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普通高中学生课堂辩论能力的有效方法探究
2016-12-29冯小玉
冯小玉
【摘 要】辩论是中学生交流思想、探求真理、明辨是非的重要途径。课堂辩论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去伪存真、除误求正、摒弃悖谬、确立真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同的思想认识、观念体系发生交锋的过程。俗话说“真理愈辩愈明”,人类关于主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也正是在实践中、在“辩论”的锤炼中一步步获得提高的。在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辩论思维、提高学生的辩论能力至关重要。
【关键词】语文课堂;辩论;探究
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中说:“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本句大意是:毛遂巧妙地运用自己的口才,胜过百万雄师发挥的作用。这里运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借三寸之舌象征人的口才,平原君的舍人毛遂在谈判中临难不退,运用自己的口才与胆识,迫使楚王与赵签定了盟约,得到平原君的夸赞,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辩论的重要性。
辩论可以训练学生思维,发展言语。只有学生摆脱思维定势,打破传统经验束缚,对教师或书本的现成结论敢于怀疑,提出挑战,才会有质疑精神,教师抓住这种契机,充分利用,日积月累,就能逐步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辩论的过程是言语交际训练过程。辩论客观上打破了师生问答式课堂教学局限,在学生你来我往的平等交流中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更为个性内向孤僻而平素沉默寡言的学生提供了发言的机会。
中学生的心理逐渐显示出闭锁性,心里的话常常是不愿对长辈说的。中学生的年龄越大,这个特点就越为明显,久而久之,教师就会感到学生越来越难管理,越来越抓不住学生的心。看看我们的课堂,学生要么认真记录教师对文本的认识,要么积极抢答还是渗透了教师认识的问题,或有同学谈到了自己不成熟的看法,其他同学只是赞赏,至于自己有何看法,或同学的看法到底怎样,我们的学生很少去在意,有时意识到了对方观点的矛盾,碍于面子,也只是埋在心底。我们的语文课堂需要“百家争鸣”,需要学生激烈的辩论。笔者经过了实践探索发现,以下方法可以提升中学生的课堂辩论能力。
一、多准备
我认为提高辩论能力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增加知识量,有时候有很多想法就是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表达,浪费了许多机会,更有甚者人家说一点高深的东西就摸不着边了,试问这样如何能和别人辩论。要增加知识量,可以通过阅读的方式,阅读可以吸取很多丰富的知识,比如读一本小说,其实在你读小说的时候,就已经进入了一个作家的生活,感受着作家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和感慨,往往一本书中所涵盖的知识是让人难以想象的,典型的如《红楼梦》,一个人穷其一生也未必能读懂其中滋味。在不断的阅读中我们经历了许多人生故事,许多爱恨情仇,许多沧海桑田,在享受知识甘露滋润的同时,我们的情感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也变了,我们在知识中不断成长,不断成熟。还可以多读名人的著名发言稿、事实新闻、历史时间、人间故事、名人事迹,学会组织语言。这有助于在讲的时候有更多的内容与材料。说白了,完善的准备工作是成功的关键因素。
二、多倾听
提高辩论能力就要学会倾听。这里的多倾听不是叫大家去听录音,而是去听不同的东西,去吸收不同的知识。辩论前听名人演讲的录音,可以去菜市场听别人如何还价杀价,可以在家听别人是如何用更好更妙的词语来描述事物,以此来增强自己不同方面的知识及词汇。辩论中更要学会聆听和记录,倾听老师讲什么,倾听学生讲什么,对方哪些地方讲的比较有道理,哪些地方有问题,哪些地方需要收集起来,哪些地方自己不认同,自己为什么不认同,自己的想法是什么,捋顺自己、对方思维,快速从对方的论证中找出漏洞并反击。但在实践教学中笔者发现,好多同学不会关注对方的说法,对方说对方的,自己想自己的,等对方说完了就紧跟阐述自己的理由,不会倾听造成了辩与论的脱节。可以说,倾听是连接思维与思维的桥梁。
三、多团结、竞争
在课堂辩论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之间的团结力量、竞争意识,将这种潜在的优质资源转化为学生辩论的巨大动力。团结是小组学生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做好充分准备,在合作中产生集体意识,积蓄打胜仗的力量,利用众人的智慧去还击对方。竞争则是组与组之间的竞争。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当学生凝聚了团结的力量时,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呢?同时,这种团结与竞争,既能使学生认识到凝聚的重要性,更能带动整个班级的前进、成长。
四、多掌握
熟知并掌握多种辩论技巧。有效的辩论技巧有很多,如:先声夺人、连环发问、巧设陷阱、请君入瓮、出奇制胜、层进推进、对比论说、泰山压顶、以谬制谬、借力打力等。每一种论辩技巧都有很强的说服力,如《庄暴见孟子》一章,写国君是否与民同乐,人民的不同感受,造成的不同政治局面,运用的是对比方式。两段话在内容上是对立的,但语言上的相对之句“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和“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就强调了国君同样的享乐活动,引起了人民不同的感受,形成了不同的政治局面,原因只在于是否与民同乐,从而突出了论题。对高中生来说,以上方法都是比较容易掌握的。
作为普通高中的老师应从学生课堂抓起,因情施策,积极探索,力所能及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为祖国传统文化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奠定良好人才基础。
(指导老师:赵春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