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制与车销制,到底孰优孰劣?
2016-12-28
订单制与车销制,到底孰优孰劣?
从双汇的说明中,我们可以看到,订单制是对管理的巨大挑战,车销制就像“包产到户”,管理极其简单,订单制如果管理不当,是有可能出大问题的,双汇列举订单制的众多问题,都是管理问题。就像从坐商到行商淘汰了一批经销商一样,从车销到访销也将淘汰另一批经销商。
双汇:订单制与车销制的利弊讨论
双汇一份资料这样说:
近年来,大多数客户都看到了订单制的弊端,转而实行车销制,有的客户收到了成效,有的客户实行车销制后认为不如订单制,有的客户还是在传统订单制的约束下,管理得不到升级,久而久之影响到了市场,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订单制的几个特点:
订单制的特点之一:不能对终端进行一站式服务,理货周期长,业务员进店后只能对现有的产品进行理货,库房根据单子将货品集中装车,然后由送货工配送,而送货工只负责送货,而配送到终端的货只能等到业务员下个周期时才能得到理货,这样就容易导致产品积压在终端库房,不能及时上架销售。
订单制的特点之二:容易造成重复作业,例如我们在回收滞销品时,业务员在走访时对滞销品挑拣分类,然后在货单上记录滞销品类别数量,而滞销品不能及时调换,等到送货工来送货时,还要对滞销品进行第二次清点,和业务员清点的数量进行核对,造成重复作业。送货也是一样,一个单子业务员核对一遍,库管核对一遍,送货工再核对一遍,重复了好几次。
订单制的特点之三:备货、送货、终端清点等工作耗费大量人力,而且容易造成丢货、少货,推诿扯皮,白天整天时间库管和备货人员要不停忙于拆箱分货,还要按顺序装车,库管和备货这两个人的工作其实对整个流程来讲虽然很重要,但是却不能产生任何效益,可谓毫无意义!
订单制的特点之四:服务质量差,客情关系不利于维护,业务员不能对终端及时服务,而送货工也仅仅负责配送,不能对终端提出的问题进行一站式解决,服务质量打了折扣,长期这样下去就容易导致客情淡化,拉远了我们和终端老板的感情,不利于以后工作的开展。
有的业务员到每家店只是简单地问老板“要不要货”,然后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了,继而骑上单车绝尘而去,每天的几十家店不到三个小时就跑完了,但是跑马观、花蜻蜓点水的方式连新订单都拿不到,更不用说终端生动化、库存检查等工作了;有的业务员对自己的线路比较熟悉,只跑线路上几个销量大的终端,对小终端干脆就跳过去,认为下一个周期再走也不迟,反正没有什么销量,闲暇时间用来磨洋工、扯闲篇。老板干着急去没有办法约束于他们。
从以上几个弊端可以看出,订单制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管理需求,我们再分析一下车销制的几个特点:
车销制的特点之一:一站式服务,一步到位解决终端所有问题,车销制等于是把库房搬到了车上,订货、补货、退换老日期、新品品尝式铺货、终端标准化陈列等所有工作一次性完成,相对于订单制,车销制的效率看似较低,但事实上每走过一个周期就等于对终端维护了一遍,产品新鲜度、先进先出、新品突出陈列等问题都能得到有效保证,效率实际上是提高了。
车销制的特点之二:解放老板双手,解放库管双手,能将所有人员的精力全部投入到市场运作上,早上或晚上集中备货后,库房可以关门,老板可以和业务员一同对市场进行走访,发现问题当时就能得到解决,而老板在市场一线更便于管理业务员的日常工作。
车销制的特点之三:业务员和司机全天在外面,不利于过程控制,而且订货收款都有业务员完成,容易造成账实不符,出现各种各样的财务问题,而且业务员对终端每一次的服务质量究竟如何,也不能每一次都得到有效保证。
总而言之,车销制和订单制各有优劣,但从市场运作方面来看还是车销制还是利大于弊,那么如何扬长避短,运用好车销制呢?
这份资料引发了营销圈内关于订单制与车销制的广泛讨论,我们选取其中一部分有代表性的观点。
方刚:车销,懒散的“雇佣军”
这是我前几年专门针对车销业务弊端的几点总结:
1.干活捉迷藏。 早上,业务员与司机装货后带车出门后,几个车聚到一块侃大山、打扑克,上午的活下午干,半天的活要全天干!
2.跑大放小。 大店要货量大,走量集中,业务员送货不是按照街道逐一扫街送货拜访,而是根据经验或者电话订单,出门后带车直奔目标店,对还需要攻克的潜在网点或突然断货的网点,视而不见绕着走。
3.跑快不跑慢。 流转快的网点,成交概率大,客情也稳固,业务人员最喜欢光顾;流转慢的网点,要货量少,成交概率小,送货频率低,业务人员碰壁次数多,客情不稳固,干脆睁眼闭眼地擦“店”而过。
4.跳店漏店。 拜访中丢三落四是车销模式中的家常饭。业务员跟车送货,但方向盘在司机手里,司机车速一快,或者业务员一走神,目标网点就一闪而过,大车掉头太麻烦,为此错过了不少销售机会。
5.效率低成本高。 正在城东送货,城西的网点来电话要货,于是驱车几十里赶到,把货送下,再驱车回城西送货,来回几十公里,送货车成了观光旅游车。
6.广种薄收。 新品铺货的时候,厂家支持加上业务人员提成激励,铺货成功几百家。两个月后,有效流转的网点仅剩余几十家。到店里看看,首次铺货的产品要么早已卖光,网点老板一肚子牢骚,要么就是产品在仓库中布满了灰尘。
7.老品依赖症。 经销商隆重召开了新品铺货动员会,会上苦口婆心,会下信誓旦旦,可结果却多不理想。为什么?因为老品送货简单,回款容易,不费口舌,也不用挨家挨户地碰运气。
8.干私活、套费用、截留促销。 业务员耍手段的方法无穷无尽,即便经销商发现了,有时候还敢怒不敢言,因为人家是主力业务。
刘春雄:车销到访销,是一种进步
先说说十五年前坐商与行商之争吧。当时坐商为主,行商很少,争论也很激烈,不少经销商找出各种理由证明坐商很好。当时也有一种说法: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当然,最终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坐商要么被迫做行商,要么退出市场。其实在趋势面前根本就没有“合适的就是最好的”这一说,或者说,这种说法是为自己不进步找借口。
现在车销的雏形,其实就是当时行商的做法,是本能的做法,就像坐商当时是本能的做法一样。
访单制是在车销的基础上进化过来的,应该说是在车销制基础上的进步,但为什么有人却在证明车销制更优越,也有人在证明它们各有适用条件。
从双汇的证明中,我可以看到,订单制是对管理的巨大挑战,车销制就像“包产到户”,管理极其简单,订单制如果管理不当,是有可能出大问题的,双汇列举的订单制的众多问题,都是管理问题。
就像从坐商到行商淘汰了一批经销商一样,从车销到访销也将淘汰另一批经销商。
双汇的说法,我很吃惊。可能双汇的说法,在厂家中有一定的共鸣,特别是强势品牌,要求代理商“专人专车”,订单制是不容易做到的,车销就容易要求经销商“专人专车”。
至于临期品、滞销品调换等影响订单制的因素,我认为恰恰是车销制带来的恶果,因为这个恶果,反过来又证明了车销制是必要的,这个很可笑。
因为车销的效率很低,要完成铺货,只有依赖“二批”,所以在车销制下,向“二批”压货成为“例常工作”。因为压货过多,所以滞销品和临期品过多,处理这些工作就成为另一项“重要工作”,而且是比正常工作更紧迫的工作(特别是临期品的处理)。
因为这些工作挤占了正常工作,所以车销效率进一步下降,进一步依赖“二批”。这就是恶性循环。
我认为正常的逻辑是:实行访单制,提高效率,放弃压货。因为访单制效率高,访单周期短,不压货也能及时补货,因此临期品和滞销品就比较少,用于处理遗留问题的时间也比较少,效率就会更高。
实行访单制的多数是大代理商,说明访单制是有门槛的。既然有门槛,效率又高,就会因此形成新一轮的淘汰。
我不寄望于说服所有人,我只能说服听得懂的人。从坐商到行商的争论,似乎言犹在耳。即使立此存照,又有何用?因为那些坚持坐商的人已经听不到了,他们已经退出了市场。
王焕之:最佳模式不是车销,也不是访销
我做6年短保产品,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车销和访销各有优劣,但是和以上观点有差异,简单谈一下看法:
第一,SKU数量对车销和访销的影响,赞同刘老师观点,SKU数量越多,越要访销,越少则适合车销,道理很简单,你不知道客户需要什么产品,也不知道哪些产品需要多大量,那么先装什么后装什么?
第二,网点密度与配送半径对访销和车销的影响:网点密度越大,越需要访销,反之适合车销,乡镇市场就是因为网点密度小、配送半径大,所以车销多些。
第三,产品货架期或保质期要求,产品保质期越短越需要访销,保质期长适合车销。道理就是保质期越短拜访的周期就要短,频率高,这样才能保证货架期正常,才能实现小批量、多批次,同时对于理货,要访销人员进行动态调货。
第四,新品与老品对访销与车销的影响,老品适合车销,新品适合访销;很多公司新品不成功都是车销惹的祸,车销效率低、拜访点数少,推新品虽然能快速铺货,但是时间周期过长。
第五,员工因素对车销和访销的影响;员工都喜欢车销,不喜欢访销,个中原因,方刚老师都已经说了,不详细描述。
另外,访销制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核心要点是打通配送线路,要在配送线路上实现打点、连线,最终形成网格化的整体配送线路布局。一个不懂得打造配送网络的经销商,是做不成访销的。
(社群讨论:刘金营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