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6-12-29张志鹏
张志鹏
【摘 要】随着语文课程目标的改进和深入,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正确合理的思维,而当前教学过程中也有许多老师过于重视课堂讲授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活跃,太注重于逻辑思维的培养却忘了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当地形象化的教学。本文就将讨论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思维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就容易让学生缺乏对语言的掌握能力,不能很好地进行语文的学习。所以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形象思维的培养,设计一些有趣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思维能力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是不受学科性质束缚的,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这种良好的思维性,打破原有的传统教学方式。在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大部分人更为注重的是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而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却搁置在了一遍,学生成了一种被动学习的尴尬位置。随着语文新课标的改革和深入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而小学语文的教学也不例外,即在师生关系的培养上,应当是一种民主的互相尊重的关系。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将小学语文课堂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能更好地、全身心地融入到语文学习中来。同时在培养良好的课堂气氛中也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在进行《窃读记》这一课的讲解时,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就可以围绕读书这个话题来进行开展,进一步地启发学生的思想。首先在导入过程中就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关于古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呢?由这个问题导入,进行启发式教学,然后可以让学生进行猜测,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构想;接着可以让学生分享交流自己喜欢读的书,也可以给同学进行推荐并说明自己的推荐理由。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就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活跃自己的思维,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加了课堂的师生之间的互动,给教师的语文教学创造了一种和谐良好的气氛,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起到了极好的辅助作用。
二、营造创新的氛围,激发创新的兴趣
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是来源于兴趣的,小学语文的教学也是,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进行语文课程的学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究竟要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逐渐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呢?教师可以首先从创造创新的氛围开始,设计新颖有趣的教学环节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的不同单元、不同章节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内容,而不是一味地使用固定的教学模式,这样会过于枯燥和无趣。比如在给四年级的小学生上《树苗与大树的对话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安排一些有趣的课堂活动,可以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走到校园外面去,到公园里去进行观察,认真观察分析那些植物的生长情况,看看小树苗和大树之间的区别,又是怎样进行对话的。最后小组成员在一起整理分析自己的观察结果,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创新有趣,而且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感受到语文在生活中的体现是无处不在的,语文这门学科也是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通过将语文课程生活化不但可以拉近学生的语文这门学科之间的距离,减少他们的距离感,同时这种形象的教学方式也更容易被小学生所接受,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文意识和创新意识,训练他们养成不一样的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释疑能力
让学生从小养成一种大胆提问的意识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进行提问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项重要来源,让他们养成不耻下问的好习惯有助于他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吸收和接受新知识。举个例子来讲,在进行《全神贯注》这篇文章的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自行阅读,然后划出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句子或段落,同时让他们标注出自己觉得有疑问或者是不懂的句子,然后提出来大家一起进行讨论、分析。通过学生这种自主学习、发现疑问的过程就可以有效地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训练了自己的阅读水平,另外对自己不懂的进行提问和解答的过程也是训练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步骤,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文章的思想,领悟文章的内容和感情。
四、结语
综上可以看出,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语文的学习是不能脱离教师的正确教学的方法,也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配合以及长期的坚持,这样才能最终取得良好的成绩。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可取代的,但是依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一切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思维方式,取得良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金亚文.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