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岸村:打好“三大战役”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2016-12-28赵月枝龚伟亮
赵月枝 龚伟亮
仁岸村:打好“三大战役”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赵月枝 龚伟亮
在浙江省缙云县,有一个叫仁岸的山村,因杨梅闻名,却也一度“霉名远扬”。
这个村有1000余户、2600多人,因为出产的杨梅个大味甜而负有盛名。说其“霉名远扬”是因为该村曾经是出名的脏乱差,“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垃圾满地堆,蚊蝇满天飞”。村里土路上、河道里垃圾成堆,脏得让人看不下去,不少杨梅客商反映,仁岸的杨梅虽好,但村庄环境卫生很差。在当时县里的清理河道、清洁乡村“双清”检查中,仁岸几乎每次都垫底。
人说“好山好水好杨梅”,环境有短板何谈“绿富美”?仁岸村党支部书记何伟峰“知耻后勇”,决定带领村民打好“三大战役”,改变落后面貌。第一大“战役”就是清理河道、清洁乡村的大会战,还仁岸绿水青山的美丽容颜。村、镇干部的带头作用,也迎来了仁岸民风的改观。刚开始,乱扔垃圾的村民受到规劝时还会冷嘲热讽,看到驻村干部和村两委干部牺牲休息时间身先士卒搞卫生,村民们慢慢提高了认识。他们不但以行动支持村庄环境整治,而且主动维护村集体的利益。如今,仁岸村好山好水,环境优美。干净的街道、齐整的房屋、清澈的河流、气派的文化礼堂和办公大楼,新建的垃圾分类站、生态游泳场,在建的计划作为民宿的28栋别墅……走在村里,让人感觉“美丽乡村”就在眼前。这个曾经让人掩鼻侧目的“落后村”,如今成了让十里八乡艳羡和看齐的标兵。
引发仁岸村变化的另一大战役就是“种杨梅”。何伟峰被仁岸村民亲切地叫做“杨梅书记”。1991年甫一上任,为响应上级“一村一品”号召,他决定引种东魁杨梅。这个决定最初被全镇人笑话,仁岸村民心里也犯嘀咕。因为杨梅生长期长(5年挂果),收果期短(仅10余天),且易受雨涝霜冻影响,风险较大。起初仅有少数村民引种了500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杨梅。何伟峰坚信越是别人搞不好的,自己搞成了才更有价值。他一面和农技站站长废寝忘食地研究改良品种,一面想方设法发动村民。何伟峰自己担保为村里向银行申请无息贷款,还砍掉自家杨梅林,修筑了直通山顶的“杨梅公路”,方便运输和售卖。在仁岸杨梅默默无闻的时候,为营造口碑,何伟峰自掏腰包,以10块每斤的价格从村民手里收购上好杨梅送给朋友,一年下来要送两三万块钱,连续送了4年。仁岸杨梅真正扬眉吐气,始于2008年获得“浙江省农业吉尼斯擂台赛”第一名,“浙江最甜杨梅”的美誉不胫而走,仁岸杨梅声名远播,村里几个杨梅合作社的生意挡不住地红火起来。如今,仁岸村的杨梅成了村支柱产业,种植总面积达5000亩,盛产面积超3000亩,还在2008年注册了“仙仁杨梅”品牌,这一特色鲜明的“本土经济”带动村民人均年收入从过去的五六百元到今天的三万多元。
当然,要说仁岸变化的最大根源,那就是人,这第三大“战役”就是如何留住村民。仁岸的本地经济十分明显:杨梅、茶叶、板栗,这些都是适宜于仁岸地理条件的“美丽经济”。本地经济的涵养,避免了青壮年大量外流带来的农村空心化。村民们在家门口搞种植、参加施工,不用背井离乡就能把钱赚到手,这让村民“越干越有劲头”。这对社区的保全和乡村文化的发展,无疑发挥了关键作用。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仁岸村把握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时代机遇。如今仁岸村在建的28栋联排民宿和计划中的以立体生态养殖和观光体验为功能的杨梅园,正是在为抓住下一次产业跃升的机会而作准备。
(本栏编辑:叶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