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三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态势与路径

2016-12-28罗仲伟

全球化 2016年3期
关键词:信息产业十三五智能

罗仲伟



“十三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态势与路径

罗仲伟

摘要: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制造业的核心内容、主导产业和智能制造的基础支撑,是《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中确定重点突破的领域。电子信息产业在“十三五”期间将肩负着新的重大战略使命。当前电子信息产业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积累有待进一步加强、市场开拓一直面临较大阻力、产业新增长点尚未确立、系统集成创新能力较弱和企业实力不强等五大主要问题。面对新的历史起点提供的机遇与挑战,电子信息产业应当紧紧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支撑服务《中国制造2025》”这一中心任务,形成新的发展态势与增长动力,通过“强化支撑、培育生态、推动融合、完善体系、深化合作、保障安全”六大发展路径,实现软硬融合、两化融合、产业与服务融合,为全面实现《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的战略目标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十三五”电子信息产业动力与路径

“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迎来“新常态”发展的历史性新起点,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经济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电子信息产业较好地贯彻落实了党中央、国务院在“十二五”期间的经济工作总方针,有望全面实现《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提出的产业目标。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成就和态势表现在八个方面,即产业规模稳步扩大、电子信息制造业领先于全国工业、软件业比重持续提高、投资总额增长放缓、内需市场地位提高、产品进出口下滑中逐步回升、产业效益逐步向好和企业创新意识与能力不断增强。“十三五”时期,电子信息产业最大的增长动力无疑来自2015年上半年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事实上,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先导性核心要素,是实现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关键基础。因此,在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发挥信息技术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对于紧抓新工业革命历史机遇,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发展要求,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就使电子信息产业站在了崭新的历史起点上。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上看,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基本面虽然较为平稳,但是处于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长期结构性问题、关键技术受制问题和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又与短期新格局演变中出现的新困难、新问题相互交织,形势较为复杂,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竞争力的任务仍较为艰巨。与工业化国家的先进产业水平相比,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目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主要问题。

(一)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积累有待进一步加强

除通信等少数细分行业外,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普遍存在技术基础较差的问题,并且进步速度慢于国外,所以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一是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依赖国外,成为制约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比如8代、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已顺利投产,但偏光片、超薄玻璃基板、液晶材料等关键材料自给率均不超过10%。尤其是在产业的高端领域,基本上被欧美日韩企业垄断,处理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等整个产业链仍对中国企业形成封闭,中国企业面临众多技术壁垒。缺乏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不仅巨大的商业利益被拱手让给国外厂商,而且给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带来重大隐患。二是技术积累不足,累计专利数量较少。虽然近年来中国电子信息企业的专利数量大幅提高,但是质量依然远落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由于缺乏足够的技术积累,难以形成定义产品的能力和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只能重复着引进再引进的老路,始终处于二流地位。三是研发投入强度低,技术进步速度较慢。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中国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仅为1.59%,而英特尔、微软等国际巨头的研发投入强度长期保持10%以上,高通的研发投入强度甚至长期超过20%。在研发投入总量和投入强度均远远落后于跨国公司巨头的情况下,想要实现追赶和超越显然不切实际。四是贯彻质量标准较低,主流产品的质量水平整体上与国外还存在一定差距。虽然功能性常规参数能够基本满足要求,但存在可靠性较差、质量不稳定等问题。美国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的产品平均合格率达到4.5sigma(合格率99.99932%),而国产只能达到2.5sigma(合格率98.76%)。在电子元器件领域,国产瞬变二极管的成品率一般在80%~90%之间,部分阻容元件达到六级失效率等级,国外一般是七级失效率等级;国产电子发射管的保证使用寿命一般为300小时,国际先进水平一般为1000小时;集成电路的质量水平存在的差距更大。

(二)市场开拓一直面临较大阻力

电子信息产业面临国际市场拓展举步维艰和国内市场高端失守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际市场不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对国外的市场依赖度高,因此对其变化十分敏感。如表1所示,“十二五”期间电子信息产业出口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虽然有较大幅度下降,但仍处于35%的高位。如中国光伏产品主要出口欧美国家,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开始后,传统出口市场纷纷设置贸易壁垒,光伏产业发展遭遇困境。中国最大的光伏企业尚德甚至因为“双反”的打击而破产,反映出产业高度依赖国外市场的脆弱性。另一方面,国内需求未得到有效释放,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未能充分发挥大国大市场的支撑作用。“十二五”期间虽然在电子信息领域实施了家电下乡、以旧换新、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等刺激政策,但这些政策受电子产品保有量及淘汰周期的制约,难以持续,且有透支未来需求的风险。部分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偏低。以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级体(AMOLED)产品为例,虽然中国已经具备了5.5英寸AMOLED产品的生产能力,但目前看,在AMOLED显示市场上三星独占着90%以上的市场份额。

表12011年—2014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占销售收入情况

(三)代表性产品增长乏力,产业新增长点尚未确立

自“十一五”以来,以笔记本电脑为代表的计算机产品由于市场成熟度和普及率较高、手机等通信终端智能产品具有部分替代性,导致主要产品增速不断下滑。2015年1月—4月,全行业共生产微型计算机9293万台,同比增长-12.6%。其中,笔记本电脑5729万台,同比增长-8%。从2012年开始,手机接替计算机成为拉动产业增长的代表性产品,持续两年高速增长,成为电子信息产业引领者。然而,自2015年以来,智能手机市场日趋饱和,市场竞争激烈导致价格下降,智能手机增速从20%以上骤降至负增长,难以维系引领作用。2015年1月—4月,全行业生产手机49105万台,同比增长-3.4%。4G布局进入尾声,加之2014年的超高速增长,移动通信基站增速出现负增长,增速为-2.5%。程控交换机产量为484万线,同比增长-25.4%。与此同时,平板电脑等新兴产品增速也出现骤降,而可穿戴电子设备市场尚未完全爆发,产业呈现增长点“青黄不接”的新格局。

(四)核心电子元件自给能力不足,系统集成创新能力较弱

长期以来,中国基础电子领域的追赶和跨越进展缓慢,覆铜板、磁性材料、电阻器、电容器、印制电路板(PCB)等产品以中低端为主,电感器、传感器、双极晶体管(IGBT)等普遍落后国际先进水平1~2代,集成电路量产技术落后国际主流两代,集成电路、平板显示等关键专用设备长期依赖进口。因而量大面广的高端通用芯片发展基础薄弱,如高性能多核CPU、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动态存储器(DRAM)和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电路(FPGA)等还需大量进口。这是造成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基础不牢、根植性弱的根本因素,同时也造成智能制造所必备的工控设备、机器人、智能信息系统等产品水平偏低,高端基本依赖进口。受制于核心技术缺失、资本人才储备不足、商业模式创新能力弱等因素,中国电子信息骨干企业当前仍以消费电子产品为主,而对要求更高的系统集成产品如数控机床、智能装备、机器人等投入力量明显不足,创新能力较弱,产品更多停留在低端水平。电子基础产业核心竞争力不高、软硬件系统集成运用的能力偏弱已经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五)企业实力不强,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中国电子信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偏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规模偏小。虽然电子信息企业近年来一直快速成长,但仍与国际大企业存在很大差距。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中,中国内地仅有华为、联想、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三家企业上榜,营业收入均不到400亿美元。而同年三星的营业收入近2100亿美元,苹果公司营业收入也超过1700亿美元。中国最大的芯片制造企业年销售收入100多亿元,仅为全球排名第一的制造企业同年销售收入的1/7。中国近500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但是总营业收入却远逊于美国高通公司,最大的设计企业销售收入仅为高通的1/10。据普华永道2014年3月发布的全球软件百强名单*以2012年的软件产品收入计算。,中国只有东软和用友两家企业位列第71和99位。其中,东软的软件收入不到第一名微软软件收入584亿美元的1/100。二是知名品牌不多。2013年世界品牌500强的榜单中,在电子信息领域,中国企业也是凤毛麟角,仅有联想、海尔、华为、长虹四个品牌上榜;而美国作为品牌大国,仅前40名就有七个席位,包括苹果、微软、IBM、思科、惠普、英特尔和戴尔等。三是盈利能力不高。中国电子信息企业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不仅体现在规模和品牌上,更体现在盈利能力上。2013年中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利润率为4.5%,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成本为88.6元,分别比工业平均水平低1.6个百分点、高3.3元,企业的盈利能力偏低,成本压力较大。四是产业链整合能力弱。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电子信息领域对企业的产业链整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国内集成电路、平板显示、元器件、电子材料等领域的企业,由于规模偏小、技术落后等原因,在国际竞争中缺乏主导权和话语权,难以整合资源发挥协同创新作用。五是中国电子信息企业经常由于规模小、信用不高等原因造成贷款难、上市难。高端人才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人才培养、人才引进的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十三五”发展态势与增长动力

当前,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经济全球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和信息时代来临三重背景,产业生态孕育着重大转变。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同样如此,“十三五”期间在资源、技术、市场、组织诸方面都面临着不确定性日益增大的挑战和机遇。

(一)经济环境下行压力加大,产业逐渐进入低速增长期

2015年以来,欧美发达国家经济逐渐复苏,美国经济稳定增长态势显现。但是,受美国等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和欧洲债务危机出现反复的不确定性影响,全球经济景气程度依然低迷。2015年上半年,中国出口形势仍然较为严峻,主要受外需持续低迷、传统竞争优势减弱、部分主要市场国家的货币兑美元大幅度贬值等三重压力影响。总体看,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近期还难以迈出增速下滑通道。据权威市场咨询机构高德纳(Gartner)预计,2015年全球IT支出为3.66万亿美元,同比下降1.3%。其中美元升值是IT支出趋缓的主要因素。预计“十三五”期间全球电子信息制造业仍将保持低速增长,如通信设备市场2016年—2020年复合增长率将下降为6.4%。再考虑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趋势,预计“十三五”期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形势仍将面临较大挑战,出口增速也只能维持低速正增长。

应当明确的是,电子信息产品和服务已经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尤其伴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型信息化技术的成熟与大规模的应用,未来电子信息产业的市场前景必将更加宽广。但是由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且在2018年之前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缺乏量大面广的代表性产品,低中速增长成为常态,整体上产值增速将维持在10%左右的低速增长区间。2018年以后,随着信息技术服务市场和可穿戴电子设备进入成熟期、工业物联网和智能制造水平迈上新的台阶、无人驾驶汽车和飞行器技术与应用取得重大突破、智慧城市建设进入新阶段,以及云计算、大数据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普及应用,还有“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有利因素明显聚集,可能重现高速增长态势。

(二)第三次工业革命和信息时代来临引发深刻的产业变革

近年来,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重要领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和交叉融合,已经在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并逐渐改变着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格局。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将促进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的深刻变革。主要发达国家围绕建立制造竞争优势,加快在信息基础设施、核心技术产业、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经济体系等方面进行战略部署,谋求在技术、产业方面继续领先的优势,占据高端制造领域全球价值链的有利位置。与此同时,信息产业各行业边界逐渐模糊,信息技术在各类终端产品中应用日益广泛,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3D打印等新兴领域蓬勃发展。在这一背景下的制造业将呈现出全球分工版图重构的态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要争相在制造业新一轮国际分工中获得更大利益,价值链重点环节发生转移,组装制造环节附加值日趋减少,国际领先企业纷纷立足内容及服务环节加快产业链整合,以争夺产业链主导权。中国制造业面临“前后夹击”逼迫转型的严峻局面,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创新驱动”刻不容缓。

应当注意到这一轮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异常迅猛,具有“时间紧缩”和“空间崩溃”的显著特征,技术更新与转换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市场热点捉摸不定、组织演变频繁且不稳定、地理障碍减弱、空间影响因素下降等。随之带来创新要素空前活跃、创新空间超乎想象,微观企业层面的新现象、新理念、新思维、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新组织、新业态、新模式将层出不穷,制造业、软件业、运营业与内容服务业加速融合,颠覆性的产业变革将屡见不鲜,推动产业生态发生重大变革。产业不确定性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对产业未来趋势的准确判断和把握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一切既为电子信息企业带来发展的新机遇、新空间,也使其面临新一轮技术及市场垄断的严峻挑战。

(三)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加快构建,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初现成效

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使设计、制造、营销、服务全过程中的生产要素配置更加优化高效,推动生产模式发生新变革,智能制造成为新型生产方式。当前,装备制造、汽车制造、轻纺工业等传统产业的企业纷纷尝试基于互联网和物联网将产品设计、供应链管理、生产执行、物流配送等系统互联互通,组建数据驱动的数字化智能工厂,同时利用跨境电商直销平台,将全球顾客的产品定制订单需求实时反馈到生产环节,实现个性化定制生产。如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信息和通信技术(ICT)企业积极布局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与整车企业在芯片、操作系统、软硬件集成、整车集成、车联网等各个领域展开了深度合作。工业互联网充分整合和利用数据等新的生产要素,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结构和价值体系发生新变革,制造业服务化成为产业发展新趋势。三一重工、潍柴动力、中车等企业依托互联网实时采集装备动态运行情况和工况环境数据,运用大数据手段分析优化设备运行参数、预测设备性能衰减并提前安排维护,将业务范围从单纯装备的制造和销售,向装备远程监控与维护服务拓展,实现价值链的提升。“十三五”期间,依托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智能制造将进入快速成长阶段,协同创新、集成创新形成新格局,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制造业新产业生态初步定型。

(四)可穿戴市场结束酝酿期,产品和应用场景亟待丰富

可穿戴电子设备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孕育着令世人无限期待的划时代市场。2015年上半年,以苹果公司正式推出智能手表Apple Watch为标志,基于iOS系统和安卓系统的可穿戴设备新品层出不穷。Apple Watch是第一款基于iOS系统的智能手表,被外界期待为可跨时代的智能手表,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定位了智能穿戴行业,甚至作为标杆产品引领新的潮流。2015年,基于安卓Android Wear系统的智能手表等可穿戴产品陆续问世。值得关注的是,2015年西班牙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期间,华为以“更美好的互联世界”为主题,将新品发布重点从智能手机转向智能手表等可穿戴式设备,一举推出了智能手表Huawei Watch、智能手环TalkBand B2和智能音乐运动耳机TalkBand N1等三款可穿戴设备及配件设备,赢得了世界关注。“十三五”期间,智能可穿戴电子产品可望突破应用场景缺乏、产品种类单一等问题,可穿戴市场爆发指日可待,进而成为电子信息产业具有突破性、带动性的新增长点。

(五)对外开放格局不断深化,“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并主导的国际战略框架,将会给各地经济与产业发展带来多重机遇。“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其战略愿景可分为远近两大层次,近期着眼于“基建互通、金融互通、产业对接、资源引入”,远期则致力于“商贸文化互通、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共同繁荣”。虽然目前“一带一路”战略还处于上层规划布局阶段,对产业发展的具体影响还不明确,但毫无疑问,“一带一路”战略必将开创全新的市场空间与合作模式,不仅能释放30多年来中国在制造业和基础设施领域所形成的巨大优势,也将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供更大动力。“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将带给中国电子信息企业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新的历史使命,可以走出去通过更加广泛的国际产业合作实现自身的飞跃式发展。

(六)国家级重要战略密集出台,产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中国政府继2007年提出“两化融合”基本方针、2010年推出“三网融合”试点后,“十二五”期间每年都出台与电子信息产业密切相关的重大战略规划和重要政策。2011年出台《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2年提出“四化同步”新要求,2013年推出“宽带中国”战略和“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政策,2014年出台“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政策。一系列围绕信息化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国家指导方针、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不仅加速了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内融合,也加快了电子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产业间融合,深化了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普及应用。针对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以完善市场制度、补充市场不足、增进市场机能为导向的功能性产业政策体系正在形成。

2015年上半年,以《中国制造2025》《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为代表,围绕智能制造、互联网跨界融合、互联网创业创新等热点和难点,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国家级战略和政策,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产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重点和重要引擎。《中国制造2025》作为未来十年引领制造强国建设的行动指南和未来30年实现制造强国梦想的纲领性文件,确立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紧扣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主线,明确了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方针指引。而中国宏观经济下行与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形成巨大反差,利用互联网优势加快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通过融合发展培育新的业态、培育新的增长点,使得“互联网+”行动赢得了各界的高度关注。

作为制造业的核心内容、主导产业和智能制造的基础支撑,电子信息产业“十三五”时期最大的增长动力无疑来自2015年上半年出台的国家战略——《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未来十年中国将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其中,信息技术已成为推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先导性核心要素,是实现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关键基础。因此,在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发挥信息技术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对于紧抓新工业革命历史机遇,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发展要求,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制造业的核心内容、主导产业和智能制造的基础支撑,肩负着新的战略使命,《中国制造2025》中也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列为重点突破的十大领域之首。《中国制造2025》已经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迈上新台阶的重要契机,并促使电子信息产业孕育新的内生增长机制。“十三五”规划期作为衔接、实施这个重大战略的前五年,电子信息产业要紧紧围绕扎实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建立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的主题,顺应互联网等新技术和产业变革新趋势,抓住和用好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把准方向、重点突破,做好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和“新四化同步”发展的大文章,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大力拓展“互联网+”,积极支撑智慧城市建设,努力形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实现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的目标。

实施《中国制造2025》,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需要电子信息产业的有力支撑。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应用,需要产业密切跟踪信息技术变革趋势,探索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格局,构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产业新生态体系。同时要实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尽快突破芯片、整机、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大力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能力体系建设,在信息对抗中争取主动权。

信息技术的快速突破和普及应用、新的产业生态的形成和产业体系的重构,促使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内关系和电子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产业间关系发生深刻变化,智能驱动、跨界融合、资源整合、集成创新、交叉协同、多元共生和绿色成长成为产业组织的关键要素,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领域不断拓展,发展路径不断增多,创新空间不断扩大,决定竞争优势的要素在不断改变,也意味着在不确定性不断增强背景下的产业洗牌,竞争将更为激烈。在这样的新形势下,谁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信息体验消费市场和动态感知消费需求,率先通过创新突破既有领域,形成基于多领域或新领域的资源整合能力,谁就将确立竞争优势,在位企业能够借助在新进入领域的优势巩固自身的行业领先地位,新创企业能够依托在新领域的创新成长能力一举确定领先优势。

三、“十三五”发展路径

“十三五”期间,电子信息产业应紧紧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支撑服务《中国制造2025》”这一中心任务,以智能制造为切入点,大力推进“互联网+”制造为手段,通过“强化支撑、培育生态、推动融合、完善体系、深化合作、保障安全”六大发展路径,实现软硬融合、两化融合、产业与服务融合,以全面提升的整体产业能力为全面实现《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的战略目标奠定良好基础。

(一)强化支撑

以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和关键技术、产品为突破口,提升电子信息产业支撑水平,夯实产业支撑《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基础。一是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支撑。首先研究部署工业互联网,组建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建设工业互联网试验网,研究制定网络架构方案、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推进重要工业云*工业云,是云计算按应用领域分类的一种,指使用云计算模式为工业企业提供软件服务,使工业企业的社会资源实现共享化。大型工业企业运用工业云能够将企业分散的信息资源统一整合,表现出更为集约、协同的管理特征,从而大幅提高IT设施的利用率,而中小型工业企业运用工业云,可以不用自己购买IT设备,只需选择工业云服务厂商提供的在线系统或应用服务,按需使用、按使用付费即可。、工业领域大数据中心、工业物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其次研究部局面向全社会的信息网络,推动全社会“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使之满足、跟上全社会“互联网+”的需要。加快实施“宽带中国”战略,以高速宽带网络建设为抓手,提升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支撑水平,推进全光纤网络城市和4G网络建设,同时还要加大5G研发力度。使“互联网+”更好地为全社会提供高速的宽带基础设施和软硬件产品应用的服务支撑。二是关键技术和核心基础产品支撑。继续组织实施《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以及专项工程,围绕产业核心领域中的薄弱和瓶颈环节,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基础软硬件关键产品,如集成电路、传感器、信息存储设备、可编程控制器、智能工控关键技术等,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着力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元器件领域的创新能力,不断满足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可穿戴电子设备等新型移动终端需求;不断完善布局物联网,加快发展传感器产业,形成从敏感材料、传感器件到系统集成、信号处理的全产业链升级。

(二)培育生态

大力培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电子信息产业的新生态,通过积极变革产业组织方式和产业关系,形成大中小企业联动、创业创新活跃的产业治理新格局。一是培育龙头企业与小微企业并举的产业生态。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作用,以之为引领、核心,打造企业集团,形成业务间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发展格局;引导和推动龙头企业瞄准产业链高端环节进行战略并购,实现企业发展能力的提升。以创业创新为重点,加快推进“互联网+”小微企业。组织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建设一批“互联网+”制造创新中心、实验验证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中小企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探索利用互联网金融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继续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和两化融合能力提升行动。构建龙头企业与小微企业的协同创新体系,龙头企业发挥行业领军者优势推动产业合作与交流,小微企业加快形成细分领域的先进技术和制造实力,实现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网、生态圈、价值链提升。二是强化自主创新,打造创业创新生态。贯彻落实创业创新政策,加强企业配套环境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培育创客空间等微孵化主体,完善“创客中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批智慧型小企业创业基地,激活大学生创业和小微企业创业。三是密切跟踪产业生态变革趋势,探索生产方式和产业组织方式新生态。在企业层面鼓励众包设计、云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系统模块制造、分布制造、增量制造等新型制造方式,创新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设计、制造和服务的企业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四是营造电子信息企业跨界并购和发展新生态。加强对企业跨界并购、跨界发展的研究,梳理企业发展需求和现阶段存在的限制与障碍,特别是对传统产业、传媒业、服务业等领域的行政审批等进行深入分析,出台有效措施,为电子信息企业开展跨界并购提供支持。

(三)推动融合

研判和把握产业融合趋势,加强战略部署,推动融合升级,围绕产业链、产业网促进融合配套发展。一是在产业层面大力提升机器人、工控设备、信息系统等智能硬件发展水平,提升数控机床、智能生产设备、全自动生产线等,着力推动软硬融合、制造与服务融合、网络与产品融合,形成结构优化、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是在企业层面积极推进“互联网+”协同制造和“互联网+”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的融合发展。三是在产品和服务层面实施智能硬件行动计划,加快培育基于互联网的融合性新产品。迎合智能终端多屏合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为市场参与者提供自主发展机遇。

(四)完善体系

一是加强规则体系建设,完善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推动出台互联网与工业融合、服务型制造、工业云和大数据等指导意见,加快法律法规制修订,组建“互联网+”制造的标准推进联盟,制订和完善智能制造综合标准体系、“互联网+”融合标准体系。二是形成新的开放型产业生态体系,如智能制造重大工程协同体系、“互联网+”协同制造体系、产业集群协同制造体系等。三是构建以骨干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用高效整合的技术产业集群,加强产业集群生态体系建设,把握电子信息制造业核心环节,实现对其他行业领域的跨界融合与渗透,抢占新的产业发展制高点,打造国际先进、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四是在区域方面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特色突出、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产业集群,加快培育新的区域增长极,以及推动区域增长极的转换。

(五)深化合作

一是抓住《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的机遇,引导和支持信息技术企业与传统工业企业对接,加强“官产学研用”结合,推动应用电子产品和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促进安全可靠信息技术和产品在工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实现以用兴业、促进两化深度融合。二是结合“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支持和鼓励具有竞争优势的互联网企业联合制造、金融、信息通信等领域企业率先走出去,通过海外并购、联合经营、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相互借力,共同开拓国际市场,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构建跨境产业链体系,增强全球竞争力。

(六)保障安全

大力发展基于自主技术的信息安全产业,支持安全芯片、数据安全等信息安全产品的研发与应用,加快安全可靠通信设备、计算机、打印机、网络设备等终端产品和信息系统的研发与应用,推动安全可靠计算、存储等设备产业化应用,发展专业信息安全服务,建立保障信息安全的产业支撑体系,提升互联网安全管理、态势感知和风险防范能力,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和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营造安全网络环境,提高产业保障《中国制造2025》战略信息安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15年5月19日。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动“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文,中国政府网,2015年7月4日。

3.余雪松:《补强电子信息产业支撑〈中国制造2025〉》,《中国电子报》2015年7月17日。

4.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智库电子信息制造业走势判断课题组:《电子信息制造业:低速增长亟待融合升级》,《中国电子报》2015年7月17日。

5.李亚光、罗仲伟、任国良:《新时期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动力与路径》,《工业经济论坛》2015第2期。

责任编辑:艾冰、方虹

(9)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path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Luo Zhongwei

As the core component and leading industry of manufacturing sector,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EII) is the key realm to have breakthroughs as specified by the ‘Made in China 2025’ strategy. The EII is therefore shouldering the new strategically significant mission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eriod. The EII is facing the following problems: the cap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ically accumulation need further strengthening, market development encounters headwind, a new industrial growth point has yet to be established, the capability of systematic and integrated innovation remains weak and enterprises are not strong enough. Given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t the new historical beginning, the EII should focus on the main task of “building a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and serving the Made in China 2025 strategy”,come up with new development trends and growth momentums, and achieve the fusions of both hard and soft, both inform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and both industry and service through the six development paths of “strengthening the support, cultivating the ecology, promoting the fusion, improving the system, deepening cooperation, ensuring safety ” , so as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comprehensive realization of strategic targets, “Made in China 2025” and “Internet plus”.

Editor:Huang Yongfu

作者简介:罗仲伟,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产 业 发 展·

猜你喜欢

信息产业十三五智能
7524亿元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我国信息产业“供给侧改革”:对FDI 效应探讨
摩尔定律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