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钓选位打窝的学问
2016-12-28黑龙江苏群
文/黑龙江·苏群
溪钓选位打窝的学问
文/黑龙江·苏群
在溪钓中流传着一句俗语——“七分窝子三分钓技”,可见打窝诱鱼的重要性。常言道:谁也不可能将钩子直接扔到鱼群当中去。因而,打窝就成了野钓中的重中之重。
最初,我跟随老钓手们进入山区钓柳根子鱼时,大伙儿用的窝食都是苞米面做的窝头,一天下来,鱼儿很少咬我的钩,因而鱼获也就寥寥无几。老钓手说我不会找窝,我心想:我不会找,你们不是会找嘛!有一次出钓,我就大大方方地占据了老钓手每出必钓的一个窝子,这个窝子常出大个儿的柳根子鱼。没办法,我得学习啊!谁让我是菜鸟呢!
看得出来,他有些儿焦急,但是并没有离开。我心说:小样儿!光你会钓?
可是我蹲了整一个点儿,仅钓了两尾小鲫鱼!我要离开时,老钓手一脸坏笑问我:“咋了,不钓了?”我说:“没鱼!”老钓手说:“没鱼?这窝儿让你喂的,瞎了我好几斤鱼啊!”
我撇撇嘴,没搭理他,起身离开。
可是傍晚从上游返回时,他还坐在那儿,鱼篓快钓满了,除了大个儿的柳根子鱼和船丁子鱼,大个儿的黑背河鲫就有10余尾!我喃喃自语:我那么多窝食都给你喂了。老钓手说:“给我喂的?你以为鱼稀罕你那窝食!你趴到水边看看!”
我趴下一瞧,见我打下的那几团苞米面窝头,正黄澄澄地躺在水底笑我呢。
老钓手从包里摸出团窝食来对我说:“看仔细啦!”他用手将窝食捏碎后扔到窝点。我一下子就开了窍——自己做的窝食太熟,被水一激更硬了,鱼儿啃不动,谈何留鱼?老钓手们做的面食一半生一半熟,生面子下水后随水流漂往下游引诱鱼群上溯,熟块儿则沉入窝子聚鱼。鱼儿啄散剥落了的小块儿、渣沫子再顺水下行诱鱼,周而复始!这里边大有学问啊!
钓鱼老手们不嫌你一个菜鸟跟着捣蛋就不错了,你自己不学习,没人会主动教你。
有的时候,我在前面走钓,有老钓手在后面尾随。我还在想:你二啊!我都钓过了你还钓?可是每次我都发现,他们比我钓得要多得多。偶然一回,我见到他的窝食几乎没动过,我立马就懂了:人家跟在我后边,根本就无需打窝。他钓的就是我辛辛苦苦诱上来的鱼,却连声谢谢都不说!我这种情况就是老钓手们口中的“蹲不住窝儿”。
于是,我“蹲”了,也“守”了,可还是钓不过老手们。索性,再去钓鱼我就不钓了,专门跟在手法高的老手后面看他钓鱼。看着看着我明白了:原来老钓手们知道哪儿有鱼,哪儿没鱼;有鱼的地儿他们“蹲”着不走,没鱼的地儿连瞅都不瞅一眼,这可是个挺大的学问。
有一回,我和老钓手们在深秋钓茴鱼,到钓场已是午后2点了。那地儿是个山凹,水面挺开阔的,我们在大汀上游最狭窄的水头上布下窝子。
茴鱼是很怪的鱼种,它全天24小时都会觅食,最活跃的时间是黄昏至半夜,傍晚是上鱼的高峰点,用老钓手们的话说:鱼像打地底下冒出来一样,水流上到处都是鱼!
于是,老手们有的在玩,有的捡山葡萄去了,他们在等待太阳卡山的那一刻。
老钓手们来的道上就说了:这儿大面积的浅滩就是茴鱼越冬的地儿。我偏不信邪:整个一条河流,茴鱼只待在这儿?于是提上竿子,到上游的一条大汀的流头(水汀上游进水口处)布窝守钓,可是直到天黑,连一尾茴鱼都没钓到。
下游传来老钓手们召唤回返的哨子声,太晚了狗熊就下山了,无奈之下我只好提着竿子回来。见老手们正收拾装备,每人都钓了好几斤茴鱼。我那个郁闷!那时上班时间紧,还没有双休日,只有礼拜天休息,来钓一趟鱼多不容易啊!就这么白白浪费掉了!
离开钓场有一段距离了,其中一个老手问我:“感觉出这儿跟咱刚离开的地儿有什么不同吗?”我漫不经心地答:“好像比那儿凉多了。”老手说:“对啊!鱼是变温动物,就像人冷了找暖和地儿一样。所以,天冷了,并不是哪儿都有茴鱼可钓。”
“鱼是变温动物”,这句话我记住了,但是在实践中我发现,即便找正了鱼儿的栖息地,要想钓好鱼也不容易。同样一个大汀儿,在不同的季节和一天当中不同的时间段里,打窝钓鱼的位置会不一致。
溪流鱼的显著特点是:一天当中,它们并不是总待在一个地方。
鱼类具洄游习性,表现方式就是出巢和回巢。昼行鱼黎明离开居住地游向上游,主要行为是觅饵洄游,其次是为了避开回巢的夜行鱼类。
针对一条大汀,我们可以将其简单地分为汀尾段——居住地、汀中段——洄游通道、汀头段——聚集食物的食堂。
早春和深秋,鱼类的洄游间隔短,在早间时段,气温和水温尚未整体升高,无鳞鱼身体僵硬不能活动,无鳞鱼和有鳞鱼之间有一个相对的安全期,所以有鳞鱼也会赖在居住场所一段时间。因此在早春和深秋,上午10时之前,窝点应打在汀尾的近岸,深水向浅水的过渡带。但是在夏季就不能这么打,要直接在汀中段选位打窝,诀窍是要选边、选缓、选石、选倒木和选草,哪怕在你面前仅有一株草。
但是,无论是早春、晚秋,还是在炎热的盛夏,在气温整体升高后,窝点都应移位到流头上去。流头处水道狭窄,水势湍急,有时在平缓的滩头上会有多种水流,至于哪条水流下会聚集大鱼群,不到现场不好定位。老钓手们常用的方法是,先在滩头的水边上扔几片树叶,观察树叶的走向,可以肯定的是,树叶聚拢的那道水流必是最佳的窝点。
目前,在我国境内的溪流水位整体呈下降趋势,由于水位低,河床抬高,在许多滩头上多发生两股水流挟裹的情形,其交汇的接合部上端会有一道平缓的夹缝,这种夹缝因其水缓(有时会发生逆向走水),利于食物聚拢而成为老钓手们打窝的首选。
滩头是短途洄游鱼类一天当中待得时间最长的场所,鱼群一般是在太阳卡山时向下游洄游,但这个时间段不是恒定的。在早春或深秋,由于气候变冷,太阳卡山时鱼群早已归入深水,在夏季时可能夜幕拉开时鱼群才会动,这还需要我们灵活把握。
早春和晚秋时,鱼群归位较迅速,钓手可一步到位,直接回到汀尾去钓,其他时节则需逐步挪位,太阳卡山时钓汀的中间段(回到原窝点),黄昏时撤回汀尾。但是在回钓中应注意:钓汀中不能再钓边儿,要改钓二流水(主流两侧流速相对较慢的水流)。
什么叫“顺流而下”?鱼在回迁时多借助水流节省体力,鱼头冲上(游)摆尾下行。此刻窝子要做在二流水靠岸这侧——打重窝子。鱼在下行过程中经过窝点,感受到窝食的味道,会觅源上行游入窝点觅食。
钓汀尾时则仍要钓边,因为此时夜行鱼,尤其是个体较大的掠食性鱼类尚未游离栖息地,汀尾的边缘暂时是鱼群最为集中的地方,这也是这一刻大量上鱼的原因。
钓一日三迁这种钓场,因少于走动,多成为上岁数的老钓手们的首选,在早春或深秋这两个特殊时间段里,它的鱼获量会多于走钓。但需注意的是,在早春和晚秋中一定要钓它的朝阳面。鱼是趋温动物,它的食物也具趋温习性,钓友们在山区钓鱼时一定要牢记这点。
还有一种地势形成的浅滩是最不容忽视的,那就是河流在山凹地势下形成的缓冲地带,这种地势如果有狭长的走向,往往会形成几处分割的,又有浅滩相连的水汀。这种上下大汀之间的接合部,由于聚合了两个大汀的鱼类而成为野钓焦点,这就是老钓手口中的“黄金鱼道”。鱼道要守,所以有时候老钓手们在这种钓点“雷打不动”,这
夏季要直接在汀中段选位打窝,诀窍是要选边、选缓、选石、选倒木和选草,哪怕在你面前仅有一株草是夏季里溪河鱼类最爱待的地儿,亦是在晚秋里狙击“降河鱼类”的场所。溪流鱼具有短途迁徙习性。通常来讲,入伏后,大河中的鱼类为了追索低温,会逆水向支流水温相对较低的溪河上溯。进入仲秋之后,为了追温越冬,鱼群又会自溪河下行,进入大河大江,这即所谓的“七上八下”。所谓“降河”,就是从高处(溪河)下降到大河中的意思,而“降河鱼类”,一般指追索低温的冷水鱼。
再谈谈用蛆虫打窝子。蛆虫的使用,让打窝子在野钓中有了长足的进步,其关键在于味道。最初我收集蛆虫时嫌它脏,用锯末一遍遍搅拌,虫儿是弄干净了,但是味儿没了。老钓手说:蛆虫身上的氨水味是诱鱼的关键!老钓手们都是将蛆虫混入发酵后干透了的猪粪中打窝,效果不错。用蛆虫打窝须将诱饵握在手中浸透再投向钓点,水流急了则要裹上泥巴再打窝。它的优点是味儿大,虫儿在水底自行蠕动,诱饵层层剥离,诱钓一体成为溪河钓鱼的杀手锏。
蛆虫使用的技术层面体现在涮滩上(“涮滩”一词源于川渝地区的溪河钓法,在东北俗称“钓流儿”)。会者诱鱼时,先是一点点儿向水流上扔蛆虫,甚至是几只几只地扔,鱼儿遁迹上溯,会逐渐聚拢在有大量蛆虫沉积的窝点内。涮滩是以大量使用蛆虫为前提的,打窝前必须计算水体的流速,打好提前量,否则蛆虫偏离钓点,进入大流后会“站不住脚”,大量顺流而下的蛆虫会带走鱼群,这个窝子就废了。这也是新手涮滩钓不到鱼的主要原因。
用蛆虫打窝须将诱饵握在手中浸透再投向钓点,水流急了则要裹上泥巴再打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