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再见了,2016
2016-12-29
早晨外出选哪件外衣,午餐吃什么,晚上看哪部电影—我们的生活是由一个个或大或小的选择决定的,这是个“鸡汤”式的常识。但当编辑部为年刊讨论年度话题时,它却成为无可争议的那个选项。
震惊、意外等词汇都曾出现在备选列表里,这些词并非不妥,但过多强调个人感受,对于2016年,大家总觉得该找个更具力量感的词汇来概括—“选择”,一个年轻的主笔说出了这个词(嘘,她在2016年买了房子),恐怕没有比这个词更合适的了。它代表真实的行动。
英国和美国的民众做出了令他们自己都深感困惑的选择,韩国人民为改变一个暗藏谎言的高层政治格局而努力,相当多的中国年轻人和家庭在这一年以更高的投入购置了一处住宅,土耳其当地时间12月19日19时05分,安卡拉一家当代艺术画廊为“土耳其人眼中的俄罗斯”摄影展举办开幕式,一位着黑色西装的年轻男子选择在那一刻瞄准俄罗斯驻土大使安德烈·卡尔洛夫,扣动扳机。
2016年,有更多的群体和个人,做出了足以影响未来的选择。
就此话题,我们访问了2276名公司人,有点意想不到的是,一个将影响未来数年甚至数十年个人生活的重要决策,是在很短时间内做出的—尽管此前,他们也为此思考并衡量了诸多因素,但真正做决定用时却极短。比如,一个晚上。
这并非特例,阿莱克斯·彭特兰在《智慧社会》里提到过一个说法,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人工智能先驱赫伯特·西蒙都认为人类心智模型具有两种思维模式:快速、自动并以潜意识为主的模式,以及慢速、推理并以有意识为主的模式。几位学者的看法颇为乐观,与缓慢的、深思熟虑的决定相比,人们的瞬时判断更具利他性和合作性。很多决策是瞬间做出的。
我们姑且相信这种论断,因为毕竟无法了解每个参加公投或大选的该国公民,花了多少时间思考,以及在几分钟内做了决定,又或者在投票前的哪一秒改了主意—总之,真正决定未来的,通常是怎么行动,而非如何思考。
基于思考基础之上的瞬间决策,以及随之而来的行动,构成了这个世界的样貌。以前,并没有多少普通人会被赋予做重大决策的权利。现在不同了,信息的民主化逐渐促成了选择权的民主化。而在网状社会结构中,每个选择所产生的后果也变得愈发难以预料—这也是2016年的选择行为体现出的共同特征。
由于选择权的不断分散,加之过载的信息交叉力度空前,黑天鹅现象已是常态。2016年诸多意料之外的事件,会让很多人以“不确定的时代”来命名这一年,但事实上,人类社会真的出现过充满确定性的稳定时代吗?那些看似平稳的年份,不过是隐藏了许多引而未发的汹涌,未被记录罢了。对于确定性的缅怀,更像是一种自我安抚。正如每逢年末,媒体都要做年度回顾—某种程度上,回顾行为本身也是一种必要的心理慰籍。
无论如何,要对2016年说再见了。这一年发生的事情提醒我们,在即将到来的2017年,得慎重对待自己的每个选择,哪怕是日常的选择。祝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