到家才会做一些碎片化的事情。所以我在研究项目时不会集中时间坐下来,都是大量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刚才来的路上的十几分钟还看了两个项目的BP。别人可能是五分钟玩一个游戏,我的五分钟就是看一个BP。虽然时间很少,但起码我会有自己的认知,和团队探讨时有自己的观点,不过行业一万小时定律可能要再过几年才能达到。

Q:从PR的角度来看你给基金带来的资源是非常大的,但你不需要时常出现在那个物理空间。

A:对,尤其是在初期。其实办公室我很少去,但沟通每天都有,而且很多时候合伙人、创业者和我的同事都会就着我的时间,甚至坐飞机过去跟我开一小时会,还有说去机场别坐自己车了我送你去吧,咱们聊二十分钟,这种情况经常有。

Q:在这个行业里这么长时间了有没有形成自己的投资方法论?

A:这个还不敢说有。做投资,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套路和行业认知的偏好,我擅长的是文创,因此将来我给自己的定位和使命就是真正专注做文化投资。这是我的优势。其他的比如消费升级、医疗、教育、环保,我也很感兴趣,另外做投资一定要深深洞悉90后、95后这些人的理念和价值观,还有他们的生活习惯、消费习惯等,打动他们才是未来的关键。

资本改变不了世界,是人在改变世界

Q:你还是几档投资节目的主持人和导师,在节目里和节目后你会跟创业者直接交流吗?

A:有深度参与,从节目最初的创意就开始了,把我原来和传媒相关的资源都导流过去。和创业者交流是很必要的。比如《为梦想加速》有一些外地的团队,他们在前期筛选过程中并没有见到我,但一旦出现在节目现场就会互动联系。

Q:这些项目会跟海泉基金直接关联起来吗?

A:这个节目背后有一支天使基金,是六家机构一起做的基金,海泉基金参与其中。《为梦想加速》这个节目其实也是投资孵化器,围绕这个节目我们会去筛选项目,对于创业者来说也能够找到投资,因为我们实打实地承诺投资。

Q:你在腾讯影业发布会上宣布创办的撲度娱乐成为腾讯影业泛娱乐全艺人领域独家战略合作伙伴,能不能谈谈这个事?你觉得现在需要打造怎样的新艺人?准备怎样去打造?

A:撲度娱乐是巨匠文化跟一个创始团队合资成立的,由我来主导这件事情,跟腾讯互娱建立了独家合作关系。

我做了十几年培养新人包装艺人的事情。现在“巨匠”这个传统公司是我的主战场,在影视经纪和视频制作方面要拓展业务,因此需要更多的合作伙伴,发掘更多演艺人才,不光是演员。在这种互动娱乐时代,你很难讲是一个正牌演员或者是网红,未来的新的艺人是介于这之间的。大家可能偏执的理解网红是某一种形态的人,但在我看来在今天这个网络社会有影响力的人就叫网红。

Q:“音乐可以抚慰人心,资本可以改变世界”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A:前一句是我说的,音乐抚慰人心给人力量我觉得是最重要的,资本是能帮助到那些改变世界的人。资本改变不了世界,是人在改变世界。

Q:听说今年的跨年演唱会会有新的设计,具体是什么?跟投资有关吗?

A:羽泉和圣诞,今年走到第七年,这是一场七年之约。同时羽泉这个组合在一起18年了,在这个瞬息万变、分崩离析的时代,足够坚持足够长久,在一起不分离,七年不痒,十八年同在,也是一种“树新蜂”。

所以我们将第七年圣诞演唱会主题定为“树新蜂”,年年万人圣诞看羽泉,希望今年“树新蜂”。

后记

这年头明星转型做投资是件时髦的事,比如任泉、黄晓明、angelababy、赵薇……一干人等纷纷扎进了投资圈,除了任泉已经彻底离开演艺圈,其他人或多或少都有打酱油的嫌疑。

海泉不同,他不仅做着7支基金的GP,管理着近10亿的基金规模;真正做起了职业的基金管理人,同时他也没有放弃做音乐,今年的圣诞年会依然可以见到羽泉组合的身影;此外,艺人经纪、视频制作、主持电视节目……多重身份随时切换,令人瞠目的跨界达人一枚!

话说做投资这件事,绝不是轻轻松松、简简单单就可以撞见独角兽的,海泉选择的方式是找到合适的合伙人,用互补的方式来弥补他不能在专业上高度投入。而他的资源优势又是独有的,加上他在文创领域的多年浸淫,对一些项目有着天然的独特视角做判断和评估,更重要的是,以他为了获取基金从业资格证书都能连续多日通宵苦读的勤奋,可以设想,海泉的投资人之路,渐入佳境是可以期待的。

海泉多次提到一个词,碎片化时间,我不知道碎片化时间的合理利用对一个投资人的成长有多重大的意义,但如海泉所言,所有眼前的成和败都是为了更长远的诉求和目标。人生不是赛场,理想不容退场!海泉以他的方式诠释了另一种投资人的轨迹,且行且珍惜!我们等待他的佳绩!

猜你喜欢

投资人天使创业者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天使很平凡
天使之爱
DesignER CHINA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互联网创业者
投资人最爱
创业者要勇敢地喊出“我要”
曾经不是说好,要好做,彼此的天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