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权威机构观点综述

2016-12-28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

全球化 2016年3期
关键词:经济体预期资源



国际权威机构观点综述

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

2016年1月以来,国际机构对世界经济形势和中国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和判断。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对世界经济形势的主要观点

(一)英国智库下调2016年和2017年全球经济增速

英国智库全国经济与社会研究所(NIESR)2016年1月3日发布最新季度预测报告称,预计2016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为3.2%,比上年11月份的预测值3.4%有所下调。该机构还将2017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预测值由4.1%降至3.8%。报告称,预计发达经济体缓慢与不均衡的经济复苏将会持续,而许多新兴经济体则将继续面临一些重大挑战,同时伴随着低增长甚至部分经济体出现严重经济衰退的情形。报告强调了以下风险:第一,原油以及其他大宗商品价格走低所带来的冲击,将会削弱各国的通胀压力,使其远离通胀率目标,甚至短期内出现通缩可能。目前,油价与其他大宗商品价格的走低更多由供给面决定,但也不能忽视中国经济下滑所导致的需求减少等因素;第二,近期股市下行的趋势或会持续,这会减弱投资者信心,导致家庭财富缩水和企业融资成本上升;第三,美国加息会进一步促使资金从新兴市场流出,增加后者的经济政策实施难度,而且美元升值也会使得其他国家的美元负债担子加重;第四,就区域经济而言,各界对欧盟成员国的外部移民和劳动力融合程度表示出担忧,这或会给欧洲宏观经济带来深远影响。据NIESR预测,2016年美国、中国、日本、欧元区和印度的经济增速分别为2.5%、6.5%、0.7%、1.5%和7.3%,2017年分别为2.7%、6.3%、1.2%、1.9%和7.8%。预计2016年全球消费者价格指数和全球贸易额增幅为1.0%和5.3%,2017年为1.8%和6.3%。

(二)2016年全球经济将面临诸多挑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席经济学家奥布斯特费尔德2016年1月4日警告说,2016年全球经济将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新兴经济体将成为全球经济焦点。奥布斯特费尔德表示,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而言,2016年将充满挑战。在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及金融条件收紧背景下,新兴经济体面临增长放缓、资本流入减少、外汇储备下降和货币贬值等压力。如果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急跌,依赖资源出口的新兴经济体将面临更多问题。尽管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继续推行宽松货币政策,但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已经启动渐进加息进程,毫无疑问,全球金融条件正在收紧。2016年美联储如何管理后续加息,以及如何与市场进行沟通至关重要。奥布斯特费尔德还认为,难民危机、气候变化以及国际贸易增速放缓也将是2016年值得关注的重要事件,同时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将进一步放大区域乃至全球经济风险。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是2016年全球经济的一大风险,其对全球的溢出影响超此前预期。

(三)世界银行下调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至2.9%

世界银行(WB)2016年1月6日发布《全球经济展望》报告,把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预期下调至2.9%。虽然这一预期高于2015年的2.4%,但仍处在不足3%的危险水平。原因在于来自海外的投资减少、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贸易低迷导致新兴市场国家经济持续疲软。2015年6月WB曾预测2016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3%。报告认为2017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恢复到3.1%。但是,WB首席经济学家巴苏表示,如果中国和俄罗斯等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不景气超过预期,金融市场混乱加剧,全球经济将急剧减速。美国就业改善、内需坚挺,2016年和2017年将保持2%以上的经济增长。欧元区经济预计将实现1.5%以上的温和增长。2016年日本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1.3%,反映出个人消费等内需和出口双双疲软的现实。考虑到日本消费税税率预定于2017年4月上调至10%,WB预测2017年日本经济增长率将进一步回落至0.9%。俄罗斯因乌克兰问题而被美欧制裁,且受到原油价格下跌的严重影响,预计2016年经济将衰退。巴西政治和经济形势均不稳定,2016年8月开幕的奥运会也无望带来刺激效应,预计经济仍无法摆脱衰退。

(四)2016年和2017年全球经济将进一步下行

IMF 2016年1月19日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16年和2017年全球经济将分别增长3.4%和3.6%,均比2015年10月的预测值下调0.2个百分点。报告预计,全球经济活动回升将更为缓慢,特别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全球经济前景面临的风险与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普遍减缓、中国经济正处于再平衡调整之中、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美国逐步退出宽松的货币政策等因素有关。报告调整了全球主要经济体2016年和2017两年的增长预期。其中,美国2016年和2017年经济增速均为2.6%,均比上次预估值下调了0.2个百分点;欧元区经济增速均为1.7%,其中2016年预期上调0.1个百分点,2017年增长预期不变;日本分别增长1.0%和0.3%,其中2016年增长预期不变,2017年增长预期下调0.1个百分点。报告指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将面临不同的增长轨迹。其中,中国总体增长基本符合预期,2016年和2017年增速预计分别为6.3%和6.0%;印度增长预期均为7.5%;俄罗斯2016年经济将下降1.0%,2017年将增长1.0%;2016年巴西经济下降3.5%,2017年为零增长;南非经济分别增长0.7%和1.8%。随着美国退出异常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可能进一步升值,全球融资条件可能收紧,这将带来不利的公司资产负债表效应和融资挑战。由于借贷成本高企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许多以大宗商品出口为导向的经济体面临挑战。

(五)世界经济正处衰退边缘

花旗2016年1月21日发布年度报告,下调了2016年的全球经济增速预期,并警告央行的刺激不会那么快到来,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削弱全球整体增长,世界经济濒临衰退。花旗将2016年全球经济预期增速由2.8%下调至2.7%,还调降了加拿大、英国、美国及包括俄罗斯、南非、巴西和墨西哥在内的多个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增长预期,但并未降低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而是将2017年经济增速预期下降0.2个百分点至6.0%。花旗首席经济学家WilliamBuiter认为,全球经济前景处于脆弱的关键点,降低增长预期体现出“持续的通缩压力”,而且当前经济增长预期还有下行的风险,全球经济衰退的风险越来越高,美联储仍可能进一步加息,日本和英国央行目前按兵不动,欧洲央行会再次增加宽松措施,但幅度很小。

二、对中国经济形势的主要观点

(一)中国应推动全球资源治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2016年1月27日联合发布的《中国与全球资源治理》报告指出,中国和全球的资源市场都进入了快速的结构调整期,全球资源治理改革非常急迫和必要。报告提出,资源供应国的过分集中是中国重要的资源安全隐忧。中国资源进口的70%集中在18个主要资源贸易伙伴,它们每年向中国出口100亿美元的自然资源。在六项关键进口产品,原油、铁矿石、煤炭、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铜和钾肥中,最大的四个供应国占到中国进口的50%~80%的水平。报告作者之一魏际刚表示,当前,资源价格和投资的双降,中国和其它国家应把资源价格持续走低和中国需求减缓,当作加快中国和全球资源治理改革的机会窗口。为此,报告提出了“十三五”期间中国参与全球资源治理的市场、流动、投资和改革四方面的一揽子建议。首先,在全球资源市场方面,加强合作并进行改革。中国应当发起一个关注矿产品市场发展的高层级、非正式论坛。利用中国在矿产品市场上的独特地位,推动各方对话,找到共同的解决方案。其次,在资源流动方面,保障安全可靠的资源流动。中国可探索加入国际能源署,或更大程度地与国际能源署合作。从短期来看,中国可以在数据分享的基础上,加快促进金砖国家和国际能源署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沟通和响应协议。第三,在资源投资方面,通过探讨加入采掘业透明度行动计划或者其他有助于提高行动透明度的计划,有助于中国企业在生产国中展示出最好的实践。第四,在改革方面,报告建议在“十三五”规划下制定和执行资源安全战略。报告作者表示,当前全球资源市场价格持续走低,资源供应的紧张状况有所缓解,为讨论治理改革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时间窗口。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能源、环境和资源研究总监Rob Bailey认为,作为全球最大的资源生产国、消费国和贸易国之一,中国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建立更有效的治理体系。

(二)中国经济仍能保持较高增速

高盛首席经济学家哈哲思2016年1月29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宏观论坛上表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对全球经济,尤其是发达经济体经济的影响被夸大。一方面,中国对美国、欧元区多数国家的贸易风险敞口有限;另一方面,中国同美欧金融体系之间的关联度也较弱。因此,从贸易和金融两个主要传导渠道来看,中国经济放缓的外溢效应有限。高盛全球投资研究团队的研究显示,即便按照中国国内消费需求增速再放缓两个百分点、人民币汇率继续贬值的假设情境来推算,美国和欧洲经济所受影响最多也仅为0.2和0.3个百分点左右。高盛首席亚太经济学家迪安竹表示,中国经济放缓,对一些东亚经济体,尤其是那些和中国出口相似度较高的经济体来说,影响会稍大一些,这些国家包括日本、韩国、泰国等。高盛预测2016年中国经济增速为6.4%,2017年为6.3%,依然能够保持中高速增长。迪安竹表示,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正在下滑。这主要是因为人口红利消退、资本投资和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增速下降。因此,实际经济增速放缓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他同时表示,中国正在经历的经济转型是必要且长期的。

(三)中国仍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201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6.9%,与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对中国GDP增长的预测完全相符。IMF认为,中国经济正在经历必要调整以实现更平衡的增长。IMF首席经济学家莫里斯·奥布斯特费尔德表示,IMF对中国经济2016年、2017年的增长预期与此前相比没有变化,说明中国经济发展没有出现意外。IMF一直认为,6%~6.5%的增速对当下中国经济来说是安全区间。对于经济总量超过10万亿美元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每年6%~6.5%的增速意味着中国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长期专注中国经济研究,一直不认可当前有些人对中国经济增长所持的悲观看法,认为持这种观点的人没有认识到,最近几年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服务业而不是工业。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具体数据印证了拉迪的上述论断。2015年,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2014年提高了15.4个百分点,达到66.4%,比投资高30个百分点;服务业在GDP中占比提高了2.4个百分点,达到了50.5%,比工业高了16.7个百分点。拉迪认为,中国服务业近几年的增速超过了GDP的增速,在GDP中的占比大大超过了工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如今中国家庭在娱乐、旅行、医疗、教育和其他服务业方面的支出正日益增多,推动了中国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这既有助于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也意味着中国经济的结构优化在顺利推进。美国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史蒂芬·罗奇在《金融时报》撰文指出,中国向新增长模式的转变正在取得相当良好的进展,尤其是在以制造业为中心向以服务业为中心转变方面,这一转变比人们过度执迷的GDP增长数字要重要得多。对于有些人担忧中国经济走向硬着陆,罗奇认为是“杞人忧天”。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首席经济学家保罗·谢尔德指出,人们不能忽视当前中国经济的“体量”,就对全球GDP增加的贡献而言,2015年中国GDP增长6.9%相当于2009年中国GDP大约14%的增长。按照IMF的最新预测,2016年中国GDP增长将放缓至6.3%,谢尔德认为,即使这样,这个数据仍将是积极的,意味着中国2016年仍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方。

(四)中国经济可以避免硬着陆

IMF总裁拉加德2016年2月4日表示,如果中国政府推进国企改革,坚持推动汇率政策市场化并进行充分沟通,那么中国经济能够避免硬着陆。但拉加德表示,中国向更慢但更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转型,将继续冲击全球石油和大宗商品出口国,增加对IMF和其它国际机构的融资需求。中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全面转型,我们认为中国并不会像数年来谈论的那样出现硬着陆。但她指出,中国经济转型仍将面临一些困难,并带来市场波动。油价和金属价格可能会在低位持续一段时间。目前油价和金属价格已较2014年所及的最近高点跌去2/3。

责任编辑:艾冰

·权 威 观 点·

猜你喜欢

经济体预期资源
中国石材业的多个第一正在被其它新兴经济体国家所替代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主要发达经济体的政策应对空间有多大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分析师一致预期
分析师一致预期
分析师一致预期
析师一致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