弧圈球打法回顾与展望
2016-12-28天津市南开区全国重点乒乓球单项运动学校
梁 斌/天津市南开区全国重点乒乓球单项运动学校
弧圈球打法回顾与展望
梁斌/天津市南开区全国重点乒乓球单项运动学校
本文通过资料统计综述分析,对当今世界乒坛的五大流派加以分析以说明弧圈球的重要性及不可替代的地位。并以不同时期弧圈球打法优秀运动员为调查对象,说明不同年代弧圈球的技术特点及相应的变化,从而进一步探讨乒乓球由小球改为大球后,在速度、旋转相对下降的情况下对弧圈球技术的积极影响、发展、方向和具有美好前景的未来,以及此技术在乒乓球运动与比赛中的威胁力和极强的生命力。希望本文能为弧圈球技术的研究献计献策。
孤圈球;速度;旋转
1.前言
在乒乓球运动中,弧圈球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发展已经四十多年。从六十年代日本孤圈球一直到四十八届世乒赛,其发展速度非常迅猛。弧圈球如此流行,是因为它的上旋强,稳健性高,而且攻击力大,这是每个运动员在比赛中都渴望得到的。尤其改用大球后的弧圈球更体现了它的威胁力,通过大球的带动势必会促进弧圈球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也会使乒乓球运动迈向新的台阶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不同时期弧圈球打法的优秀运动员为调查对象。
2.2研究方法
本篇论文以不同时期弧圈球打法的优秀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收集各种弧圈球技术的文献资料,对该题研究归纳统计等,综合分析进行处理,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3.结果与分析
3.1世界乒坛五大流派及弧圈球打法的重要地位
3.1.1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当今世界乒坛五大流派
3.1.1.1亚洲直拍快攻打法 此种打法一度在世界乒坛占据垄断地位。目前采用这种打法的男女选手人数比去年有所减少,但仍不乏高水平运动员。如韩国的几名主力金泽洙、李哲承等全是这种打法,并掌握了正手弧圈球技术,能拉能扣,中台有一定相持能力,反手也不弱。中国名将刘国梁虽然也采用此种打法,但却把它发展到新的高度,其独特的“直拍横打”技术往往令对手猝不及防。
3.1.1.2中国式横拍弧圈快攻打法 以孔令辉、王励勤,邓亚萍、王楠等为代表。他们虽使用横拍,但打起来更像中国直拍打法。他们掌握了娴熟的弧圈球技术,中远台能对拉,更多地采用抢攻在前,中近台速战速决的技术。
3.1.1.3欧洲新派弧圈快攻打法 这种打法与中国式横拍弧圈快攻打法接近,法国的盖亭、德国的罗斯科普夫等欧洲新一代好手多是这种打法。其特点是站位像中国选手一样近台,正反手击球又快又狠,以打法凶狠见长。
3.1.1.4欧洲全面型弧圈打法 以瑞典的瓦尔德内尔、白俄罗斯的萨姆索诺夫为代表。他们技术全面,攻守兼备,正反手及近远台无明显漏洞。从速度上看,他们较前世界冠军格鲁巴等老一代欧洲名将快,但不如法国的盖亭以及比利时的塞弗等人那么快和凶。
3.1.1.5削球防守反攻型打法 以中国的丁松为代表。另外日本的涩谷浩、朝鲜的李根相以及原中国队的老将陈新华等,都是削中反攻打法。这种打法与以往削球打法最大的不同就是攻击能力明显增强,在与对方对拉弧圈球的过程中往往能突然发起进攻,给对手以致命一击。
3.1.2由此可见弧圈球打法在五大流派中都起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因为弧圈球是一种带有强烈上旋的攻球技术,它弧线曲度大,命中率高,落台后前冲力大,攻击力强,比赛中既可主动攻击,又可在相持或被动时作为过渡技术。弧圈球能稳健地回击低球和下旋球故比快攻有更多的发力进攻时机。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及极大的威胁力,是每个运动员在比赛中都渴望得到的 。
3.2弧圈球打法及不同时期优秀运动员弧圈球打法的历史回顾
3.2.1五十年代以前,世界乒乓球运动曾经是欧洲削球的一统天下,即使1952年在孟买举行的第19届世乒赛上,日本队左藤博治第一次参加世界大赛就以其新武器(海绵拍)与新打法(直握球拍正手长抽进攻型打法)夺得男子单打冠军之后,后来日本的荻村和田中也曾经各自两度蝉联世界男子单打冠军,但是也不能改变欧洲选手对自己削球打法的自信欧洲有号称只有起重机才能拉起来的加转削球手别尔且克,有第25届世界男单亚军老将西多。虽说是亚洲的日本人崛起,充其量世界乒坛也还是削球和长抽进攻的对抗时代。
3.2.2—九五九年第二十五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之后,日本选手为了对付中国选手的快攻打法,在一般拉球的基础上,创造了很强的弧圈球技术。一九六零年六月日本选手首先使用弧圈球技术迎战匈牙利和南斯拉夫联队而获得了成功。但是这种技术曾—度被称为“秘密武器”。正在备战的中国乒乓队很快得到这一重要情报,立即派人去香港观察日本的比赛,并很快地掌握了弧圈球技术的第一手资料。为了国家的荣誉,许多当时的优秀国手如:胡炳权、薛伟初、余长春、廖文挺等都放弃了自己原来的打法,自报奋勇环反胶球拍改打弧圈球,模仿日本运动员的打法甘当陪练员。同时针对当时的弧圈球击球时间晚,弧线较高,进攻速度慢等弱点,我国选手精心准备了应对的发球抢攻,台内球进攻,反手进攻与快速推挡等近台快攻的技,战术。在第26届世乒赛上,雄心勃勃的日本队突然发现他们的新技术竟然没有什么秘密可言。更令他们震惊的是在中国队的运动员里也有许多向他们那样拉弧圈的选手。结果在被视为金牌分量最重的男子团体冠军争夺战中,终于上演了徐寅生十二大板扣杀击跨日本队信心的经典一幕。此后日本队的许多弧圈球高手都纷纷败在中国小将手下,被誉为“小老虎风格”的庄则栋以其凌厉的近台两面快攻,击败了被誉为黑马的日本队希望之星木村兴治(该君在团体赛中独拿中国队两分);被称为“轰炸机”的李富荣以他凶狠的侧身与正手快攻击败了涩谷;号称“智多星”的徐寅生以他变化莫测的发球、快速推挡变线击败了村上辉夫;被誉为“魔术师”的张燮林使用我国发明的长胶粒球拍,以他的海底捞月式的稳健削球与神奇莫测的旋转变化击败了前世界冠军荻村一智郎。中国继日本之后开始登上了世界乒坛的顶峰,从此世界乒坛进入了以进攻的速度与旋转为不同特点的中日对抗时代,也可以称之为正胶近台快攻与反胶弧圈球攻击型打法的对抗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反胶弧圈球技术有点生不逢时。因为正值中国的正胶近台快攻打法日渐完美,日臻成熟之时,不可能有弧圈球技术发展的足够空间,而崇尚传统的中国人文环境也制约了弧圈球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中国第一代弧圈球选手都是陪练起家,而这些无名英雄大多数又不是超一流高手,当时绝大多数青少年运动员心中崇拜的偶像自然是使用传统正胶球拍的近台快攻佼佼者,因此很少有人从小就学习这种被中国快攻打败的日本弧圈球技术。第二十七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我国的弧圈球选手于长春,即进入单打第八名。与此同时弧圈球不仅在亚洲如此流行并且在各国乒乓球协会重视的同时,倍受欧洲运动员的青睐。
3.2.3七十年代的欧洲弧圈球对中国的快攻和削球也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他们运用正反手两面拉弧圈球力争主动,快速突破,低拉高打,进一步提高了弧圈球在比赛中的作用。他们经过多年的摸索,把旋转和速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正手旋转强、速度快,而且连续拉冲范围大。拉出的弧圈球不仅旋转强而且力度大,不太容易防守。正反手都能拉出高质量的弧圈球,特别是反手拉速度明显加快。威胁很大,创造出弧圈快攻技术的雏形。
3.2.4八十年代的弧圈球在延续七十年代的弧圈球技术特点的同时,进一步突出了前冲弧圈球的“杀伤力”,往往能直接得分,进一步充分的体现了弧圈球的攻击性。而这一阶段的弧圈球不仅能直接作为得分的主要手段,并且也有效的回击上旋球,故比快攻有更多的发力进攻的机会。
3.2.5自九十年代开始弧圈球仍然是如此流行,并且除了旋转攻击力增加了,还形成了弧圈球对拉回合的比赛场面。即使你在进攻,只要力量、落点、旋转稍有减弱,马上和你形成对拉或反拉,也可由被动转为相持或占主动权。这些都是乒乓球运动员在比赛中渴望得到的。因为弧圈球有强烈的上旋和前冲的力量,回接时稍有不慎就会出界或下网。尤其是二零零零年十月一日后乒坛工具上一次新的改革——大球的出现,势必回更加突出弧圈球的威胁,也会促进此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也会使弧圈球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3.2.6悉尼奥运会成为乒乓球运动的一条分水岭—一它结束了小球的历史,同时跨进了大球的新的时代。具有百年历史的三十八毫米乒乓球,从二000年十月一日起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四十毫米大球开始主演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喜怒哀乐。乒乓球的“长大”或多或少地影响世界乒坛既定的格局,也将使乒乓球界出现许多变数。弧圈球也将会随着它的改变继续向前发展。直径大的球慢于直径小的球,旋转弱于直径小的球。大球降低了进攻速度的百分之十三,旋转比平时降低了百分之二十三,因而增加了回合数。而九十年代末与本世纪初时乒乓球已处在速度与旋转的结合中,更加突出旋转的威力。这一发展的特点就是凶猛与难度并存,也是当今弧圈球发展的最鼎盛时期。像萨姆索诺夫、佩尔森、孔令辉等都是利用弧圈球惊人的速度与旋转的技、战术结合中使对方感到压力,球的旋转和前冲力量加大的同时,速度是弧圈球技术的核心。而四十毫米的大球事实证明,速度和旋转的减弱带给弧圈球的影响最大。因为对方在接发球或直接搓过来的下旋底线长球就不如小球又快又急,搓过来的旋转和速度都差了很多。因此对擅长侧身抢拉,抢冲两条下旋底线长球也就容易多了。如四十六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刘国正的侧身弧圈球抢冲正是体现了大球的威力与特点。但是在抢拉下旋球的时候,击球的用力和小球有些区别。改用大球后摩擦更多些,向前的力量要更大些。因为球的速度减慢,一旦拉球质量不高或落点不好,就造成被对方反拉,然后形成相互间的中近台的对拉局面,就更体现了弧圈球在比赛中的应用性和重要性。改用大球后的弧圈球在正式上台后,球的反弹不是很规则,一般应尽量在球的最高点或下降前期击球,而这样拉出的弧圈球弧线低而转,就很容易直接得分,谁掌握了大球的规律,而这种加转弧圈球的使用也会越来越具威胁力。特别是欧洲运动员习惯拉冲完弧圈球进入相持阶段,因此反拉弧圈球在二十一世纪里显得尤为重要。而当今反拉弧圈球技术已是弧圈球打法的核心,已不在局限于高吊和前冲两种类型,因此谁掌握了大球的反拉对拉弧圈球的规律,谁就会掌握比赛的主动权,也就显得更为积极主动一些。在当今激烈的乒乓球比赛中,控制与反控制已贯穿比赛的全过程。特别是前三板的挣抢中,谁敢于大胆的抢冲半出台球,谁就会掌握场上主动权,在这一点上赛拂和韩国选手尤为突出,只要有机会他们都能很好的运用弧圈球技术的特点与优势,发力抢冲半出台球,又为此技术在大球时代的乒乓球运动中争得一席之地。改用大球后的欧洲运动员的弧圈球力量大,前冲大和他相比中国运动员拉弧圈的特点是:速度快、前臂的力量用的很好。(王励勤就是典型的一个。)现在的弧圈球已成为中西结合,更加突出了弧圈球的威力。在增加速度与旋转结合的同时,由于大球的带动也增加了回合的次数,使它在比赛场上增大难度,也使它大放光彩。利用弧圈球技术的速度、旋转、力量使大球的发展更具观赏性,也使乒乓球运动更具挑战性。
如正手拉具有代表的人物是金择洙,他堪称是世界乒坛的正手弧圈第一人。他击球力量大、旋转强,由已发力的前冲弧圈球见长,杀伤力和得分率均高于其他直板反胶弧圈球手。在第四十五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与马琳的决赛中,金择洙正手得分率已经达到百分之六十四。他充分发挥直板拉球的爆发力与步法结合起来辅以非常合理的发力技术,产生了高出其他运动员的旋转和速度。反手拉弧圈球技术最有代表的非罗斯科夫莫属。反手拉已经成为横板运动员的“专利产品”也是主要得分手段。德国的罗斯科夫代表着这一技术的最高水平。他的反手近台快带和反拉弧圈球技术在世界上首屈一指。更为独到的是他可以用反手与对方进行中远台的对拉,增加反手拉的运用空间,而在反手拉球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和杀伤力完全可以与其他运动员的正手拉球相提并论,世界比赛中的得分率可高达百分之八十三。
3.3弧圈球打法顽强的生命力及其发展前景
3.3.1在乒乓球运动中弧圈球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已被世界各国重视起来。它是一种上旋力非常强的技术,它从六十年代初到现在不但已被各国运动员所掌握,而且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以弧圈球为主的打法类型。比赛时运用它为进攻创造得分机会,被动时作为过渡,主动时发力拉冲。而今大球的产生也会给弧圈球技术带来积极的改变和新的开拓领域,使它在回合、旋转、力量等方面发生跨越式发展和不可估量的前景。虽然弧圈球只有四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但其发展速度却比较快。
3.3.2在第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使我感触颇深的是在大球时代里的弧圈球技术已成为不可缺少的极其重要的得分技术。尤其是男运动员通过拉冲把整个身体的力量与速度充分的体现在技、战术中。像孔令辉的反手快拉弧圈球角度大、弧线低、旋转强。还有刘国正的发球抢拉直线的低下旋球又快又转。特别是和韩国的金择洙在团体比赛中对拉弧圈球精彩的表现。每一板的拉冲都有较大的杀伤力。他们正反手都能准确而且方便的拉弧圈,并且在相持中大多数是形成相持反拉的场面。由于回合球增加,并且已都是形成对拉,更要求运动员拉球的质量和速度素质以及力量素质等全面发展。七十年代的欧洲弧圈球与七、八十年代的弧圈球相比,当今的该技术更需要力量、速度与旋转的三合一式的弧圈球风格。通过四十六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国运动员的弧圈球技术已从灵巧向速度、旋转、力量等方面跨越了很大一步。而改用大
球后的弧圈球技术更能反映运动员的整体实力。也就是说通过弧圈球可以体现一名优秀运动员的真实水平和技、战术水平。球的增大并没有使该技术走入低谷也没有令人担忧,反而对乒乓球打法的发展有所推进,更能体现在乒乓球运动中它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其主导作用的“先锋者”。。
3.3.3在二十世纪末与二十一世纪初里弧圈球打法进一步分化。一些入朝着更加快速凶狠的方向发展。如盖亭、罗斯科夫、塞拂以及王涛等。另一些人注重在技术全面的基础上再追求快速凶狠,如瓦尔德内尔、孔令辉、萨姆索诺夫等。在近两、三年上凶狠派和全面派已完全融合在一起,尤其在第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届乒乓球锦标赛上体现的最为明显。由此弧圈球打法在将来乒乓球技术的发展中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4.结论
4.1根据弧圈球技术从六十年代到第四十八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从小球到大球,各个不同时期的弧圈球技术特点及相应的变化,探讨出弧圈球技术在乒乓球比赛中具有不可估量的杀伤力几得分率。
4.2在大球时代里速度、旋转相对下降的情况下,对弧圈球积极的影响与促动。同时也证明此技术在乒乓球运动中有顽强的生命力、极大的威胁力和远大的发展前景。
4.3在乒乓球未来的发展道路中,弧圈球将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将会带动整个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与进步,并将打开二十一世纪的乒乓球运动的新纪元。
[1]《乒乓世界》.
[2]《现代乒乓球技术的研究》.
[3]《乒乓球理论与实际方法探索》.
[4]《乒乓球技艺纵横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