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租车行业壁垒破解探析

2016-12-28林美娟

市场周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壁垒专车经营权

林美娟

出租车行业壁垒破解探析

林美娟

近年来,由于中国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发展弊病集中爆发以及互联网+的冲击,传统出租车行业陷入困局。文章从中国出租车行业的发展历程中,探寻其行业壁垒的产生原因,并对由此带来的市场效率损失进行简析,同时给予出租车行业走出困境的建议。

出租车;行业壁垒;市场效率

我国的出租车行业经过30余年的发展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然而,近年来出租车行业的发展弊病集中爆发,出租车行业深陷行业壁垒的泥潭中,对整个行业的市场效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专车”服务逐渐受到消费者的追捧,这对传统出租车行业更是造成不小的冲击,因而传统出租车行业必须尽快寻找走出困境的策略和方法。

一、我国出租车行业的发展历程

(一)自由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改革开放,逐步从封闭式向开放式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在北京、上海等国内发达城市,作为对外经济的重要配套设施,出租车行业逐步兴起。进入90年代,为解决我国普通城市居民坐车难问题,国家鼓励社会力量进入交通行业,出租车行业在全国各大中小城市迎来发展高潮。这一时期,政府对出租车行业并无明确规定或限制,出租车驾驶员只要向有关部门办理经营手续便可上路运营,整个行业基本处于自由发展阶段,行业市场效率也达到较理想的水平,既保障城市交通运输能力,满足居民的出行需求,又实现了出租车驾驶员的经济利益。然而,在这一阶段末期,由于可观的经营利润,从业者一拥而上进入出租车行业,导致出租车数量猛增,市场竞争加剧,驾驶员收入下降,不少城市的出租车行业陷入无序竞争状态,政府部门开始向寻求管控措施的方向转型。

(二)宏观调控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

为解决出租车行业乱象,政府从经营权入手对出租车进行管控,运用行政审批方式控制出租车总量,且规定审批标准以规范出租车行业服务质量。为改变出租车行业过低的准入门槛,除京、沪、渝外,各地还对出租车经营权实行有偿使用,通过固定经营费用、招投标等方式下放经营权,一度促进了行业公平和高效发展。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对交通运力的需求出现了井喷。虽然出租车行业的管控措施不断在进行微调,但仍完全赶不上整个行业变化的步伐,居民打车难问题日益突出,出租车驾驶员收入不能得到稳定保障,加之暗箱操作、恶性竞争的演化和“专车”等新打车方式的竞争,出租车行业发展再次陷入困境。

二、出租车行业壁垒的产生原因

(一)基于数量限制的管控思路

对出租车行业进行数量限制,控制出租车总量是各地政府对出租车行业进行管控的基本思路。这一方式结束了出租车行业自由进入的历史,阻止了因出租车数量增加而对整个行业带来的竞争压力,提升了政府对出租车进行管控的准确性、高效性,但是也对出租车行业壁垒的形成埋下了伏笔。一方面,社会对出租车运力的需求是动态的,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对出租车的需求越来越大,由于数量限制的存在,原本可以进入行业的出租车驾驶员被壁垒挡在了整个行业之外;另一方面,由于出租车的总量有限制,必然会导致对份额的竞争,原本在行业内的驾驶员也可能因为竞争被挤出行业。

(二)“以费代管”的管控政策

将预期达到的管控效果通过费用表示出来是当前政府主要采用的管控政策,出租车经营权有偿使用是贯彻这一政策的主要方式。政府一般通过固定经营费用、招投标、拍卖的方式有偿下放出租车经营权,而出租车行业则一般由出租车公司统一代表出租车驾驶员争取经营权。在固定经营费用和招投标的方式下,政府可以根据对出租车行业的发展要求和预期,制定或选择合适的费用收取额度;在招投标方式下,基础费用线由政府划定,而基础线以上的费用就由竞拍公司控制。然而羊毛出在羊身上,获取经营权所需要付出的费用最终仍旧需要出租车司机来负担,在实行固定费用的地区一份5年的经营期,有偿使用费在10~30万元不等,深圳等地经营牌照拍卖成交价普遍在40~50万元,温州甚至拍出过100万元的经营牌照。高昂的经营权有偿使用费直接为出租车驾驶员筑起了一道高墙。

(三)行业内部的违规操作

出租车行业在形成之初,是国有、集体、私营三种经济成分并行的格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集体的成分逐步向出租车公司的形式发展,私营出租车驾驶员也以签订雇佣合同或承包合同的方式加入出租车公司。出租车公司成为了出租车行业的实际代表。然而,由于历史沿革的原因,出租车公司与有关部门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有关部门进行利益输送的重要对象,行业内“权力寻租”“暗箱操作”的违规行为频出,少部分出租车公司垄断了整个出租车行业。因为形成了行业垄断,并且考虑到与有关部门之间的利益联系,出租车公司也缺少为出租车驾驶员争取核心的利益的动力,例如起步价制定、附加费调整等一系列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直接加深了整个行业的壁垒。

三、出租车行业壁垒带来的市场效率损失分析

(一)运力明显不足,打车困难

出租车运力明显不足,居民打车难是国内许多城市普遍出现的问题。2015年初就有媒体曝出郑州市的出租车总数在19年内连一台都没有增加,一直严格控制在10607台,远远不能满足居民出行的需求。曾有郑州市民爆料,在市中心加50元小费预定出租车都没有司机愿意接单,打车难成为郑州居民生活的常态。

出租车运力不足首先与政府严格的数量限制直接相关,这种数量限制往往采取静态限制的方式,一旦限制额度被确定下来在短时间内不会进行明显额度的调整,不能对市场需求做出及时的反应。当前各地对出租车运力的需求都呈现出了稳定的增长态势,传统的总量限制必须要做出一定的改变。此外出租车公司对整个出租车行业的垄断也加剧了运力不足的状况,除正常得到经营权的“份子钱”①份子钱:出租车司机上缴给出租车公司的承包费用,既是前者的主要运营成本,又是后者的主要收入来源。之外,出租车公司利用有限的出租车经营份额还可以向驾驶员收取名目繁多的其他费用,如车辆维修费、车辆折旧费等。作为受益方,出租车公司没有主动增加出租车数量的动机,甚至一定意义上会阻止政府部门放宽出租车数量的限制。

(二)利益矛盾突出,运营混乱

各地出租车公司对行业的垄断,造成出租车驾驶员和出租车公司间尖锐的利益矛盾,以杭州市为例,在过去十年间,出租车公司逐年公开上涨使用经营权的“份子钱”,上涨幅度已超过70%,若算上出租车公司暗地里以各种名目变相收取的“份子钱”,十年内杭州市出租车“份子钱”已至少翻一倍。此外,出租车驾驶员缺少参与运营价格制定过程的权力,也放大了出租车行业的利益矛盾。在燃油价格处于高位时,一些地区出租车的起步价甚至不能弥补出租车的燃油成本。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地区的出租车司机纷纷采用罢工停业的方式来表达不满。

然而出租车驾驶员最终会将利益的矛盾转嫁给消费者,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出租车行业运营中的混乱现象。虽然明知绕路、搭客、拒载等行为会违反出租车的运营规定,也会受到消费者的反感,但是迫于无奈,许多出租车司机还是会厚着脸皮干,过程中常常引发消费者和出租车驾驶员之间的冲突。

(三)非法营运泛滥,管理缺失

为了突破出租车行业壁垒的封锁,许多交通运输业者选择经营“黑车”。这种方式不需要向出租车公司缴纳“份子钱”,大大缩减了驾驶员的运营成本。但是“黑车”没有正规的交通运营执照,属于非法运营。消费者乘坐“黑车”时人身财产安全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然而由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居民出行的需要,并且常常流窜作案,相关部门并不能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黑车”屡禁不止。

近一段时间以来,依靠打车软件发展平台起来的“专车”服务也逐渐受到消费者的认可。与“黑车”相类似,“专车”服务也可以大幅度削减驾驶员的运营成本,并且依靠打车软件旗下基金的支持,可以对消费者的人身安全进行保障,大有将“黑车”洗白的趋势。由于“专车”的出现,出租车行业的发展空间又一次被挤占,出租车与“专车”之间也爆发出了激烈的冲突,2015年5月在郑州甚至爆发了出租车司机打砸专车的恶性事件。

四、解决出租车行业困境的策略建议

(一)完善出租车行业准入管控政策

完善出租车行业的准入管控政策,首先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逐步放宽出租车数量的限制,增加出租车的供给数量。随后要改革在各地广泛推行的经营权有偿使用政策,逐步推出合理的出租车经营权审批制度。政府部门必须转变“以费代管”的管控模式,正视自身在出租车行业中的监管职责,出台明确的出租车行业规范并加强监督执法队伍建设,保障规范落到实处。

(二)引导出租车公司进行职能转型

出租车公司在当前的出租车行业中只起到了收取“份子钱”的作用。在不影响出租车公司合法获取利润的前提下,应该引导出租车公司进行职能转变,从收租者向服务提供者发展,鼓励出租车公司通过向出租车驾驶员提供优质的车辆维护检修服务、提供完整的市场信息服务等方式实现自身的利益目标。

(三)保障司机和消费者的话语权利

出租车驾驶员和消费者在出租车行业中的话语权一直没能得到充分保障。作为出租车直接经营者,出租车驾驶员在出租车定价、经营审批规则制定等重要议题中最有发言权,必须保障驾驶员可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到决策中来。消费者作为出租车行业的重要利益主体,也需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参与到出租车行业决策中。

(四)利用互联网+发展运营新模式

网约“专车”发展迅速,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出租车行业管理模式,应当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发展而实施动态调整。政府作为监管部门,应建立打车软件、“专车服务”的市场规范,整合闲置运营资源,高效、便捷地整合各类专车供给与出行需求,实现滴滴、Uber等专车平台与出租车企业协调发展,同时可以建设“行业统一的约租车平台”,鼓励出租车企业发挥“互联网+”优势,发展传统出租汽车的运营新模式。

五、结束语

出租车行业,因其市场化步伐滞后而广受诟病,同时“互联网+出行”也已逐渐成为交通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内外因素皆倒逼着出租车行业的改革。出租车行业改革应当充分顺应互联网时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确定出租车行业特许经营权的放开,破除行业准入壁垒,同时政府部门也应当加快确定研究互联网“专车”等新模式在城市交通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促使出租车行业摆脱内部束缚,适应新旧模式的过渡,顺应时代发展,走出困局。

[1]唐小斌.多角度破除出租车行业垄断——由北京出租车调价说起[J].法治与经济,2014,(09):12-14.

[2]于左.出租车行业规制的困境摆脱及其走势判断[J].中国与全球化,2015,(06):119-129.

[3]沈尘.互联网+出行模式对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影响[J].对外经贸,2015,(09):76-77.

[4]张世娟.对出租车行政垄断问题的思考[J].法制博览,2014,(11):324.

[5]秦宏.出租车改革,乘客的话语权谁保障[N].新华每日电讯,2015-1-12(04).

[6]郭东.我国出租车管理的现状与出路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16):157-158.

[7]贺银凤.从打车软件的兴起看出租车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J].经济论坛,2015,(04):144-147.

林美娟,女,宁波大学学生。

F540.84

A

1008-4428(2016)02-43-03

指导老师:朱福建,宁波大学,讲师。

猜你喜欢

壁垒专车经营权
互换土地承包经营权需要备案而非登记
《民法典》时代农村土地经营权法律问题探究
三权分置下的农村土地经营权研究
检察版(十)
完善农地“三权分置”办法出台
鱼与鱼缸
杨传堂:专车模式值得借鉴
在给专车服务正名之前最好找到Uber和出租车的平衡点
轰趴专车?——MINI CLUBMAN
绿色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