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立信会计教育特色研究*
2016-12-28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王 妍
民国时期立信会计教育特色研究*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王 妍
摘要:立信会计教育在20世纪30、40年代享有极高的社会声誉,其办学经验与特色体现在:“三位一体”模式创“产学研”一体化办学之先河,面向时代、面向社会的多样化教育方式,坚持“学验并重”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突出,最早倡导会计诚信教育,魅力型校长凝聚办学力量。研究立信的办学经验与特色对当代中国的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均有诸多借鉴意义。
关键词:民国时期立信会计教育特色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舞台上,有不少私立学校办学,立信就是其中之一。研究民国私学史的多位学者均认为,立信是继南开大学之后一所最为著名的私立专科学校,在20世纪30、40年代享有极高的社会声誉。民国时期的立信会计教育包括补校、夜校、函授、职校、专科学校等多种层次,归纳研究其办学经验与特色对当代中国的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均有诸多借鉴意义。
一、“三位一体”模式创“产学研”一体化办学先河
立信会计教育的创始人是被誉为“中国现代会计之父”的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潘序伦先生。潘序伦曾留学美国,先后获得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留学期间,他预见到随着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中国对于现代会计人才的需求会逐年增加,于是尽量选学有关会计的学科,奠定了坚实的会计学基础。1924年,潘序伦怀揣“教育救国”和“实业救国”的愿望学成归国,回到上海,先后在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大学执教,担任暨南大学商学院院长和上海商科大学教务主任兼会计系主任,引进并讲授西方新式会计。1927年1月,鉴于当时工商界通用的旧式簿记亟待改革,企业亟需会计人才,潘序伦辞去各大学教职,在上海创办了“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后借《论语》“民无信不立”之意,改名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从事会计师业务,为工商企业建账查账。
因为当时委托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代为设计西式簿记会计制度的单位不断增多,而这些单位原有的会计人员,绝大多数不懂西式簿记会计,所以很多单位要求代为训练旧式会计人员学会西式簿记。潘序伦觉得对这些人员加以个别训练,费时费力很多,不如把他们集成一班同时训练,所以事务所开创不久就附设了一个簿记训练班,以私营工商企业的青年小职员和练习生为对象,利用事务所晚上空闲时间上课。训练班很受欢迎,第二期开班时,有很多人自动报名要求入学,于是潘序伦与事务所的同仁们决定于1928年正式创办立信会计补习学校。立信会计教育事业即发端于此。补校从1927年簿记训练班算起至1947年20年间共举办40届,前10年学员人数累计达4783人,后10年入学学生则发展到30476人,立信补校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信誉日隆。鉴于立信补校学生虽多,但学时短,学习课程较少且浅,学生难以成为高级会计人才,潘序伦于是决心在继续保留办好补校的基础上,筹设专科学校。经过多方努力,1937年经国民政府批准,私立立信会计专科学校成立。
立信教学所用讲义都是由事务所同仁自编自写的,经过试讲修正后付印出版。当时为立信出版教材的是商务印书馆,然而在日寇侵略期间,商务印书馆损失惨重无法继续为立信出书,为了解决学校教材及工商企业所需帐簿表单的印刷问题,潘序伦又创办了自己的印刷出版机构,与生活书店合作于1941年建立了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当时,正值抗战期间,立信也与很多沪上高校一样正着手于内迁事宜,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在战时陪都重庆挂牌。用品社设有经销处、造纸厂、印刷厂等。抗战胜利前后,生活书店方面因资金周转困难,将所有股权作价让与立信,用品社的全部股份,就为立信会计学校和一部分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人员所有。
从事务所到学校再到图书用品社,潘序伦和立信创业者们一同开创了“三位一体”的立信会计事业链。事务所为学校提供师资和编研力量,图书用品社为学校提供教材,事务所和用品社的收入也补助部分办校经费,学校培养出的会计人才参加工作后,又不断在各自岗位扩大立信的影响,协助事务所和图书用品社发展业务。这样相互配合、协同推进,带来了事务所、学校、图书用品社三位一体的立信会计事业良性发展。潘序伦晚年在回忆录中曾说:“我在办学方式上,采取事务所、学校、图书社三位一体,密切配合,协同办学,也是一个成功的经验”。当时,立信不是中国近代创办的第一个会计师事务所,然而却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在事务所基础上创办学校,继而创办图书用品社的,充分展现了立信先辈的超前意识。2008年,时任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在《潘序伦文集》序言中,称潘序伦为培育会计人才的播种者、现代会计“产学研”一体化的拓荒者。时至今日,“三位一体”的立信会计事业仍在延续壮大,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在全国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中名列前茅,立信学校升为本科院校并获得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立信会计出版社作为学校的直属单位仍以出版会计、财经类图书,印制会计用品为特色,始终保持良好业绩。
二、面向时代、面向社会的多样化教育方式
立信会计教育是适应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经济的需要发展起来的,当时教育不普及,人们获得高等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的机会较少,立信应时而为,结合自己的条件办学满足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潘序伦一直强调:“社会需要什么样会计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会计人才”,“社会需要什么内容,立信就教什么内容”。立信生源来自社会各阶层,有在职人员业余学习、失业青年就业学习、家庭妇女谋业学习,年龄有少有长,甚至有50多岁的老学生,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条件、可支配的学习时间多寡也参差不等。为了满足这种多样化的需求,使学生都能选择到适当班级学到会计专业一技之长,立信建立各种学制。1928年春创办的补习夜校是为了适应业余人员的需要,学生都是各企业或机关的在职人员。1930年设函授学校是为了适应外地无法来沪就读者之需,学生曾遍及全国各省市,乃至港、澳和南洋群岛。1934年设晨校、1935年设星期日校均是为不能读夜校的在职职工,利用早晨和星期日的休息时间,研习会计而开办。1936年添设日校,主要对失学失业青年和外埠专程来沪求学的学生而设,一般经济比较困难,年龄比较大,要求短期速成,因此又称“速成科”,开办时规定三学期毕业。1937年创办的专科学校则是正规的高等学校,入学程度为高中毕业,经过入学考试,择优录取;高级职业学校,也是正规学校,报考学生需有初中毕业或同等学历,三年毕业。另外,立信还有暑期班,适应在校学生利用暑假学习会计技术知识;抗战时期,为适应后方急需技术人才,立信还曾办高级会计职业训练班、中级会计职业训练班、会计职业训练班。由此可见,立信的多样化教育方式体现在:职教和普教相结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相结合,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长期教育和短期培训育相结合,面授与函授相结合。
广设分校也是立信会计教育满足各地对会计人才需求的特色举措。为了方便上海各区学生就近入学,立信仅在上海一地就曾设有11所分校,每学期招生都在2000人以上。1937年春,立信教育事业开始向外地省市进军,率先在重庆开办分校,之后的10余年间先后在桂林、兰州、柳州、衡阳、梧州、北京、广州、南京、天津、香港等地办起各级分校。立信会计教育覆盖面之广,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
三、坚持“学验并重”,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突出
上世纪20、30年代,一些教育界人士面对中国积贫积弱的国情,认为钻研高深学理的纯学术研究固然重要,但学校更应特别重视国家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培养学以致用的人才,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其中,黄炎培以首倡职业教育而闻名,创办了中华职业教育社。潘序伦在上海浦东中学读书时,黄炎培为该校校长,后来潘序伦也曾聘请黄炎培到立信任教,两人既有师生之谊,也有同道之好。潘序伦的办学思想也深受黄炎培的影响,特别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明确提出学生“学验并重”的办学方针,即理论基础知识学习和实际操作经验两者并重。
在“学”的方面,立信坚持“管教务期严格”,对师生都是高标准、严要求。对教师要求注意教学方法和效果,认真备课,认真批改作业;对学生从上课出勤、课堂纪律到课后作业,都有明确纪律规定:上课一律点名,一学期缺课三分之一者,不得参加期终考试;迟到早退三次者,以旷课一次计算。每科都有配套的大量习题,学生要天天做,限时交,如漏交,必追补。各门课程的考核要求很严格,考试成绩以70分为及格,不及格者不准毕业,考试作弊者一律开除学籍。每一个环节老师们都尽心尽力,严抓严管,毫不松懈,不容许学生有半点含糊,严格的要求为同学们打下了坚实而规范的会计理论知识基础。
在“验”的方面,潘序伦认为:会计这门科学,如同医师一样,必须亲自动手实践,才能真正学到手。因而,立信特别注重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授课教师大部分从事务所的会计师和历届优秀毕业生中挑选,他们从实际出发,将日常工作中的案例融入,自编讲义,经过二、三个学期的试讲,不断补充完善才正式出版发行,非常切合实用。学校在教学中,每节课都备有相关习题,实行助教改卷制度,配备一位辅导助教专职批改学生作业和解答问题,一些特别疑难和比较集中的问题,助教摘出交给教授在上课时认真解答,务使学生弄懂为止。学校要求学生苦练珠算、书法和应用文等基本功,并经常举办簿记、珠算、会计等学习竞赛。会计师事务所成为同学们重要实习研修基地,学校以事务所为平台,利用会计师事务所与工商企业接触较多的有利条件,经常组织学生到工矿企业和商店参观实习,并参加到一些机关公司的具体查账工作。求学期间的大量实务训练,使得立信毕业生一到工作岗位即能从事实际工作,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在当时失业严重的旧社会,立信的毕业生却一枝独秀,供不应求。据立信校友端木和回忆,1942年他所在的班级毕业时,重庆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会计处就曾招收15名同学,占毕业人数的三分之一,其他同学也都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
四、最早倡导会计诚信教育
潘序伦认为:“诚信两字,实为会计师职业成功失败之所系”。“夫学识经验及才能,在会计师固无一项可缺,然根本上究不若道德之重要性。因社会环境,千变万化,利诱威胁,无处不极。会计师苟无强固之道德观念,则在执行职务之际,存在可以代人舞弊,存在可以为己舞弊。然会计师之为职业,实为工商业保障信用为设,苟有不道德行为,而自丧其信用,则此项职业,即失去根本存在之理由,违背国家社会期望之意愿,可不慎哉。”潘序伦将这种职业道德观转化为教育观,贯穿于会计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办学中特别强调要在诚信上下功夫,以建立信用为要件,营造诚信文化氛围,教育学生树立诚信观念。立信可谓近代中国最早倡导会计诚信教育的学校。
诚信是立信文化的灵魂和精髓,学校从校名、校训到校歌,无不深深打下诚信的烙印。校名“立信”乃借《论语》中“民无信不立”之意而取。学校也曾多年以“立信”两字为校训,此后潘老对“立信”校训又不断加以阐释、丰富扩展其内涵,提出了“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的二十四字校训。立志、守身、处事、待人,已经不仅将诚信作为一种职业道德要求来看待,而是将诚信上升为为人处事的人格素养来提出。立信校歌也紧扣“诚信”理念,创作于1938年,歌词由潘序伦的胞兄潘伯彦所作,他充分尊重潘序伦彰显诚信精神的意愿,歌词写得言简意赅,强调“学万千,此则一‘会计当而已’”。不仅把“会计当而已”入歌词,还以“今古应无异”来充分肯定了孔子之言在当今的价值;最后用“昭其信,正其名”,表达在会计师执业过程中,以诚信昭示天下,以诚信来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地位。
专业教学中,立信要求学生在记账、算账、报账等方面都做到百分之百的正确,没有丝毫差错,绝不能弄虚作假,尤其在考试中更要讲诚信。据一些立信老校友回忆,潘序伦曾在立信推行“荣誉考试”制度,令学生所受教益最大。荣誉考试其实就是一种无人监考的诚信考试机制。当时,所有的考试,都由教务处主持,除有人收发试卷之外,通常没有权威人士监场。但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有言在先:如舞弊,必开除。潘序伦常在师生大会上讲:学知识不易,学做人尤难。倡导“荣誉考试”,旨在通过不监场的考试,昭示尊敬考生人格,亦培养人自觉自重,以期学生品学兼优。
五、魅力型校长凝聚办学力量
大学校长的学识才能与人格魅力在治校办学过程中往往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与感召力。立信校长潘序伦是旧中国少数几位在美取得经济学博士的人物之一,学识渊博,见地业深,是中国会计改革的推动者,也是会计教学方法的提倡人,对中国的会计事业建树颇多。潘序伦著作等身、见解精辟,一生著作逾千万字、专著(含译作)30多部,学术论文百余篇,不仅在会计学、审计学方面造诣甚高,兼对财政学、金融学、税务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各个领域也有很深研究。立信会计教育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潘序伦将自己的职业收入、出书稿费版税等数万元全部捐给学校办学;抗战胜利后,学校从重庆返沪办学没有校舍,潘序伦就把自家在上海长乐路的五开间三层楼的一所住宅,捐赠与学校作为校舍。潘序伦把钱财都用在了会计事业上,自己的日常生活却十分简单朴素。他曾说:“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取之于会计,用之于会计。这就是我一生聚财、用财的目的和归宿。”
潘序伦从事会计师工作绝不弄虚作假,坚守独立不倚的精神和诚信求实的职业道德。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银行总行被迫迁往香港发行法币钞票,邀请潘序伦查核发行准备基金,潘序伦发现该行金银数额不足,而是以其他银行的本票来抵补,有悖规定。于是不顾情面,不予签字证明。中国银行以“破坏抗战”的帽子相挟,潘先生顶住压力,辞去了中国银行发行准备基金会会计师检查业务,终不为谋私利而失信于民。在抗战救国之际,潘序伦不畏强权,以维护民族大义为重,多次伸出援手保护爱国进步人士。辟如,1932年淞沪抗战之际,《生活》周刊主编邹韬奋号召社会捐款以资前线战士,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响应。然而这一爱国义举却遭居心叵测之人造谣,诬陷邹韬奋等人徇私舞弊,贪污巨款,发国难财,造成极其不良的社会影响。就在事态发展到一筹莫展的危急时刻,潘序伦挺身而出,公正仔细核查捐款账目,出具证明,还邹韬奋等人清白,维护了经募善款单位的声誉,捍卫了正义。1940年,马寅初因发文斥责“四大家族”发国难财危害国家民族命运的无耻行径,惨遭国民政府逮捕,潘序伦积极参与营救活动,不顾自身安危,不惧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长的威胁,聘请马寅初到立信任教,解决了马寅初生活难题。
潘序伦的学识涵养、无私奉献、勤俭淡泊、独立不倚、忠于正义、爱国进步精神构成其强大的人格魅力,凝聚感召了一批社会名望之士和学界俊贤为立信办学出资献力。在私立立信会计专科学校筹建之际,国民政府委员兼主计长陈其采、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云五、交通银行董事长钱新之等欣然担任立信校董;1942年学校迁往重庆北碚办学十分艰辛,四处筹措资金,在川企业巨子卢作孚、康心如、刘航琛、苏汰馀、潘仰山、杜梅和、庞怀陵查济民、黄凉尘、吴羹梅等等也纷纷受聘出任校董,为学校提供资助。在教学方面,潘序伦更是聘请到章乃器、黄炎培、马寅初、徐永祚、黄逸峰、黎照寰、冯契、钱亚新、朱大可、余肇池等众多学术硕彦来校任教,强有力的师资力量保证了优良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罗银胜:《潘序伦先生教育观刍议》,《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2]潘序伦:《潘序伦回忆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6年版。
[3]朱坚强、何佩莉:《立信往事》,立信会计出版社2013年版。
(编辑陈玲)
*本文系2014年度上海市教委“阳光计划”(宣传思想文化类)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商科大学生诚信文化建设研究”、2014年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文化繁荣与博物场馆建设研究课题“立信会计事业史料收集、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24-4843-14-0104)和2014年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商科大学生诚信教育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1-0411-14-02418)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