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声朗朗,“读”领风骚
2016-12-29杜二飞
杜二飞
【摘 要】朗读,可以把灵性的种子播撒到学生的心中,让神圣的声音激荡孩子的心灵。如何让“读”在语文课堂上独领风骚呢?面对当前的现状,笔者从如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的做法。
【关键词】朗读;教学;指导;策略
假如语文是一首歌,那么朗读教学应该是最美、最动听的音符。朗读,可以把灵性的种子播撒到学生的心中,让神圣的声音激荡孩子的心灵。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这样说过: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朗读”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重中之重的位置,那么如何让“读”在语文课堂上独领风骚呢?面对当前的现状,笔者从如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的做法。
一、巧妙设境,让学生想读
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语言对象的内容,设计和文章相类似的情景,可以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将文中出现的人和景展示出来,这样创设出与作品中相似的情境,使枯燥无味的文字变成了秀丽的山水、迷人的画卷、精彩的瞬间,真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有一种想读的冲动。如苏轼的《水调歌头》,在教读时,应该引导学生反复的朗读,借助于逼真的画面,丰富的想象,体会境界。学生也能体会到词人政治上被压制,报复不能施展,怀念远方的兄弟,不能团聚的感情。即使不在一起,却能共同观赏这美好的明月,也是很好的事。既然感情得到流露,内心就会产生朗读的冲动。事实证明,只要学生认真参与,积极投入朗读,教师在紧要处稍加点拔,学生往往就体会得更快,似乎更容易进入到文中的意境,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经典示范,让学生试读
示范美读,重在以情感人,读出情趣,读出意味。教师在范读的时候,要“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像《春》、《夏》、《济南的冬天》、《紫藤萝瀑布》等课文,教学时我们完全可以由老师范读,让学生在你的语言中去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情感意味,让学生从你的动作、神情中去领会朗读的种种技巧。
当然,也可以播放配乐诗朗诵代替教师范读,来引导学生进入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境界。在优美的旋律声中学生顿觉身临其境,神思遐想,似与作者心灵相通,进而不由自主地伴随着配乐轻声朗读,当你觉得此时气氛已经达到和谐、融洽时,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站起来试读,我相信此时你所听到的将是真实情感的流露、发自心灵的呼唤。
三、科学指导,让学生会读
由于学生对朗读技巧掌握不够,往往不可避免地产生种种错误,这就要求教师能给学生讲清朗读要领,指导学生朗读。教师对朗读的知识要胸有成竹,对不同的课文,朗读时的停顿(较长“/”、较短“//”、更短“///”)、轻读(~)、重音(·)、快慢、语调等都应了如指掌,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技巧。同时还要注意朗读节奏可按音节或意义单位来划分。
朗读课文,能读出停顿、重音、语调,就显得有节奏感。假如教师都能准确地朗读并能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能读好停顿、重音、轻读、拖音、语调,且掌握好速度、富有节奏感,那么学生就可以在准确的有感情的朗读中获得优美意境、缜密思路、传神描绘、情调韵味,就能把课文内容细致化、直观化,把课文中透露出的真实情感融于声音之中,通过朗读触摸心灵,引起共鸣,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文达到身临其境、物我两忘的境界。
四、宽容评价,让学生愿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评价”。而我则更注重对学生的宽容评价,因为你的宽容评价会像清凉的甘露,浇灌干涸的心灵,使学生感到亲切、友好,从而让学生愿意大胆朗读。因此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从不对他们过分地强求或严厉地指责、而是以欣赏的眼光、朋友的口气、宽容地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如“读课文一定要分出层次,不认识的字要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对于这一点,同学们做得很好……”“读得很好,我听得出你是在仔细理解后才进行朗读的。”“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连老师也深受感染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地表扬学生,在学生读得确实不够好的时候,还是应该明确指出。只不过形式上可以活泼一点,轻松一点。幽默的评价往往能调节课堂气氛、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朗读的激情,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中,读得更好,学得更多。
总而言之,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新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要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中获得读书的乐趣和美感,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为语文的教、学、读及运用奠定牢固的基础。课堂牵手读,师生两相悦。朗朗书声,成为语文课堂最灵动的一道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