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中国》书序
2016-12-28林毅夫
林毅夫
刘遵义
樊 纲
·智 库 信 息·
《透视中国》书序
序一
林毅夫
文玲曾是北京大学中国经济问题研究中心的兼职教授,她在这里所作的学术讲座得到很高的评价和学生们的热烈欢迎。2002年我作为评审组长,对她主持的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所进行的温州模式研究成果进行了评审,评审小组对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评价。之后,我始终关注她的思维“足迹”,并赞赏她有独特价值的研究成就。
作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作为国务院研究室的一名司长,她参与了或主持过多项国家战略研究或政策研究,见证、参与并推动了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重要工作,在理论研究、战略研究、决策研究和政策研究方面著述丰硕,取得了多方面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批示,并被决策采纳。最近几年,我关注到,作者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又主持了多项重大战略性课题研究,在国际战略问题、国内重大经济问题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可以说,作者具有创新思维能力、战略研究设计能力和求真务实精神,勤于耕耘,不懈探索。在国际战略与国际经济、宏观经济、现代流通、现代物流、现代商业、现代社会信用、医药卫生领域改革发展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她出版著作、译著近30部(其中合著5部),《中国经济社会前沿问题实证研究报告(上、下)》《现代流通基础理论原创研究》《流通新论》《现代流通与内外贸一体化》《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报告》《义乌报告——义乌迈向国际大市场的发展之路》《跨越——温州从传统信用迈向现代信用》《蓄势待发——现代信用支撑南宁腾飞》《日本的大流通体制及企业管理体制》《我国宏观经济的回顾和思考》等,几乎每一本著作都称得上精品力作。她的工作非常繁忙,但始终笔耕不辍,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等300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民大学报刊资料摘编》等权威刊物全文刊载近40篇,摘编百篇以上,是近年来被权威报刊摘编文章最多的学者之一。
最近,文玲将她多年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整理,准备出版《中国与世界——以中国视角解析国际问题》《透视中国——中国宏观经济报告》《透视中国——中国现代流通研究报告(上、中、下)》《透视中国——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报告(上、下)》《透视中国——中国相关国家战略报告(上、下)》《透视中国——中国现代社会信用与文化报告》等著作,超过400万字。当她把这个消息告诉我时,我真的很为她高兴,她是一个有国家责任感且勤奋的经济学家和政策研究专家。
我认为,她的研究成果的主要理论建树和政策应用价值:一是系统地研究并提出了社会化大流通的新理论。针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出现的新经济现象,特别是形成这些新经济现象的内在动因——社会化、国际化、信息化和混沌化大流通的形成与发展,提出了社会化大流通理论,包括其概念、内涵、时代特征和发展方向。这个理论被认为是对流通基础理论研究的新突破,是一项既有理论价值又对实践具有指导价值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她最早提出流通产业是经济运行的先导性产业,正在从末端行业转向先导性行业。这些理论观点,已经成为我国推进现代流通的理论基础,形成了理论界、决策层和全社会的共识。二是最早提出在知识经济时代,实物经济与虚拟经济共同构成了现代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明确指出了两者的相互关联及其互动效应,各自与泡沫经济的相互转化及其释解,是今后若干年世界经济运行中渐进式变动和突发式变革的厚重底蕴。从而提出了在我国正确处理这两种经济形态的对策。《论实物经济、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一文,是研究该领域的首篇文章。三是最早研究并提出流通产业是经济运行的先导性产业,正在从末端行业转向高端行业。(《中国商业发展研究报告——从末端行业向先导性行业的转变暨展望》,《经济研究参考》1999年第46期)。研究并明确提出我国发展现代流通和现代物流的巨大潜力和政策建议。首次从国民经济运行的全过程审视我国物流存在的问题,针对发展现代物流中的若干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国务院研究室研究报告》《对发展我国物流产业的调查与思考》《中国经济时报》《现代流通的理论内涵》《现代流通的主要表现形式》《对我国发展现代流通的政策建议》)四是系统研究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大理论并提出若干决策咨询建议。最早提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和改革思路,提出医改思路和举措,提出必须解决医药卫生体制实行“四个分离”等重要政策建议,已转化为领导同志讲话、国务院医改方案和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中的部分提法和政策。研究并提出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建议,得到主要领导和其他多位领导批示,提出的政策建议被决策采纳。五是深入研究现代信用问题,提出构建中国现代信用体系总体构架。在对世界特别是美国现代社会信用体系考察研究的基础上,做出了现代信用理论的新概括,提出构建中国现代信用体系的思路和建议,对推进我国从传统信用转向现代信用起到了积极引导和推动作用。向中央国务院领导呈送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报告6期(《国务院研究室关于信用问题的系列研究报告》)。完成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办公室委托的《关于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研究》的课题报告,为推动我国现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重要政策依据。主持《温州经济社会发展与建立现代社会信用体系》《构建南宁社会信用体系》《杭州失信惩戒机制》等课题研究,深入研究温州经济社会转型与信用关系,南宁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对支撑成为面向东盟的中心城市的作用,提出城市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方案和思路,研究失信惩戒机制的理论内涵及其框架,对推进中国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提供重要参考模式。六是着力研究国际战略、国际经济和对外开放问题。深入研究我国的对外贸易、吸收外资理论和实践,提出政策建议。最早研究提出入世后我国市场竞争发生的十大变化,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入世:我国市场竞争将发生十大变化》,《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12月6日)。系统研究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投资理论,《重新认识国际贸易规律,为我国争取更大权益》等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最早提出国际贸易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理论,提出国际贸易体系和统计方式必须改革,争取我国在国际贸易和对外开放中获得更大的权益,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吸收外资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一些重要的战略思路。最近几年,在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上取得重要成果,如中美经贸问题研究、国际经济形势跟踪研究、国际货币问题研究等。七是深入研究我国宏观经济和区域发展战略。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对中国在经济转型期宏观经济的特点、变动内涵及转型思路提出独到见解。跟踪研究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研究其深层次动因和解决问题的政策取向,提出的多项政策建议被采纳。研究重大区域发展问题,在建立粤港、粤澳合作框架研究、中部崛起政策研究、向西开放政策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与其他经济学家不同的是,文玲还连续多年参与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和国务院一些重要文件起草。主持或参加的重大课题研究近30项,如《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体制机制研究》《中美未来十年经贸关系研究》《美国新一轮全球战略布局研究》《国家海洋战略研究》《中国1998—2003年宏观经济的回顾与思考》《构建中国现代社会信用体系总体框架和思路》《中国健康2020国家规划研究》《建立粤港、粤澳合作框架研究》《义乌国家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研究》《中部崛起政策研究》《温州建立社会信用体系规划》《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建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引导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代流通与内外贸一体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评估研究》《推进现代物流发展的财税政策》和《中国医药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研究》等,研究成果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一项,获国家级奖励3项,部级奖励19项。
尤其值得赞许的是文玲在政策咨询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重点和难点问题,她不断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撰写向中央、国务院领导呈报的《送阅件》《决策参考》《研究报告》《室内通讯》和专送报告200多期(份),50%以上得到中央、国务院领导重要批示,70%以上受到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领导重视并批示。最近几年,她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撰写或组织撰写的几十份内参,不少也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重要批示,这在经济学家中是少见的。她还参加了1999—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理讲话和每年人大、政协会议上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工作。参加了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相关规划制定或评审,参与国家对外开放战略规划、吸收和利用外资规划、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国家自由贸易区发展规划、国内贸易发展规划、全国商品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纲要、2004—2010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战略规划、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国家推进现代物流规划等的研究、修改或专家评审。她还是全国一些省市经济顾问、多家经济核心期刊的学术委员会或编委成员。
有鉴于此,在她的系列文集出版时我非常愿意作序,并大力推荐。希望她的研究成果早日面世并引起决策者、研究者和应用者的广泛关注,也相信其研究的重大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会被重新认识和发现。也希望更多的经济学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以高度的国家责任感,以维护国家权益为己任,不懈地进行更有理论含量、战略含量和政策含量的创新研究,创造属于中国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
序二
刘遵义
第一次认识陈文玲是在香港中文大学,2009年她作为国务院研究室司长,带队到香港调研建立粤港合作框架及新形势下香港定位问题。在校长办公室,文玲带领调研组与我进行了深入探讨。之后,他们的调研成果得到国家主要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并转化为粤港合作框架中重要表述。低调、扎实、深刻和谦虚,是她留给我的初步印象。
最近几年,在董建华先生主持下,我作为课题执行小组组长,文玲作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组组长,与商务部研究院、美国战略研究院等智库进行合作研究,共同完成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中美未来十年经贸关系研究》。2013年5月底和6月初分别在美国和中国发布,在中美高层和两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玲不仅亲自操刀,撰写其中重要章节,而且带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研究团队,完成了12份专题研究报告并提供了若干参考材料,对整个课题提供了重要支撑。董先生和我以及参与课题的几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不仅高度评价文玲本人的研究成果,对她组织重大课题的能力和效率也甚为赞赏。
最近文玲找到我,告诉我她将出版多年的研究成果:《中国与世界——以中国视角解析国际经济(上、下)》《透视中国——中国宏观经济报告》《透视中国——中国现代流通研究报告(上、中、下)》《透视中国——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研究报告(上、下)》《透视中国——中国相关国家战略研究报告(上、下)》《透视中国——中国现代社会信用与文化研究报告》等著作,每部著作大体分为:理论研究成果选编、影响决策的研究成果、实证研究报告、一些重要的学术讲座或重要会议发言等几类。这些研究成果是作者在不同时期对不同问题的分析和判断,大部分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毫无疑问,这些研究成果具有独特的、有份量的价值。文玲是中国著名经济学家,除了在现代流通理论上公认的贡献之外,她的突出特点是在自己独特的岗位上笔耕不辍,在战略研究、决策研究和政策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不少研究成果被国家决策采纳。
文玲非常勤奋,出版近30部著作和译著(其中合著10部),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等300多篇,公开发表的论文被新华文摘、人民大学报刊资料摘编等权威刊物全文刊载近40篇,摘编超过百篇,是近年来被摘编文章最多的学者之一。我为她的研究成就由衷地感到高兴,也感佩她的勤奋努力的精神与创新思维的研究能力。
知识是无尽的生命和丰富的创造,是道法自然的更替与人生价值实现的进程。人类的“知识殿堂”是一座丰富多彩的文明汇聚,每一位学者、每一个国家创造的独特文化都是这座殿堂里的瑰宝。经济学研究是人类“知识殿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经济发展是动态的、是多元多样多变的,把若干经济活动现象上升为理论再转化为行动的指引,这本身就是文化创造、知识创造和思想创造。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知识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在征途中,往往需要一霎那的电光照亮道路,使我们奋勇向前、不再迟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令世界瞩目,文玲作为见证者、参与者和研究者,她是幸运的,她被那一束束电光照耀;她又是杰出的,总能闪现出思想者的智慧之光。
环顾世界,我们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各国政府、经济学家和企业界摒弃传统的、过时的理论和思维定式,重新梳理人类的共同利益、共同梦想、共同追求和共同未来。需要经济学家作出更大的努力,站在更高的角度,以更宽广的胸怀和更睿智的创造性研究,为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贡献智慧。这是每一个经济学家的天职,也是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每一个经济学家的骄傲。
在文玲重要系列著作出版之际,我对她表示真诚的祝贺,也愿她取得更丰硕的研究成果。是为序。
(作者为斯坦福大学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斯坦福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胡佛研究所名誉研究员)
序三
樊纲
我国的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给一个古老的文明大国带来强大的动力和巨大的活力,实现了空前的变革,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加快推进,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经济运行机制根本转换,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不断调整,各种思想激烈碰撞,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一些经济社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显露。
我们面临的历史机遇前所未有,我们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变革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每一次变革的发生、发展都有着其独特的社会背景和实践性。一个好的经济学家和研究工作者,应以研究重大国是,以为国家、为人民服务为己任,以站在时代前沿诠释时代变化的理论内涵、全身心投入对这个伟大变革进行深入研究为己任,深刻关注并融入正在发生并将继续发生的我国伟大变革历史,揭示这一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某些领域、某些方面、某些理论和某些实践的内在规律,对其做出合理而富于创新的解释,提出切实可行的良策。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陈文玲《透视中国》系列论文选集,正体现出这一宝贵精神。
其一,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书中所收录的每一项研究成果,都表现出作者研究的创造性。作者立足于中国社会经济的现实,站在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政策研究的前沿,在进行每一个研究领域时,首先能从理论上进行阐释,从国内外发展趋势和特点进行梳理和理论概括,力求能挖掘与揭示每一项研究对象的本质、内涵及规律,探索切合中国实际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譬如对于现代流通的研究,作者通过对一系列经济现象的深入分析,从理论到实践揭示了全球现代流通的发展趋势和特征,概括其主要表现形式,并对现代流通的理论内涵作出了新的理论界定,构筑了一个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流通理论体系。可以说,任何一项研究,最难的是基础性、原创性的研究。这套论文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创新性思维的运用。
其二,研究成果具有前沿性。作者以一个学者和政策研究工作者独有的责任感和敏锐性,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抓住特定时代重大的前沿性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从国际问题研究、中国的宏观经济研究、中国相关国家战略研究到现代流通研究、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研究和现代社会信用体系与文化研究,作者所研究的这些问题,可以说几乎都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前沿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证价值。有的问题作者跟踪研究了数年,有的问题虽然是近几年的研究,但是作者全身心投入,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断进入新的研究领域,并取得很有深度和厚度的研究成果,这是令人赞赏的。如对国际战略和国际经济的研究、对中国宏观经济的研究、对现代社会信用体系的研究、对药品流通问题的研究等,提出的思路和观点对于推动该方面的国家决策和该领域的学识研究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风起于青萍之末”,作者的这些前瞻性的研究,有很多文章尽管发表过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但现在看来仍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其三,研究成果具有实证性。作为一名经济学家和政策研究工作者,陈文玲注重研究问题的实证性。大家共知,理论指导实践,但理论来自于实践。理论与实践的契合,是我党制定正确政策和方针的基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收录于本套书中的每一项实证研究成果,可以说都是陈文玲深入实践调查研究的结果。譬如对于国家相关重大战略问题的研究,对于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问题的研究,她都是真正到第一线作深入的调查,必要时进行暗访,取得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从中得出来自实际、符合实际的概括和判断,从而提出好的工作思路和合理的政策建议。
其四,研究成果具有实用性。该套论文集还有一大特色,就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一项好的研究成果,它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应用于现实实践,真实地再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和内涵,有效地影响或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某些方面。收录于本套书中的许多研究成果,都曾得到过社会的关注和应用,一些研究成果受到决策层的重视,学以致用、研以致用,文以致用,这是值得提倡的。
400多万字的研究成果,字里行间忠实地记录着作者求学、求研、求业中孜孜探索的艰辛与甘苦,持之以恒的毅力与决心。这让我想起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苦涩探求新知的道路所给予的诗意般描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正因为作者有为祖国、为人民、为党的事业“独上高楼”的勇气和“终不悔”的决心,才有了今天“回头蓦见”的功底和积累。
“精”于专业,“诚”于品德。一项好的研究成果决不仅仅是华丽的词藻、形式的逻辑和时尚的表述,而是精辟的见解,是对现实的领悟力、洞察力,更是一种境界、一种情怀,一种智慧,一种服务于公众的自觉态度。有感于上述。是为序。
(作者为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理事长、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责任编辑:艾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