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权威机构观点综述

2016-12-28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

全球化 2016年4期
关键词:经济

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



国际权威机构观点综述

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

2016年2月以来,国际机构对世界经济形势和中国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和判断。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对世界经济形势的主要观点

(一)2016年全球经济增速可能不会超过2015年

2016年2月18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中期经济展望预计,2016年和2017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为3.0%和3.3%,比2015年11月的预测均下调0.3个百分点,并认为2016年全球经济增速可能不会超过2015年。2016年美国经济预计增长2.0%,比之前预期下调0.5个百分点;德国经济增长预期为1.3%,下调0.5个百分点;法国和意大利经济分别增长1.2%和1.0%,分别下调0.1个和0.4个百分点。低油价对欧元区经济活动的积极影响小于预期,但极低的利率和欧元疲软尚未能促使投资持续增强。受大宗商品出口下跌影响,预测巴西2016年经济下降4.0%,比之前预期下调2.8个百分点,成为此次预测中经济表现欠佳的国家。印度2016年经济增长预期为7.4%,上调0.1个百分点,成为此次预测中增速最高的国家。

OECD认为,金融不稳定的风险巨大,最近全球股票和债券价格下跌,新兴市场很容易受到外汇大幅波动的冲击,影响国内资本流动。且当前国际贸易和投资非常疲弱,低需求导致低通胀以及就业和薪资增长不足。OECD呼吁各国政府动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全方位的政策来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和降低金融风险,建议有财政扩张空间的国家提高基础设施项目的公共投资。

2016年2月18日,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公布了每季一次的2016年—2017年的宏观展望报告,称全球经济增长前景因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油价暴跌以及一些新兴市场的融资紧缩而遭受重创。2015年11月以来,全球经济增长的风险在增加。

2016年二十国集团(G20)国家经济增长预期能达到2015年的2.6%,2017年经济增长率可能稍微超过2.6%。同时,各国通货膨胀率因货币贬值出现上升,而可以采取的旨在限制经济增长放缓的可用政策空间已经有限。在欧洲和日本,政府债务增长继续限制政府推出财政政策,虽然多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已经在接受检验。日本央行在2016年1月29日紧跟欧洲央行的步伐也实行负利率,这被解读成安倍首相的“三箭”程序成功刺激日本经济的机会已经不多。穆迪表示,日本央行的负利率不会成为日本达到2%通胀率的灵丹妙药。欧元区无法减少债务意味着破坏性的杠杆负担将继续重创欧元区经济增长。

穆迪还下调了沙特、俄罗斯、巴西和南非的经济增长预测。油价走低和遏制政府债务的财政紧缩对沙特和俄罗斯造成打击,而巴西商业信心已经达到创纪录的低点。此外,资本外流反映出市场对南非政府的信心缺乏,这将打击南非的经济增长。2016年,巴西和俄罗斯经济增长率将再次下降3%和2.5%,南非经济增长率将下降到零,而沙特经济增长率将下降至1.5%左右,创下几十年来的新低。

(三)全球经济复苏“脱轨”风险加剧

2016年2月24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全球前景和政策挑战》报告,警告全球经济复苏“脱轨”风险加剧,呼吁各国采取全面措施促进增长并降低风险。经济复苏疲软及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更容易受到负面冲击,而且在资产价格下挫的背景下,全球经济增长有可能进一步放缓。IMF将在2016年4月公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再次调低全球经济增速预期。此前,IMF在2016年1月预计2016年—2017年全球经济将分别增长3.4%和3.6%,低于2015年10月的预测值。

金融市场动荡已导致发达经济体金融条件收紧,如果动荡持续,将进一步拖累经济增长;受发达经济体金融条件收紧影响,新兴经济体面临资本外流、货币贬值和金融环境进一步收紧等压力上升;油价下跌不仅威胁石油出口国经济,还进一步压低了通胀预期,同时低油价对石油进口国经济的刺激不如预期,这也有可能对全球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IMF呼吁G20国家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采取可能的政策工具组合来刺激需求和供给。在低通胀的背景下,大多数发达经济体仍需要继续采取宽松货币政策,但同时应该降低对货币政策的过度依赖,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为降低经济和金融市场脆弱性,各国应加强监管,解决企业和银行业面临的风险与脆弱性。有弹性的汇率制度可以帮助应对外部冲击,必要时暂时的汇率市场干预可以防止市场无序波动。IMF还呼吁加强全球金融安全网络,以应对大宗商品出口国及脆弱性增强的新兴经济体潜在风险。

(四)花旗调降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预估至2.5%

鼓励学生积极将实训课题与院系的创新科研相结合,利用现有条件在完成实训作业的同时参加各项物联网工程的相关专业比赛,如各级机器人大赛,蓝桥杯、ACM等程序设计比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2016年2月24日,花旗经济分析师将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预估从2.7%调降为2.5%。分析师指出,由于中国增长数据可能“误测”,且新兴经济体恶化程度或较预期严重,全球经济增长率恐有低于2%的风险。同时,全球经济增长前景进一步恶化,除了之前就相当疲弱的新兴市场,发达经济体也普遍退步。预计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将出台更多宽松政策,但“怀疑这只能提供有限的刺激”。英国将就是否续留欧盟举行公投,是“全球近期面临的重大额外风险”。若英国决定“脱欧”,则将对英国和欧盟经济造成伤害。

(五)日本政府下调全球经济形势评估

2016年2月25日,日本政府发布当月月度经济报告,称全球经济 “可见疲软迹象,但整体上在温和复苏”。报告针对日本国内经济指出,“海外经济不确定性加剧”是今后的担忧因素,并表示新兴市场国家和资源出口国经济减速将给日本经济造成下行压力;就经济现状称,“虽然近期局部也呈现弱势,但仍保持温和复苏的主基调”。对日本经济,报告维持了到上月为止的评估。

有关全球经济,上月的报告中仅指出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呈现疲弱态势,而2月报告中做出了修改。关于此前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美国,报告指出,美元走高导致制造业盈利环境恶化,企业部门的一部分存在较弱迹象。同时,下调了对美国与欧元区的评估。

(六)全球经济面临七大风险

2016年3月2日,美国知名经济学家、纽约大学教授鲁里埃尔·鲁比尼在Project-Syndicate网站撰文,表示全球经济并不是回到2008年,也不会回到另一场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但他警告称,最近一连串的金融市场动荡可能仍比2009年后任何一次市场波动严重。这是因为,相较最近几年中加剧全球动荡的单一因素——欧元区危机、美联储“削减恐慌”、希腊退欧或者中国经济硬着陆来说,目前全球至少存在七大尾部风险。

第一,外界对中国经济硬着陆存在担忧,这可能对股市产生影响,人民币也存在贬值风险。鲁比尼表示,虽然中国经济更可能波动不稳而不是硬着陆,但由于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和资本持续外流,投资者的担忧尚未平息。第二,新兴市场陷入严重困境,它们面临全球范围内的不利因素——中国经济放缓、大宗商品超级周期结束、美联储退出零利率。许多新兴市场宏观经济失衡,比如经常账户和财政双赤字、通胀上升、经济增长放缓。大部分新兴经济体还未实施结构性改革以刺激潜在增长。第三,美联储2015年12月加息的做法可能是个错误。现在,经济增长疲软、通胀率较低(因为油价进一步下挫)以及金融环境趋紧(美元走强、股市调整、信用利差增大)都威胁着美国的经济增长和通胀预期。第四,许多地缘政治风险不断升温、一触即发。最近的不确定因素可能是中东地区各大力量之间的长期冷战,尤其是逊尼派的沙特和什叶派的伊朗。第五,油价下跌引发了美国及全球股市下跌,还导致信用利差扩大。由于中国、新兴市场以及美国经济放缓,油价下跌可能更多反映出全球需求疲软,而非供应增加。油价疲弱也冲击了美国能源生产商,它们在美国股市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还可能给能源净出口国的主权债、国有企业以及能源公司带来信用损失和潜在违约风险。第六,全球银行面临收益下降的挑战。影响因素主要有,监管机构自2008年以来制定了新的规则,金融技术的兴起威胁到业已受到挑战的商业模式,央行越来越多地使用负利率政策,不良资产信贷损失上升,以及欧洲越来越倾向于让银行债权人在危机发生时“自救”,而不是通过无限制的国家援助资金进行救助。第七,欧盟和欧元区可能成为2016年全球金融风暴的中心。欧洲的银行面临挑战,难民危机可能导致申根协定终结,加上其他因素可能导致德国默克尔政府下台。此外,英国退欧的可能性越来越大。由于希腊政府及其债权人重返冲突边缘,希腊退欧的风险可能重燃。左翼及右翼民粹主义在整个欧洲的力量不断增强。因此,欧盟解体的风险越来越大。更糟糕的是,欧洲的邻居也不安定,战争不仅在中东肆虐,还在乌克兰蔓延。尽管欧洲在乌克兰危机中多次斡旋,但俄罗斯在欧洲边界(从波罗的海到巴尔干半岛)的行动仍变得更加激进。

鲁比尼总结说,过去尾部风险更多的是偶然情况,经济增长恐慌最终证明也只是恐慌。政策反应强烈有效,能使风险规避持续的时间短,能让资产价格恢复到以前的高点(如果不是让它们更高的话)。而现在,全球却存在这七大尾部风险源头。与过去不同,这些风险中的一些可能会反复爆发,从而使风险资产在今年剩余的时间里表现很差,也将使全球经济继续疲弱。

二、对中国经济形势的主要观点

(一)IMF赞赏中国经济调控措施

2016年2月23日,IMF总裁拉加德在迪拜表示,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积极和健康的,她赞赏中国政府对宏观经济的有效调控。

拉加德当天出席一个国际论坛发表讲话,在谈及中国经济时,表示不相信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会发生经济硬着陆,因为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很大程度上是主观推动和健康的。中国政府着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大规模粗放型生产转向高附加值生产,从投资拉动转向消费驱动,减少对重型制造业和出口的依赖,是一种巨大转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也是中国的一种调控方法,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有效地完善这一机制。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模式对矿石等原材料的进口产生一些冲击,但对石油进口的影响不大,而且实际需求在增加。

(二)中国面临沉重的结构改革任务

2016年2月26日,IMF总裁拉加德表示,中国面临沉重的结构改革任务,预计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6.3%。中国资本外流给全球经济带来风险,虽然基本面因素令紧张情绪加剧,但市场反应过度。IMF强烈建议中国把增长目标设在6%~6.5%。

(三)穆迪下调中国评级展望

2016年3月2日,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将中国政府信用评级展望从稳定调整为负面,凸显出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面临的挑战。穆迪调整评级展望的理由是,中国政府债务不断增加且外汇储备持续减少。但穆迪确认了中国长期债务Aa3评级,理由是中国的财政实力和外汇储备依然强劲。但如果发现中国放慢了旨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和政府财政稳健的改革步伐,可能下调中国评级。

201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6.9%,为25年来最慢增速,证实了持续数年的经济放缓正在更猛烈地冲击中国经济,而且没有多少改善迹象。中国政府债务正在大幅增加。据估计,到2015年末,中国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已从2012年的32.5%上升至40.6%,预计到2017年将进一步升至43.0%。

穆迪还表示,将中国评级展望调整为负面是因为资本外流导致中国的外汇储备持续减少,资本外流凸显了中国的政策、汇率和经济增长风险。在过去18个月中,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大幅下滑,2016年1月已降至3.2万亿美元,比2014年6月创出的高点减少7620亿美元。中国政府实施经济改革的能力也存在不确定性,而这些改革旨在解决中国经济的失衡问题。

(四)中国经济增长前景趋稳

2016年3月8日,OECD发布2016年1月先行指标显示,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将在未来出现降温,而中国经济增长前景趋稳。OECD先行指标在1月下降至99.6,低于上年12月的99.7;中国先行指标在1月下降至97.6,低于上年12月的97.7。在其主要监测地区中,34个发达成员国显示出“经济放缓的迹象”,但中国经济出现企稳的初步迹象。

责任编辑:李蕊

·权 威 观 点·

猜你喜欢

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搞活一座城,搞好“夜经济”
夜经济 十人谈 激荡另一种美
经济下行不等同于经济停滞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分享经济能给民营经济带来什么好处?
拥抱新经济
“怀旧经济”未来会否变怀旧?