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东民俗文化保护模式浅析

2016-12-29杨其平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文化站

大陆桥视野 2016年10期
关键词:民俗保护模式

杨其平 / 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文化站



浙东民俗文化保护模式浅析

杨其平 / 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文化站

【摘 要】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展示当地的民俗文化,没有民俗文化的乡村即使自然风光再好,生活水平多高都不能算美丽乡村。中东很多国家,钱多,环境也不错,就算不上强国,道理一样的。所以,我党秉着为民服务的原则,必须要花大力气保护好民俗文化。从传承人、传承基地和民俗项目内容三方面着手,科学地保护好民俗文化。

【关键词】民俗;保护;模式

浙东民俗文化保护模式很多,得益于政府的重视,群众的喜爱。在保护民俗文化的过程中,有动态的保护,也有静态的保护;有挖掘古代文化的抢救性保护,也有展望未来的启发式保护;有临时性的快餐式保护,也有永久性的固定式保护。不管采用什么样的保护模式,关键看实际效果,看有没有形成一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俗文化队伍,民俗的主体都没有,谈不上民俗文化的保护成果。再看保护基地,也就是承载民俗文化的相对稳定的场所,光有主体,没有一个让主体得以发挥技能的地方,很多身怀绝技的人就会悄悄地消失在人海里。再一个是保护内容有鲜明的类别,千篇一律的内容,域外引入的内容,路人皆知的内容去花大力气保护也是保护过程中需要避免的。这种类别要求有很强的地域性,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其实,只有当地的才是民族的。

民俗文化保护说到底就是保护人,保护那些过去曾经参加过民俗活动的人。现在即将消失或已经消失的活动这些人通过回忆还能够复原,这才是保护民俗传承人的意义所在。在我们浙东地区,凡是省级以上的非遗传承人【注:民俗传承人归入非遗传承人,年满65岁】每年按省政府的要求补贴数千元,当地政府原则上按上级政府的标准进行配套补助。这里,省政府的补助完全确定,只要符合文件精神,到时候传承人会及时拿到;而当地政府的补助就有不确定性了,因为没有像省政府一样有文件可查,可以以千万种理由不发本来应该配套的补助。有领导想起来发补助,不违反政策;若想不起来,也不违反政策。浙江省政府的做法为提高民俗文化传承人的积极性起到了很大作用。在传承人的眼里,政府的补贴简直是养老金,其广告效应非常大,积极性自然调动起来。能够调动传承人积极性的政策不能变,比如,按照非遗的级别,一个项目被立项各级政府有一定的补助,而有地方,想变换一种补助方式,传承人就不高兴了。假如一个县级项目公布立项政府补五千,每二年一次公布一次新项目,这种模式固定不变,随着级别的提高,补助也相应会提高到一万或者二万。但若现在停下来了,传承人申报的兴趣荡然无存。就好像去摸奖一样,你现在摸到的奖金取消了,或者减少了,那么对不起了,再也不会有人去玩摸奖了。民俗文化传承也一样,政府不买单,传承人会长期配合几乎不可能。

让传承人形成一个团队,对保护民俗具有较好的作用。身怀绝技的民俗传承人单枪匹马地参加民俗活动往往产生很多弊端。首先,传承人的信息不灵,哪里可以参加活动,哪里是政府组织的活动还是企业的商业活动都不清楚。光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活动,影响力不够,对他们的谋生也是个问题。绝大部分传承人在得到政府保护的时候,希望把自己的技艺作为谋生手段,在社会上站稳脚跟,但很快发现靠政府部门的几次活动根本解决不了自己的生计问题。传承人知道,要让自己的民俗项目解决生计问题必须形成自己的产业。像一些大的项目如北京烤鸭,产业化不是问题,本来就有响当当的品牌,传承人根本不用考虑生存问题,但是,一些小项目就不一样了。比如面塑,一人一桌,偶尔参加政府部门活动,也有一些企业或事业单位邀请参加活动。尽管活动主办方给与了丰厚的报酬,但传承人觉得不能养活自己。如何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呢?答案只有一个,不能守株待兔,而要主动出击。主动出击的办法就是抱团打品牌,就像剧团一样,团队有专门跑场址的,专门负责包装的。这么一来,需要民俗表演或展示的单位方便,一个电话,活动项目的传承人就会及时到达指定地点参加活动,对传承人来说,也有了一个经常性参加活动的机会。

对民俗文化项目传承基地的保护是打造名片的过程。在项目不太为世人了解的情况下,传承基地的建设非常重要。基地不是给外行人看的,而是要在民俗专家的眼里过关。专家看啥?首先要看项目意义。一个项目历史上起到过什么样的作用,有哪些至今还具有现实意义,这些都要在基地里反映出来。这就需要传承人和当地文化部门配合,拿出具有说服力的图文资料以表达项目意义。其次,有意义的项目不一定就是好项目,因为一个有意义的项目,需要在基地有传承的关系。历史上有过的项目,哪怕是非常有价值的项目而现在没有人演示了,那不是好项目,历史上没有的项目去编造一些项目内容更没有价值。有人在所谓的基地里不断地在演示项目的过程,要求说明历史演变过程就拿出一大堆历史资料。这些历史资料并不能说明传承关系,传承人断档了,依靠资料来延续传承关系完全违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客观规律,项目也就没有意义。再次,在基地需要有面向未来的教育内容。有研究价值的民俗项目需要设立面向高校的研究机构,如慈溪市的青瓷龙窑窑祭项目,列入非遗项目的企业有四家,其中有研究所的有三家,其中一家设立浙江大学文博教育点,专门研究上林湖越窑密色瓷和窑祭仪式。利用高校的学术资源来研究民俗项目好处多,对项目传承人来说,可以拓展视野,了解国内外同类行家的研究成果和其它信息,弥补研究资料的不足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因此,基地培训哪种方式好关键看项目的性质如何,还得因地制宜。

哪些民俗文化才是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加以保护的?谈到这个问题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我们浙东地区,大量的民俗大多有载体。青瓷是龙窑窑祭的载体。青瓷本身就非常难烧制,俗话说十窑九空,而密色瓷失败率要大大高于普通青瓷,这就出现龙窑窑祭。为庇佑窑工烧成密色瓷而祭祀,祭谁?祭翼龙,一种经常被窑工隽刻在瓷器底部的神。因而,保护民俗文化第一步得找到载体,看载体背后隐藏的内涵有多少。嘉兴端午节也有很多载体,粽子、黄龙、白船,它们的背后也有很多东西,如对龙的崇拜。第二步要看历史上著名度。北宋的时候,浙东民间就存在“八月海宁潮,十月师桥阁”的俗语。据余姚六仓志记载,当时东南亚华侨大多把这句俗语当作乡愁的主要内容,返乡必须实现的梦想。而师桥阁是都神行会的一个项目,这样要不要保护都神会和都神殿也就显而易见了。嘉兴端午节也是历史上具有著名度的民俗项目,政府把它作为重大项目加以保护功德无量。着眼本土保护也是评判民俗项目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无论对龙的崇拜,还是发扬粽子文化,都是其它地区、其它民族共有的民俗,但嘉兴的内容具有自己的地域特色,如踏白船的习俗很有新意。

保护民俗文化各地经验很多,方式多种多样,而一些原则却是我们应该共同遵守的,希望大家交流学习。

参考文献:

[1]华师大教授陈勤建《中国民俗学》,华师大出版社2007出版。

[2]王娟《民俗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出版。

[3]嵇锡贵《越窑青瓷烧制技艺》,浙江摄影出版社2015.12出版。

猜你喜欢

民俗保护模式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漫画民俗
永续债券探析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