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计算机专业新生研讨课的思考与实践
2016-12-29杨慧杨燕
摘要:近年来新生研讨课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文章阐述计算机专业新生研讨课的教学理念,从课程定位、师资力量、教学架构、授课方式等方面分析总结课程的实践经验,对课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之道。
关键词:新生研讨课;研究型教学;本科教育
1.新生研讨课的背景和意义
大学新生的适应问题是大学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新生阶段不适应将影响学生大学4年的学业。新生教育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过渡和奠基作用,是高校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应受到高度重视。新生研讨课为我们开展新生教育提供了途径。新生研讨课指在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指导下,精选研讨专题,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加深对专业的认识,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和合作精神,让他们尽快适应高校的学习环境。哈佛大学在1963年将新生研讨课作为实现哈佛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嘲。清华大学于2003年将该课程引入本科教学,目前国内已有多所研究型大学相继开设。西南交通大学计算机系也积极开设了新生研讨课。
2.计算机专业新生研讨课建设
2.1课程定位
新生研讨课应当结合“新生”和“研讨”两方面,它既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新生入学教育课,也不同于一门专业学术性课程,而是将两者有机结合。新生研讨课程的主题设置较为综合,既包含计算机大类的专业介绍、专业培养计划、心理素质调整,也包含计算机方向软件硬件各领域的介绍、前沿发展等。该课程让学生初步了解大学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激发学生对信息科学专业的认同与热爱,引领大一新生进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大门,为下一步的大类专业选择做铺垫;通过院系名师的言传身教,促进师生交流。
2.2课程师资力量
强大的师资力量是课程质量的保障。西南交通大学计算机系的新生研讨课得到了院系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众多知名教授的大力支持。新生研讨课由主管本科教学的副院长亲自负责,一大批优秀教师欣然加盟。这批教师中有学识渊博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计算机专业各个研究方向的学科带头人;有教学经验丰富的指导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比赛并获国家一等奖的教师;还有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等;此外还邀请了学工部的老师来讲解校园资源利用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内容。新生研讨课在师生之间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使大一新生在人校之际就得到生活和学习的指点,聆听大家之言,亲身感受他们的魅力风范。
2.3课程教学
1)教学指导性大纲与教学规范的建立。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在课程开设之前先组织全院教师座谈,就新生研讨课的教学大纲、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课程成绩评定、课程教学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充分细致的讨论,制定教学指导性大纲与教学规范。整个教学架构设置主要分为4部分,分别是提出问题、学习基本知识、寻求问题解答和带领学生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部分是研讨课的基石,也是目前难度最大的一个环节。教学内容中明确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寻找研究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延伸出更深入的问题。
(2)在问题确立后,教师帮助学生建立基础知识,包括教师讲授、学生自行查阅各类学习资源两种方式。
(3)寻求解答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逐步开始研究型学习的过程,首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意见,提出假设,然后引导学生进行验证。
(4)在解决问题环节中,教师主要是对学生的意见和研究成果进行修正或者进一步的优化,学生需要通过不同的形式发表自己的成果。
由于研讨课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的特殊性,教师和学生评价系统也相应地采用了多元评价方式。教师的评价由同行评议、调查问卷、学生打分等多项构成;对学生的成绩评价采用了书面评价、口头表达、过程评价和同组评价结合的方式,最终成绩以等级评定,而不是具体的分数。
2)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的确定。
研讨课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互动参号l生,我们鼓励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思考。授课内容方面主要包含两大类:一类是普适性的话题,包括校内资源利用、职业规划、时间管理、竞赛介绍等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由学工部老师和部分有竞赛经验的老师负责,解决新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迷茫;另一类是以专业课题为导向的,主讲教师结合研究工作经历、经验和最新研究工作进展,精心挑选属于当前计算机学科前沿发展方向及信息科学相关领域的专题,包含云计算与智能技术、多媒体与大数据、信息与通信基础、物联网技术、微电子技术等。授课内容的难度设置为学科普及的难度,不需要有较深厚的知识储备,但需要学生提前预习、查阅资料并提出问题。
研讨课授课方式包含课堂内和课堂外两大类。课堂内有主题讨论、分组演讲、翻转教学、学生辩论等多种形式。在辩论赛和分组演讲的过程中,采用合作竞争的机制,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查阅资料、撰写报告、小组讨论、课程汇报、组间PK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课堂外,为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和理论联系实践的意识,新生研讨课还设立了课外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参观全球知名IT企业和走进科创实验室活动。参观大型企业拉近了企业与在读大学生的距离,了解社会需求,结合实践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与学习方向。目前我们已与华为、腾讯等公司建立合作,此后还将与更多企业建立联系,扩大学生实践活动范围。此外,我们还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科创实验室的机器人舞蹈、智能车赛跑等项目,鼓励新生与高年级学生组队参加各类竞赛。通过这些丰富的主题和讲授方式,学生初步了解了信息科学领域的前沿问题,提升了自主学习、探索研究、团队合作、书面和口头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3.困难及解决之道
3.1从高校教师的角度出发
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变困难重重。新生研讨课的特点在于研讨二字,即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讨论,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知识。因此,教学情境设计着重于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培养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性。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需要教师改变教学习惯,投入更多精力。当前高校存在“科研为王”的指导思想,这使不少老师不得不权衡讲授新生研讨课的投入产出比。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了尽可能减轻老师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在制度和经费上都给予了最大的配合:一方面明确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是最重要的学术活动,调动全系教授的力量投入课程教学;另一方面为新开设的课程提供基本建设经费,并结合学生评价增加后续建设经费投入。此外,还组织各种形式的教学观摩和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3.2从新生的角度出发
大部分新生并不适应研讨课的授课方式。一方面是受基础教育体制的影响,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填鸭式”灌输方式,不习惯没有确定答案的问题讨论。很多老师反映学生很少积极发言,课堂气氛并不热烈,有的学生即使有观点也并不愿意主动发表和分享。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的难度一时难以把握,讨论的主题大多是当前计算机领域相关的热门话题,学生对于这些话题的了解程度参差不齐。考虑到研讨课中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我们采用多种途径督促或倒逼学生提高主动性。
(1)督促学生课前准备。针对每个班级,配备专门的助教老师,提前通知上课内容,督促学生事先查阅和准备。
(2)评价制度。采用多元化评价考核方式,重点关注课程进行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和参与度,以此作为成绩评定的重要指标。教师和助教会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记录,重点关注学生的准备程度、交流表达、调查思考问题的过程等方面。
(3)采用匿名方式征集意见,多次在授课方式、课题选择等方面征求学生意愿。
4.结语
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学模式,新生研讨课还处于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借着当前新生研讨课首战告捷的契机,要进一步总结成果、发现问题、积累经验。当前新生研讨课还存在如何增强教学实效、教学效果可持续性、与后续课程衔接等问题,相信随着它的广泛普及将会得到极大的完善,最终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在今后的研讨课中,我们将借鉴兄弟院校经验,进一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广完善研讨课。从广度上,我们会将新生研讨课推广到更多的院系,持续推进高等教育的根本性改革;从深度上,我们将扩大研讨课的学生群体,针对本科每个年级甚至硕士生、博士生开设相应的特色研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