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OOC/SPOC的课程协同建设与思考
2016-12-29李凤霞陈宇峰余月嵩天
0.引言
从MOOC元年到今天,仅仅不到3年的时间,MOOC不仅以疾风骤雨般的速度席卷了全球,而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入了“后MOOC”时代——SPOC。这种发展态势,不仅体现在去年一年问美国400多所高校上线了2000多门MOOC课程,更是因为我国的数百万选课大军激发了一大批潜心教改、热衷教育技术研究的学者们投入极大的激情到MOOC课程实践中。当我们还来不及论证类似于“MOOC会颠覆传统的教学方式吗?”“教师会失业吗?”这些问题的时候,一批自己熟悉的、正在讲授的课程已经跃然网上,撩拨着同学们的视线。在此情景下,我们必然会面临选择:是保持沉默,还是置身其中?是新建MOOC课程?还是用现有MOOC课程?为什么要建?怎么用?这些都是每一位高校教师所要面临的问题。笔者从2014年到现在,相继建设了C语言程序设计和大学计算机两门MOOC课程,前者已使用3个学期。
1.借MOOC平台发教改之言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的第一门MOOC课程是c语言程序设计,从2014上半年开始建设:这是在执行指令性计划,也没有太多可以借鉴的内容,所以我们听了报告,也请了报告,之后便满腔热情、全力投入,开始做知识点拆分、脚本准备、视频录制、后期制作。由于一切都是从头开始,一时之间不亦乐乎。等课程发布之后,我们看到了同时播放的多门同类课程,便开始学习并静心总结:这几个课程有什么太大的不州吗?我们为什么要做这门课程的MOOC?一时之间竟没有特别满意的答案,而最后的解释就是MOOC的初衷:大规模在线课程、更多的人分享、更多的人交流,我们是这个巨大学习社区的参与者。
今年暑假,一种冲动告诉笔者:应该建设大学计算机MOOC课程。尽管已经有多门同类课程在线,但是笔者仍然感觉有话要说,因为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已从论证、设计进入到了落地实施阶段,但教学内容的较大改变使许多高校难以入手,其问题焦点在于:课程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建设,教材、题库、平台都是按照原始内容在积累,教师也已经习惯了用大多数的课时讲解软件、实践软件、考核软件,如何破而立首先面临师资和教学体系的配套建设。多所高校率先推出的同类课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我们提出:基于虚拟实验,依据助教助学、循序渐进、逐步过渡的理念,组织大学计算机MOOC课程内容,具体如下。
(1)基于计算机的问题求解——大学计算机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初步
(2)计算机信息数字化基础——计算机科学基础
这是参照教指委教学指导大纲而成的一个面向计算机思维能力培养的课程方案,这个方案将以往的软件教学置换为面向计算机科学和计算问题的基础理论、技术和方法,这对师资和学生都是很大的挑战。如何让老师在以往的教学规划中注入新zQswMUlvJG+ovXKcgy8xpg==的教学内容,让不同程度的学生习惯学习计算机科学的公共基础,我们按照如下框架来配置每一讲的课程:
·本章导学——面向问题,引出内容;
·本章内容——与上述模块对应,讲述具体教学内容和思路;
·虚拟实验——结合当前内容中重点难点部分的实验设计,面向全体学生;
·知识扩展——每章设置一故事,结合当前内容讲一个反映核心概念和新技术的故事,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
·软件应用——每章设置一案例,结合实际应用需求,讲一个软件应用实例,面向此类应用需求较强的专业。
这种方案旨在通过虚拟实验,加深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学习;通过讲故事,启发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科兴趣;通过应用软件,使不同高校可量体裁衣,新旧教学计划循序渐进、逐步过渡。这样,许多高校便不会在条件不具备时急于做MOOC,而是置身于MOOC的浪潮中,先采用MOOC/SPOC模式,在小众私密的前提下翻转应用。这既适合个性化需求,又给了教师逐步认识和适应的空间。
借MOOC模式,传达教改思路和内容,发表实施方案;借MOOC/SPOC模式推广教改成果,示范教学,推动教改深入发展,笔者认为实在是个难得的好方式。
2.协同建设方式下的课程认同感
MOOC是一种颠覆性创新,“颠覆性创新”这句话的创始人对它的解释是:其颠覆性在于3个方面:一是可以辐射到那些原本无福消受高等教育的一大群用户;二是逐渐挺进中高端市场,让市场中既有的客户“乖乖”奔向他们;三是课程质量的提升,也就是重新定义什么叫“好”。那么如何做才能让更多的老师和学生都能对课程、对教改思路有认同感?才能让积极参与的和持不同意见的老师愿意来尝试、探索?协同建设是一个有效途径。
我们的大学计算机课程以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大学计算机课程群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的形式开展协同建设,共有4所高校的老师参与了这一协同,包含了985、211和省重点不同层次。教师不仅参与了资源建设,还直接参与了授课。例如华北理工大学承担了讲解软件,他们把多年的优质资源和经验浓缩提炼成一个个的经典案例,再注入新的需求,诸如“论文的索引与组织”“图书销售统计”“人口普查多源报告”等。而北京工商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协作完成讲故事,把专业的应用问题、计算思维的核心内容以及计算机前沿技术紧密结合,例如“揭秘北京2008奥运会活字印刷的表演设计”“计算为何被穿戴?”“促销策略是怎么从大数据中挖掘出来的?”等。这些协同单位在课程制作过程中,进行多次交流研讨,了解课程,参与方案确定,使得老师们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对课程的整体思路和设计几乎完全认同,对怎么用MOOC的问题有了充分的认识,缩短了SPOC模式的执行障碍,同时吸引了更多的教师和学生的参与。
3.结语
协同创新是当前课程教学改革、资源建设的一个主题,而在MOOC课程建设和SPOC翻转模式方面如何协同?如何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值得继续实践和思考的问题。SPOC是MOOC与传统教学的无缝衔接,是针对小规模的特定人群实施基于MOOC资源改变高等教育现状的一种解决方案。SPOC利用MOOC的规模效应,分摊高质量教学内容的人均成本,这也正是协同建设课程的目的。尤其是利用MOOC/SPOC模式推动教改成果落地,提高教学质量,不论是MOOC时代的继续还是后MOOC时代的来临,都是一个极好的模式。我们对协同建课的体验是:有话要说时建MOOC,有问题要解决时用MOOC,有好的创意缺乏支持时协同共建,有优质资源时交流共享,走一条基于MOOC/SPOC的课程协同建设新路。
目前,工作组有15所院校加盟。在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中,作为以虚拟实验推动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我们一直着力建设大学计算机课群的实验体系。所以,今后的工作重点依然会坚持借力MOOC平台,采用多校协同的思路,开展基于MOOC/SPOC的教学模式探索,以虚拟实验为抓手,推动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深入进行、成果落地。
(编辑:彭远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