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开设物联网学科方向的可行性研究
2016-12-29杨健
摘要:为满足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进一步拓展物联网产业人才培养的广度,探讨物联网知识融入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必要性,提出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开设物联网学科方向的办学思路,并论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开设物联网学科方向的可行性。
关键词:物联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物联网学科方向;可行性研究
0.引言
为解决物联网产业发展需求与人才短缺的矛盾,从2010年开始,教育部相继在大学本科教育层次审批设置物联网工程、传感网技术和智能电网信息工程3个与物联网相关的专业,在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审批设置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如今,全国已有100多所院校获准开设物联网相关专业。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些专业才刚刚有第一届毕业生,毕业生人数和质量还远远达不到物联网产业的发展需求,存在很大的人才缺口。
培养物联网产业人才,我们不仅需要探索现有条件下物联网相关专业的学科定位、培养目标、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解决其中存在或即将出现的各种问题;还应该探索物联网知识体系在现有学科中的融合性,探讨把物联网知识体系融入相似或相近的现有学科中的可能性,以进一步拓展物联网产业人才培养的广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息管理专业”)是管理学、信息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和传授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开发信息系统,以进行信息管理。信息技术是信息管理专业的基础,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与利用是信息管理专业研究和传授的知识核心。物联网所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把信息的感知扩展到“物”端,实现了“物”的信息采集、传输、处理与利用,实现了物与物、人与物的互联,改变了信息感知、传输、处理和利用的方式。信息管理专业不能对物联网所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视而不见,必须把物联网知识融合到现有的知识体系中。
1.融入物联网知识的必要性
本质上,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应用,而新一代信息技术是信息管理专业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新的组成部分。把物联网所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到信息管理专业,一方面能够顺应技术发展、技术创新与技术应用的潮流;另一方面,新的信息技术势必会出现新的管理问题,并催生出新的信息管理手段和方法,这样一来,物联网知识的融入就成为进一步完善信息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的必要之举。
为此,我们提出两种不同程度的物联网知识融合方式:简单知识点融合和系统化开设物联网方向。
2.简单知识点融合
简单知识点融合是在“知识点”所在的细粒度层次上直接进行的融合,具体做法就是以信息管理专业现有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为框架,把物联网所涵盖的知识体系“打碎”成一个个小的知识点分散杂糅到与信息管理专业现有课程联系紧密的知识点中。必要的时候,再补充一些概论性课程(如物联网工程导论等)作总体介绍。
简单知识点融合方式能够充实信息管理专业现有课程体系中的知识点,实现物联网知识与信息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的融合。但是,简单知识点融合方式并没有按照物联网知识体系的框架来系统化地组织充分的知识点进行融合,而是依托信息管理专业现有课程体系,根据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进行融合,这样容易导致融合的物联网知识碎片化,不够充分,也不够系统。
简单知识点融合只是信息管理相关知识在信息技术手段上的“翻新”,没有在信息管理专业确立明确的物联网方向培养目标,学生不仅难以解决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信息管理问题,还难以把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此外,简单知识点融合是在信息管理专业现有知识体系层面上进行的“微调”,在无人组织的情况下,这种“微调”往往是课程任课老师的自发行为,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要实现系统有序的调整,操作起来会比较困难。
3.系统化开设物联网学科方向
针对简单知识点融合方式存在的不足,在对物联网工程专业和信息管理专业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横向比较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在信息管理专业系统化开设物联网学科方向的办学思路,即以管理应用为导向,有选择性地组织物联网知识体系相关知识点,主要通过在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开设专门的物联网课程群,辅以一些知识点进行简单融合,为信息管理专业树立“培养具有物联网特色的信息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3.1开设物联网方向的学科基础
对比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物联网工程专业试行的课程体系与信息管理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我们发现,物联网工程和信息管理专业均属于交叉学科,在课程体系上,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群与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学科基础课程群有大范围的重叠性,详见表1。
在表1中,信息管理专业专业基础课程群中的计算机学科基础课程群基本涵盖了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群的课程,只欠缺电路与电子技术和嵌入式系统设计这2门课程。可以说,在课程体系上,信息管理专业基本具备了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
3.2物联网知识体系再组织的突破口
在信息管理专业开设物联网方向时,我们必须打破物联网核心课程群的框架,把物联网核心课程群所涵盖的知识体系进行取舍和重构,形成适用于信息管理专业的物联网课程群。
物联网的发展是以应用为先导,应用与技术相互促进,从而形成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为了确保再组织的物联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知识体系再组织的突破口只能在应用层。我们分析和比较信息管理专业的信息管理课程群所涉及的应用领域,发现受物联网技术发展影响最早、最深也最直接的管理领域是物流领域。因此,进行物联网知识体系的再组织时,我们规划以智慧物流等应用领域为突破口,以智慧物流等应用领域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需求为导向,在物联网知识体系结构的感知层、网络层以及应用层进行知识的取舍,留下的知识内容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物联网知识体系的最小闭包,也就是物联网方向的知识体系。
3.3物联网方向的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初步方案
信息管理专业在物联网方向上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既懂管理理论又懂新一代信息技术,能应用物联网知识在智慧物流等物联网应用领域进行信息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基于表1信息管理专业现有的5类课程群,横向比较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首先,从智慧物流等行业应用出发,按照物联网知识与智慧物流等应用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对物联网知识进行取舍,选择智慧物流等应用领域需要的物联网知识,构筑物联网方向的知识体系。所选的知识内容要围绕应用进行组织,不强调深度,但强调广度;不强调基本理论和原理,但强调物联网软硬件的使用。接着,基于整个信息管理专业的知识体系,依据知识点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构筑物联网方向的课程体系。对于联系紧密的知识点,可考虑直接融入与之联系紧密的现有课程的知识点中,或者打破原有的课程结构,把联系紧密的众多知识点再“凝结”成新的课程。
基于以上思路,我们初步规划了物联网方向的知识内容和课程群。规划后的信息管理专业课程群添加了物联网课程群,其中包括物联网技术与实验、物联网控制、海量数据存储、数据处理与智能决策(涵盖信息管理课程群中管理决策分析的知识,故在信息管理课程群中删除管理决策分析)、物联网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智能物流等课程。此外,在计算机学科基础课程群中添加电路与电子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和物联网工程导论3门课程,还把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的知识合并到信息系统开发课程群的信息系统安全课程中。
因篇幅原因,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中每门课程所涵盖的知识内容以及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等细节,在此不予赘述。
3.4实施方案
构建知识体系与课程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反复多次地进行尝试与验证,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在设置物联网方向的初期,因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正处于组建和验证过程中,建议把物联网课程群打包成一个选修课程群,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修,而且鼓励学生整体选修;而在确立物联网方向的中后期,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运行后,可根据学科内涵、社会人才需求和学生兴趣,逐步在整个核心课程群进行知识点调整与配置优化,去掉一些陈旧的内容,合并一些课程,变选修为必修,逐步把物联网方向做成专业特色。
4.开设物联网学科方向的可行性研究
4.1pAw7RtCWkBVb5Ka+VrPBFOt3Gug/1vwtc8ms9HNhvGg=操作可行性
1)导向明确合理。
信息管理专业开设物联网方向既便于知识点的系统化“选择”,又保持了信息管理专业本身的特色。以智慧物流等应用领域为突破口,以智慧物流等应用领域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需求为导向,很容易在物联网知识体系结构上选择与智慧物流等应用联系紧密的物联网知识,进行物联网知识体系的再组织;而且所选择的知识均是实现智慧物流等应用必须的内容,覆盖物联网体系结构的感知层、网络层以及应用层的知识内容,相对完整且系统化。
另一方面,物流等应用是信息管理专业重要的研究和应用领域,以智慧物流等应用为知识再组织的突破口并没有丢掉信息管理专业的特色,相反,顺应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轨迹,更加突出信息管理专业的特色。
物流行业是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一,被列为国家第三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智慧物流为突破口在信息管理专业设立物联网方向,必将培养出一批既可以从事物流行业工作,又可以从事物联网产业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对现代物流人才的需求。
2)方便在空间上重构课程体系。
先进行知识点的选择,构建知识体系;再在知识体系的范围内,按照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课程体系的重构,这符合课程体系形成的规律。而且,知识体系的再组织和课程体系的重构均有依据,前者的依据是与智慧物流等应用联系的紧密程度,后者的依据则是知识点相互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
3)实验室建设有基础,师资队伍易于组建。
信息管理专业基本都建设有专业实验室,中南民族大学信息管理专业就建设有供应链实验室,可以在信息管理专业的专业实验室基础上添置相关物联网方向的设备,组建信息管理专业的智慧物流实验室。此外,有些高校已经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正逐步建设物联网专业实验室,我们也可以借用这些实验室开展课程内外的实验。
信息管理专业开设有计算机学科的基础课程,一般都具备计算机及相近专业的师资队伍。这些教师基础扎实,通过进修或自主学习就可以逐步掌握物联网知识,开展物联网方向的教学工作。当然,也可以借用学校其他专业的师资组织教学。此外,还可以引进相关师资力量,进一步充实物联网学科方向的师资队伍。
4.2经济可行性
(1)投入。开设物联网方向的投入分为3个方面:物联网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发生的探索与验证费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涵盖在职教师的培训、延聘外专业教师以及引进教师的费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涵盖软硬件、场地和相关工作人员的费用。
(2)收益。开设物联网方向的显性和隐性收益有4点:为社会输送基础扎实并掌握系统知识的物联网应用型人才,填补物联网产业人才缺口;充实并完善信息管理专业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科发展;为毕业生开辟新的就业方向;锻炼师资队伍。
短期内,投入是大于收益的;但从长远考虑,一旦物联网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建设完成,经年累积的收益将远远大于前期投入。所以,从长远看,在经济上,信息管理专业开设物联网学科方向是可行的。
5.结语
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并不足以在短时间内从根本上解决物联网产业发展需求与人才短缺之间的矛盾,我们更需要探讨把物联网知识体系融入相似或相近的现有学科中的可能性。信息管理专业开设物联网学科方向可行且有益,各高校的信息管理专业可根据所处的区域环境和学科基础,逐步探索并验证物联网方向的办学思路。其他与物联网知识体系相似或相近的现有学科也可以参照这一办学思路,在学科内融合物联网知识体系,开设具有自身特色的物联网学科方向。
下一步,我们将就物联网方向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以及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更加细致的探索与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