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缺失的工匠精神
2016-12-29
1月4日,李克强总理在参加一个有关钢铁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座谈会时,举例说中国至今不能生产模具钢,比如圆珠笔的“圆珠”都需要进口。
1895年圆珠笔就已经被发明了,高铁、大飞机都造得出来,圆珠笔的圆珠竟然还不能生产如果不是总理说出来,估计好多人真不知道。这就是中国制造业的差距。
据统计,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为什么这些长寿的企业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是一种偶然吗?他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他们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
所谓的“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工匠精神”可以从瑞士制表匠的例子上一窥究竟。瑞士制表匠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他们用心制造产品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维和理念。正是凭着这种凝神专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得以誉满天下、畅销世界。
工匠精神并不是舶来品,我国古代文献《庄子》中就记载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那种业务的游刃有余和工作的从容快乐,就是“工匠精神的典型体现。
这样的工匠精神,在当下浮躁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正如一位网友的评论所言:“当看见哈雷戴维森工厂的装配工自豪地对儿子说,‘街上那些漂亮的摩托车里就有我的签名的时候,我想,我们的中国工匠也应该有这种荣誉感,社会需要给予技术人才更多尊重与重视。”
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心中。长久以来,正是由于缺乏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才让我们的持久创新变得异常艰难,更让基业常青成为凤毛麟角,所以,在当今时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是生存、发展的需要。
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
我国数千年历史中,出现过鲁班这样的大师级工匠,也有修造出故宫这种世界奇观建筑的工匠,即便在现代社会也曾经拥有过“一抓准”的张秉贵师傅。这说明中华民族的基因里,不仅有工匠精神,而且曾经延续和传承,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把它挖掘出来,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识,使其成为中国制造的内在支撑。
匠心独具风光好,繁花开尽春意浓。愿我们的身边出现越来越多的现代“庖丁”,愿越来越多的精美设计通过大工匠的手由图纸变成完美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